《類經》~ 三十卷 (15)

回本書目錄

三十卷 (15)

1. 十一、奇恆

黃帝問曰:余聞揆度奇恆,所指不同,用之奈何?岐伯對曰:揆度者,度病之淺深也。奇恆者,言奇病也。請言道之至數,五色脈變,揆度奇恆,道在於一。神轉不回,回則不轉,乃失其機。至數之要,迫近以微。行奇恆之法,以太陰始。(見論治類十四。至數脈變以下數句,又見脈色十。)

上經下經,揆度陰陽,奇恆五中,決以明堂,審於終始,可以橫行。(論治十八。)

奇恆之勢乃六十首,診合微之事,追陰陽之變,章五中之情,其中之論,取虛實之要,定五度之事,知此乃足以診。(脈色七。)

黃帝曰:嗚乎遠哉!天之道也,如迎浮雲,若視深淵,視深淵尚可測,迎浮雲莫知其極。(運氣六。論治十八。)

天氣,清靜光明者也,藏德不止,故不下也。天明則日月不明,邪害空竅。(攝生五。)

夫自古通天者,生之本,本於陰陽。天地之間,六合之內,其氣九州九竅,五臟十二節,皆通於天氣。其生五,其氣三,三而成天,三而成地,三而成人,三而三之,合則為九,九分為九野,九野為九藏,故形藏四,神藏五。(運氣一。脈色五、疾病五俱略同。)

天之在我者德也,地之在我者氣也,德流氣薄而生者也。(藏象九。)

此人與天地相應者也。(藏象十六。)

岐伯曰:人生於地,懸命於天,天地合氣,命之曰人。人能應四時者,天地為之父母;知萬物者,謂之天子。天有陰陽,人有十二節;天有寒暑,人有虛實。能經天地陰陽之化者,不失四時;知十二節之理者,聖智不能欺也。(針刺九。)

天不足西北,左寒而右涼,地不滿東南,右熱而左溫,其故何也?岐伯曰:陰陽之氣,高下之理,太少之異也。東南方,陽也,陽者其精降於下,故右熱而左溫。西北方,陰也,陰者其精奉於上,故左寒而右涼。是以地有高下,氣有溫涼,高者氣寒,下者氣熱。(運氣十六。)

天不足西北,故西北方陰也,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。地不滿東南,故東南方陽也,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。(陰陽三。)

嗚呼,窈窈冥冥,孰知其道?道之大者,擬於天地,配於四海。(論治十九。)

帝曰:地之為下否乎?岐伯曰:地為人之下,太虛之中者也。帝曰:馮乎?岐伯曰:大氣舉之也。燥以干之,暑以蒸之,風以動之,濕以潤之,寒以堅之,火以溫之,故燥勝則地干,暑勝則地熱,風勝則地動,濕勝則地泥,寒勝則地裂,火勝則地固矣。(運氣四。)

地氣制己勝,天氣制勝己,天制色,地制形,五類衰盛,各隨其氣之所宜也。根於中者,命曰神機,神去則機息。根於外者,命曰氣立,氣止則化絕。(運氣十五。)

聖人之為道者,上合於天,下合於地,中合於人事。故匠人不能釋尺寸而意短長,廢繩墨而起平水;工人不能置規而為圓,去矩而為方。臨深決水,不用功力而水可竭也。循掘決沖,而經可通也。此言氣之滑澀,血之清濁,行之逆順也。(針刺二十。)行有逆順,至有遲速,故太過者化先天,不及者化後天。(運氣十八。)

白話文:

十一、奇恆

黃帝問道:「我聽說『揆度』與『奇恆』所指不同,該如何運用?」岐伯回答:「揆度,是衡量疾病的深淺;奇恆,則指異常的疾病。讓我說明其中的關鍵——五色與脈象的變化,揆度奇恆的根本在於『一』。神氣運轉不息,若逆轉則失其生機。至數的精要,細微而貼近。施行奇恆之法,當從太陰經開始。」

(《上經》《下經》中,推測陰陽變化,分析奇恆與五臟,通過明堂診察,審視疾病始終,如此方能融會貫通。)

奇恆之勢包含六十種診斷,綜合細微徵象,追蹤陰陽變動,彰顯五臟實情。其中論述虛實關鍵,確立五度準則,掌握這些才能診斷。

黃帝感嘆:「天道深遠啊!如仰望浮雲,似俯視深淵——深淵尚可測量,浮雲卻無邊無際。」

(天氣清淨光明,蘊藏德行而不止息,因而永恆運行。若天顯露光明,日月反失光輝,邪氣便侵襲空竅。)

自古與天相通者,生命之本在於陰陽。天地之間,六合之內,氣分佈於九州九竅、五臟十二節,皆與天氣相應。其生化五行,分為三氣——三氣成天,三氣成地,三氣成人,三三相合為九,劃分九野,對應九臟,故形臟有四,神臟有五。

天賦予我德行,地賦予我氣,德與氣交融而孕育生命。

(人與天地相應。)

岐伯說:「人誕生於地,性命繫於天,天地之氣相合,稱之為人。能順應四季者,天地為其父母;通曉萬物者,可稱天子。天有陰陽,人有十二經節;天有寒暑,人有虛實。能參透天地陰陽變化者,不違四時;明瞭十二節道理者,連聖智也無法欺瞞。」

(天西北方不足,故左寒右涼;地東南方不滿,故右熱左溫。岐伯解釋:陰陽之氣因高低而異,東南方屬陽,精氣降於下,因而右熱左溫;西北方屬陰,精氣奉於上,因而左寒右涼。地勢高低決定氣候寒熱。)

天西北不足,故人右耳目不如左明;地東南不滿,故人左手足不如右強。

(深遠玄妙的天道,可比擬天地,配應四海。)

黃帝問:「地是否在下方?」岐伯答:「地位於人之下,實則懸於太虛之中。」黃帝又問:「何以承載?」岐伯說:「由大氣托舉。燥令其乾,暑令其蒸,風令其動,濕令其潤,寒令其堅,火令其溫。故燥勝則地乾,暑勝則地熱,風勝則地動,濕勝則地泥,寒勝則地裂,火勝則地固。」

(地氣制約己所勝,天氣制約勝己者。天主宰色,地主宰形,萬物盛衰各隨其氣。內在根基稱『神機』,神去則機能止;外在根基稱『氣立』,氣止則化育絕。)

聖人遵循之道,上合天,下合地,中合人事。如同匠人離不開尺規,醫者須明氣血滑澀、清濁、逆順。行為有逆順,變化有遲速,故太過者先於天時,不及者後於天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