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三十卷 (5)
三十卷 (5)
1. 八、論治
其少長大小肥瘦,以心撩之,命曰法天之常。(經絡三十三。)
有者求之,無者求之,虛者責之,實者責之。(疾病類一。)
補上下者從之,治上下者逆之,以所在寒熱盛衰而調之。故曰:上取下取,內取外取,以求其過。能毒者以厚藥,不勝毒者以薄藥。此之謂也。氣反者,病在上,取之下;病在下,取之上;病在中,旁取之。治熱以寒,溫而行之;治寒以熱,涼而行之;治溫以清,冷而行之;治清以溫,熱而行之。故消之削之,吐之下之,補之瀉之,久新同法。(運氣十四。)
誅伐無過,命曰大惑,反亂大經,真不可復,絕人長命,予人夭殃。(針刺十五。)
帝曰:或有導引行氣、喬摩灸熨、刺爇飲藥之一者,可獨守耶?將盡行之乎?岐伯曰:諸方者,眾人之方也,非一人之所盡行也。此乃所謂守一勿失、萬物畢者也。(疾病九十四。)
帝曰:其祝而已者,其故何也?岐伯曰:先巫者,因知百病之勝,先知其病之所從生者,可祝而已矣。(疾病三十三。)
肝苦急,急食甘以緩之。(疾病二十四。)
奪血者無汗,奪汗者無血。(經絡二十三。)
所謂經治者,飲藥,亦曰灸刺。(針刺二十九。)
起所有餘,知所不足。(脈色七。)
盛者瀉之,虛者飲藥以補之。(經絡六。)
少氣者,脈口人迎俱少而不稱尺寸也。如是者,則陰陽俱不足,補陽則陰竭,瀉陰則陽脫。如是者,可將以甘藥,不可飲以至劑。如此者弗灸,不已者因而瀉之,則五臟氣壞矣。(針刺二十八。)
諸小者,陰陽形氣俱不足,勿取以針,而調以甘藥也。(脈色十九。)
形苦志苦,病生於咽嗌,治之以甘藥。(論治十。)
瀉虛補實,神去其室,致邪失正,真不可定,粗之所敗,謂之夭命。(疾病五十六。)
無實無虛,損不足而益有餘。奪陰者死,奪陽者狂。(針刺五十九。)
五虛勿近,五實勿遠。(針刺九。)
形氣不足,,病氣有餘,是邪勝也,急瀉之;形氣有餘,病氣不足,急補之;形氣不足,病氣不足,此陰陽氣俱不足也,不可刺之。故曰有餘者瀉之,不足者補之。(針刺五十六。)
夫氣之勝也,微者隨之,甚者制之。氣之復也,和者平之,暴者奪之。皆隨勝氣,安其屈伏,無問其數,以平為期。(運氣二十九。)
木鬱達之,火鬱發之,土鬱奪之,金鬱泄之,水鬱折之,然調其氣,過者折之,以其畏也,所謂瀉之。帝曰:假者何如?岐伯曰:有假其氣,則無禁也。所謂主氣不足,客氣勝也。(運氣二十三。)
司歲備物,則無遺主矣。上淫於下,所勝平之;外淫於內,所勝治之。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,以平為期,正者正治,反者反治。(運氣二十四。)
治諸勝復,寒者熱之,熱者寒之,溫者清之,清者溫之,散者收之,抑者散之,燥者潤之,急者緩之,堅者軟之,脆者堅之,衰者補之,強者瀉之,各安其氣,必清必靜,則病氣衰去,歸其所宗,此治之大體也。(運氣二十八。)
白話文:
八、論治
治療時需根據患者年齡、體型、胖瘦等差異,用心斟酌調理,這便是遵循自然之道。
診病時,要找出有無病因,辨別虛實。補益上部或下部需順應病情,治療上部或下部則需逆治,並根據寒熱盛衰情況調整。因此說:上取、下取、內取、外取都是為了找出病源。體質強壯者可用重藥,體質弱者宜用輕藥。
若病情反覆,病在上可治下,病在下可治上,病在中則從旁調治。治熱證用寒藥需溫服,治寒證用熱藥需涼服,治溫病用清藥需冷服,治寒涼證用溫藥需熱服。無論消導、攻削、吐法、下法、補益或瀉法,新病久病均適用。
誤治無病之處會擾亂經脈,損傷正氣,甚至危及生命。
黃帝問:導引、行氣、按摩、灸熨、針刺或藥物,是否只需專精一種?岐伯答:各種方法適合不同人群,不必全部掌握,關鍵在於精通一種而不偏廢。
黃帝問:祝由術為何能治病?岐伯答:巫醫瞭解疾病的根源,因此能用祝由術治癒。
肝氣過急時,宜服甘味藥緩解。失血者勿再發汗,多汗者勿再耗血。所謂正規治療包括服藥與針灸。
治療要針對有餘之處,找出不足。實證用瀉法,虛證用藥物補益。氣虛者脈象微弱,此時陰陽俱虛,若補陽會傷陰,瀉陰會損陽,宜用甘味藥調理,避免強效藥物,也不宜針灸,否則易傷臟腑。
脈象細小者陰陽俱虛,不宜針刺,應以甘藥調理。形體勞累、憂思過度導致咽喉疾病,可用甘味藥治療。
誤瀉虛證或補實證會使元氣散失,正氣受損,此為庸醫之過。無論虛實,損不足而益有餘都會加重病情:傷陰致命,傷陽致狂。
遠離五虛證,勿輕忽五實證。形氣不足而病邪盛應急瀉;形氣有餘而正氣虛應急補;若二者俱虛則不可針刺,總之有餘者瀉,不足者補。
對病氣輕微者順應調理,嚴重者需克制;病氣反覆時,平和者調理,劇烈者遏止,最終以平衡為準。
治療鬱症:木鬱宜疏達,火鬱宜發散,土鬱宜攻奪,金鬱宜宣洩,水鬱宜抑制。調理氣機時,過度者需抑制其亢盛。若主氣不足而客氣偏盛,則可暫不遵循常規。
根據歲氣備藥材,才能全面應對。外邪入侵需用相應方法平治,關鍵在觀察陰陽變化並調至平衡,正治與反治需辨證運用。
治療各類勝復之症的原則:寒證用熱藥,熱證用寒藥,溫病用清藥,涼證用溫藥,發散太過者收斂,抑鬱者宣散,燥證潤澤,急迫者緩解,堅硬者軟化,脆弱者鞏固,虛弱者補益,強盛者瀉實。使氣機安定、邪氣消退,回歸本源,這便是治療綱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