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三十卷 (4)
三十卷 (4)
1. 八、論治
不治已病治未病。(見攝生類七。)
凡治病,察其形氣色澤,脈之盛衰,病之新故,乃治之無後其時。形氣相得,謂之可治;色澤以浮,謂之易已;脈從四時,謂之可治;脈弱以滑,是有胃氣,命曰易治,取之以時。形氣相失,謂之難治;色夭不澤,謂之難治;脈實以堅,謂之益甚;脈逆四時,為不可治。必察四難而明告之。(脈色十二。)
故治不法天之紀,不用地之理,則災害至矣。(陰陽四。)
故治病者,必明六化分治,五味五色所生,五臟所宜,乃可以言盈虛病生之緒也。(運氣二十四。)
凡治病必察其下,適其脈,觀其志意,與其病也。拘於鬼神者,不可與言至德。惡於針石者,不可與言至巧。病不許治者,病不必治,治之無功矣。(藏象十一。)
能別陰陽十二經者,知病之所生。候虛實之所在者,能得病之高下。知六腑之氣街者,能知解結契紹於門戶。能知虛石之堅軟者,知補瀉之所在。能知六經標本者,可以無惑於天下。(經絡十二。)
一曰治神,二曰知養身,三曰知毒藥為真,四曰制砭石小大,五曰知腑臟血氣之診。(針刺九。)
必審問其所始病,與今之所方病,而後各切循其脈,視其經絡浮沉,以上下逆從循之。(脈色二十五。)
上工救其萌芽,下工救其已成。(針刺十三。)
上工十全九,中工十全七,下工十全六。(脈色十七。)
粗工凶凶,以為可攻,故病未已,新病復起。(論治十七。)
粗工嘻嘻,以為可知,言熱未已,寒病復始,同氣異形,迷診亂經,此之謂也。(標本二。)
毒藥攻邪,五穀為養,五果為助,五畜為益,五菜為充,氣味合而服之,以補精益氣。(疾病二十四。)
標本逆從,治有先後。(標本五。)
病反其本,得標之病,治反其本,得標之方。(標本類三。)
有逆取而得者,有從取而得者。逆,正順也。若順,逆也。故曰知標與本,用之不殆,明知逆順,正行無問,此之謂也。(標本二。)
病生於內者,先治其陰,後治其陽,反者益甚;病生於陽者,先治其外,後治其內,反者益甚。(脈色三十二。)
陰盛而陽虛,先補其陽,後瀉其陰而和之。陰虛而陽盛,先補其陰,後瀉其陽而和之。虛而瀉之,是為重虛,重虛病益甚。(針刺八。)
病生於頭者頭重,生於手者臂重,生於足者足重,治病者先刺其病所從生者也。病先起陰者,先治其陰而後治其陽;病先起陽者,先治其陽而後治其陰。(針刺五十三。)
無形而痛者,其陽完而陰傷之也,急治其陰,無攻其陽;有形而不痛者,其陰完而陽傷之也,急治其陽,無攻其陰。(針刺三十一。)
必先度其形之肥瘦,以調其氣之虛實,實則瀉之,虛則補之。必先去其血脈而後調之,無問其病,以平為期。(脈色五。)
白話文:
八、論治
治療疾病的重點不在於治療已經發生的病症,而在於預防疾病發生。(參見「攝生類」第七條。)
凡是治病,必須觀察病人的形體、氣色、脈象的盛衰,以及病症的新舊,才能及時治療而不延誤時機。形體與氣血相協調,表示疾病可以治癒;面色潤澤明亮,表示病情容易好轉;脈象順應四季變化,表示疾病可以治療;脈象柔和而流暢,說明胃氣充足,稱為易治之症,應把握時機治療。反之,形體與氣血不相稱,表示難治;面色枯槁無光澤,表示難治;脈象堅硬而強實,表示病情加重;脈象違逆四季變化,則不可治。醫生必須仔細辨別這四種難治的情況,並明確告知病人。(參見「脈色類」第十二條。)
因此,治病若不遵循天道的規律,不順應地理的原則,災害就會降臨。(參見「陰陽類」第四條。)
所以,治病的人必須明白六氣的變化、五味的歸屬、五色的對應,以及五臟的適宜調養,才能談論疾病的虛實與成因。(參見「運氣類」第二十四條。)
凡是治病,必須觀察病人的大小便、脈象變化,並留意其精神狀態與病情。若病人迷信鬼神,就無法與他談論醫道的精妙;若病人厭惡針灸,就無法與他討論針術的巧妙。若病人拒絕治療,則不必勉強醫治,強行治療也無效果。(參見「藏象類」第十一條。)
能分辨陰陽十二經脈的人,就能知道疾病的根源;能判斷虛實所在的人,就能掌握病情輕重;瞭解六腑氣血運行的人,就能疏通經絡的阻滯;懂得虛實堅軟的人,就能掌握補瀉的方法;熟悉六經標本的人,就不會被疾病迷惑。(參見「經絡類」第十二條。)
治病的五個要點:一是調養心神,二是懂得養生,三是辨識藥性,四是掌握砭石大小,五是診斷臟腑血氣狀況。(參見「針刺類」第九條。)
必須詳細詢問病人最初的症狀與當前的病情,然後切脈診斷,觀察經絡的浮沈,並依據上下逆順的原則調理。(參見「脈色類」第二十五條。)
高明的醫生在疾病萌芽時就加以治療,平庸的醫生則在病情嚴重後才救治。(參見「針刺類」第十三條。)
高明的醫生治癒率達九成,中等醫生達七成,普通醫生僅六成。(參見「脈色類」第十七條。)
粗心的醫生魯莽行事,以為可以強攻疾病,結果舊病未癒,新病又起。(參見「論治類」第十七條。)
無知的醫生自以為是,談論熱症未完,寒症又發,誤診亂治,正是如此。(參見「標本類」第二條。)
用藥物攻治病邪,以五穀滋養身體,五果輔助,五畜補益,五菜補充,配合氣味調和服用,以補精益氣。(參見「疾病類」第二十四條。)
標本逆順,治療有先後次序。(參見「標本類」第五條。)
病症與根本相反,表現為標症,治療方法也應相反,針對標症。(參見「標本類」第三條。)
有時逆治有效,有時順治有效。逆治看似反常,實則順應病情;順治看似合理,實則可能違逆病機。因此,懂得標本,治療就不會失誤;明白逆順,就能正確施治。(參見「標本類」第二條。)
病由內生者,先調陰後治陽,反之則加重;病由外生者,先治外後調內,反之則加重。(參見「脈色類」第三十二條。)
陰盛陽虛者,先補陽後瀉陰以調和;陰虛陽盛者,先補陰後瀉陽以平衡。若虛症誤用瀉法,會導致更嚴重的虛損。(參見「針刺類」第八條。)
病在頭部則頭重,在手部則臂重,在足部則足重,治病時應先針刺病發部位。病先起於陰,先治陰後治陽;病先起於陽,先治陽後治陰。(參見「針刺類」第五十三條。)
無形疼痛者,陽氣未傷而陰分受損,應急治陰分,不攻陽分;有形無痛者,陰分未傷而陽分受損,應急治陽分,不攻陰分。(參見「針刺類」第三十一條。)
必須先衡量病人體型胖瘦,調節氣血虛實,實症用瀉法,虛症用補法。必要時先放血再調理,無論何種病症,以恢復平衡為目標。(參見「脈色類」第五條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