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三十卷 (6)
三十卷 (6)
1. 八、論治
帝曰:客主之勝復,治之奈何?岐伯曰:高者抑之,下者舉之,有餘者折之,不足者補之,佐以所利,和以所宜,必安其主客,適其寒溫,同者逆之,異者從之。帝曰:治寒以熱,治熱以寒,氣相得者逆之,不相得者從之,余已知之矣;其於正味何如?岐伯曰:木位之主,其瀉以酸,其補以辛。火位之主,其瀉以甘,其補以咸。
土位之主,其瀉以苦,其補以甘。金位之主,其瀉以辛,其補以酸。水位之主,其瀉以咸,其補以苦。厥陰之客,以辛補之,以酸瀉之,以甘緩之。少陰之客,以咸補之,以甘瀉之,以咸收之。太陰之客,以甘補之,以苦瀉之,以甘緩之。少陽之客,以咸補之,以甘瀉之,以咸軟之。
陽明之客,以酸補之,以辛瀉之,以苦泄之。太陽之客,以苦補之,以咸瀉之,以苦堅之,以辛潤之,開發腠理,致津液,通氣也。(運氣三十。)
上下所主,隨其攸利,正其味,則其要也,左右同法。少陽之主,先甘後咸;陽明之主,先辛後酸;太陽之主,先咸後苦,厥陰之主,先酸后辛;少陰之主,先甘後咸;太陰之主,先苦後甘。佐以所利,資以所生,是謂得氣。(運氣三十四。)
故歲宜苦以燥之溫之,必折其鬱氣,先資其化源,抑其運氣,扶其不勝,無使暴過而生其疾。食歲谷以全其真,避虛邪以安其正。適氣同異,多少制之,同寒濕者燥熱化,異寒濕者燥濕化,故同者多之,異者少之。用寒遠寒,用涼遠涼,用溫遠溫,用熱遠熱,食宜同法。有假者反常,反是者病,所謂時也。(運氣十七。此在太陽司天條下,余俱當考。)
適寒涼者脹,之溫熱者瘡,下之則脹已,汗之則瘡已。西北之氣,散而寒之,東南之氣,收而溫之,所謂同病異治也。故曰氣寒氣涼,治以寒涼,行水漬之。氣溫氣熱,治以溫熱,強其內守。必同其氣,可使平也,假者反之。故治病者,必明天道地理,陰陽更勝,氣之先後,人之壽夭,生化之期,乃可以知人之形氣矣。(運氣十六。)
冬則閉塞。閉塞者,用藥而少針石也。(針刺五十五。)
不治,法三月若六月,若三日若六日,傳五臟而當死。(藏象二十四。)
熱中消中,不可服高粱芳草石藥。(疾病六十。)
用寒遠寒,用熱遠熱。熱無犯熱,寒無犯寒。發表不遠熱,攻裡不遠寒。(運氣二十。)大熱遍身,狂而妄見妄聞妄言,視足陽明及大絡取之。因其偃臥,居其頭前,以兩手四指挾按頸動脈,久持之,卷而切推,下至缺盆中,而復止如前,熱去乃止,此所謂推而散之也。(針刺三十五。)
治厥者,必先熨調和其經,掌與腋、肘與腳、項與脊以調之,火氣已通,血脈乃行,然後視其病,脈淖澤者,刺而平之,堅緊者,破而散之,氣下乃止。(針刺三十五。)
白話文:
【八、論治】
黃帝問:「外邪與人體正氣的勝復關係,該如何治療?」岐伯答:針對亢奮的症狀要抑制它,虛弱的部分要提升它;邪氣有餘就削弱,正氣不足就補益。輔以適宜的方法調和,須穩定主客關係,調節寒熱,症狀與病機相同的逆向治療,不同的則順勢而治。
黃帝說:「治寒證用熱藥,治熱證用寒藥,病性與藥性相合則逆治,不合則從治,這我明白了。但藥物的性味該如何選擇?」岐伯答:
- 木氣主導:瀉用酸味,補用辛味。
- 火氣主導:瀉用甘味,補用鹹味。
- 土氣主導:瀉用苦味,補用甘味。
- 金氣主導:瀉用辛味,補用酸味。
- 水氣主導:瀉用鹹味,補用苦味。
針對六經客邪: - 厥陰客邪:辛補、酸瀉、甘緩。
- 少陰客邪:鹹補、甘瀉、鹹收。
- 太陰客邪:甘補、苦瀉、甘緩。
- 少陽客邪:鹹補、甘瀉、鹹軟。
- 陽明客邪:酸補、辛瀉、苦洩。
- 太陽客邪:苦補、鹹瀉、苦堅,另用辛潤以開腠理、通津液、調氣機。
治療需順應氣運特性,如少陽主氣先甘後鹹,陽明先辛後酸,太陽先鹹後苦,厥陰先酸後辛,少陰先甘後鹹,太陰先苦後甘。輔助以相生之味,方能得氣機平衡。
年份氣候不同,宜用苦味燥濕溫補,抑制過盛之氣,預先調養化生之源,扶助弱勢臟腑,避免失衡致病。飲食應選當令穀物保養正氣,避開虛邪。氣候相似則藥量加重,相異則減量;寒濕環境用燥熱藥,反之用燥濕藥。用寒藥避開寒冷時令,用熱藥避開炎熱時令,飲食同理。若氣候異常則需變通,否則反致病。
西北氣候寒冷,宜散寒清熱;東南氣候溫熱,宜收斂溫補,此為「同病異治」。寒涼證以寒涼藥治,配合溫熨;溫熱證以溫熱藥治,加強內守。治病須通曉天道地理、陰陽盛衰、氣機變化及人的壽夭規律,方能掌握形氣調治。
冬季氣機閉塞,宜多用藥物、少用針石。
病情若不治理,可能三個月或六個月,甚至三日或六日內傳至五臟致死。「熱中」「消中」患者忌食肥甘厚味及燥熱藥石。
熱證遍身、狂躁妄語者,針刺足陽明經及大絡,並按壓頸動脈引熱下行;治厥證先熱熨經絡,再視脈象柔潤者平刺,緊實者破散,氣機平復即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