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三十卷 (1)
三十卷 (1)
1. 三十卷
2. 會通類
3. 七、氣味
氣者,有真氣,有正氣,有邪氣。真氣者,所受於天,與穀氣並而充身也。正氣者,正風也,從一方來,非實風,又非虛風也。邪氣者,虛風之賊傷人也。(見疾病類四。)
肺者氣之本。(藏象二。)
氣因於中。(疾病三十四。)
氣內為寶。(論治十八。)
天之在我者德也,地之在我者氣也,德流氣薄而生者也。(藏象九。)
故神者,水穀之精氣也。(藏象二十七。)
人受氣於谷,谷入於胃,以傳於肺,五臟六腑皆以受氣。營衛者精氣也,血者神氣也,故血之與氣,異名同類焉。(經絡二十三。)
谷入於胃,胃氣上注於肺。(疾病七十九。)
營氣之道,內谷為寶。谷入於胃,乃傳之肺,流溢於中,布散於外,精專者行於經隧。(經絡二十四。)
食氣入胃,散精於肝,淫氣於筋。食氣入胃,濁氣歸心,淫精於脈。飲入於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。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。水精四布,五經並行。(藏象十二。)
食入於陰,長氣於陽。(疾病六十四。)
受谷者濁,受氣者清。清者主陰,濁者主陽。(藏象十九。)
酒者,水穀之精,熟谷之液也。其氣慓悍,其入於胃中,則胃脹,氣上逆,滿於胸中,肝浮膽橫。當是之時,固比於勇士,氣衰則悔,名曰酒悖。(藏象二十一。)
邪氣來也緊而疾,穀氣來也徐而和。(針刺八。)
谷入多而氣少,此謂反也;谷不入而氣多,此謂反也。(疾病二十一。)
治其王氣,是以反也。(論治七。)
天寒則腠理閉,氣濕不行,水下留於膀胱,則為溺與氣。(疾病五十八。)
形不足者,溫之以氣;精不足者,補之以味。(論治類八。)
陽為氣,陰為味。味歸形,形歸氣,氣歸精,精歸化。精食氣,形食味,化生精,氣生形。味傷形,氣傷精,精化為氣,氣傷於味。陰味出下竅,陽氣出上竅。味厚者為陰,薄為陰之陽;氣厚者為陽,薄為陽之陰。味厚則泄,薄則通;氣薄則發泄,厚則發熱。氣味辛甘發散為陽,酸苦湧泄為陰。(陰陽一。)
五味入口,藏於胃以養五臟氣,氣口亦太陰也。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,皆出於胃,變見於氣口。故五氣入鼻,藏於心肺,心肺有病,而鼻為之不利也。(藏象十一。)
夫五味入胃,各歸所喜攻,酸先入肝,苦先入心,甘先入脾,辛先入肺,咸先入腎,久而增氣,物化之常也。氣增而久,夭之由也。(論治七。)
補上治上制以緩,補下治下制以急,急則氣味厚,緩則氣味薄,適其至所,此之謂也。(論治三。)
欲令脾實,氣無滯飽,無久坐,食無太酸。(運氣類四十一。)
帝曰:五味陰陽之用何如?岐伯曰:辛甘發散為陽,酸苦湧泄為陰,鹹味湧泄為陰,淡味滲泄為陽。六者或收或散,或緩或急,或燥或潤,或軟或堅,以所利而行之,調其氣使其平也。(論治四。)
白話文:
七、氣味
氣分為真氣、正氣和邪氣。真氣稟受於先天,與後天的穀氣結合而滋養全身。正氣是指正常的風氣,從固定的方向而來,既非強烈的實風,也非虛弱的虛風。邪氣則是虛風中的賊邪,會傷害人體。
肺是氣的根源。
氣的運行依賴於體內的中焦。
氣的內在平衡最為重要。
天賦予我們的是德,地賦予我們的是氣,德與氣交融而生成生命。
神是由水穀精微之氣所化。
人體依賴穀物之氣,食物進入胃後,傳輸至肺,五臟六腑皆受其滋養。營氣和衛氣都是精氣,血則是神氣,因此血與氣雖名稱不同,但本質相同。
食物進入胃後,胃氣上輸至肺。
營氣的運行,以攝入穀物為關鍵。食物入胃後,傳輸至肺,散布於體內,精華部分則運行於經脈之中。
食物進入胃後,精微散佈於肝,滋養筋脈;濁氣歸於心,精華注入血脈。水液進入胃後,精氣遊溢,上輸至脾,脾再將精氣散佈至肺,調節水道,下輸膀胱。水液精微遍佈全身,五臟經絡皆受其滋養。
食物滋養陰分,氣血生長於陽分。
接受穀物之氣者屬濁,接受清氣者屬清。清氣主陰,濁氣主陽。
酒是水穀精華,經過熟化後的液體,其氣性猛烈。酒入胃後,會使胃脹滿,氣上逆,充滿胸中,肝氣浮動,膽氣橫逆。此時表現如勇士,但酒氣衰退後便會後悔,稱為「酒悖」。
邪氣來勢緊急,穀氣來勢緩和。
進食多但氣虛,是反常現象;不進食卻氣盛,也是反常。
治療時若只顧旺盛之氣,反而會適得其反。
天氣寒冷時,腠理閉合,氣血運行不暢,水液下輸膀胱,形成尿液與氣。
形體虛弱者,以溫補之氣調養;精氣不足者,以滋補之味補充。
陽化為氣,陰化為味。味滋養形體,形體依賴氣,氣化生精,精化生生命活動。精依賴氣,形體依賴味,生命活動化生精,氣滋養形體。味過度會損傷形體,氣過度會損傷精,精可化為氣,氣亦會受味的影響。陰味從下竅排出,陽氣從上竅發散。味厚者屬陰,味薄者屬陰中之陽;氣厚者屬陽,氣薄者屬陽中之陰。味厚者有洩瀉作用,味薄者有通利作用;氣薄者能發散,氣厚者能生熱。辛甘之味發散屬陽,酸苦之味湧洩屬陰。
五味入口後,藏於胃以滋養五臟之氣,氣口也屬太陰。因此五臟六腑之氣皆源自胃,變化顯現於氣口。五氣入鼻後,藏於心肺,若心肺有病,鼻會不通暢。
五味入胃後,各歸其所喜的臟腑:酸先入肝,苦先入心,甘先入脾,辛先入肺,鹹先入腎。長期攝入某種味道會增強相應之氣,這是自然規律;但若過度增強,反而會導致疾病。
調理上部疾病宜用緩和之藥,調理下部疾病宜用急猛之藥。急藥氣味濃厚,緩藥氣味輕薄,需根據病情調整。
若要讓脾氣充實,需避免氣滯飽脹,不宜久坐,飲食不宜過酸。
黃帝問:「五味的陰陽作用如何?」岐伯答:「辛甘發散屬陽,酸苦湧洩屬陰,鹹味湧洩屬陰,淡味滲洩屬陽。這六種味道或收斂或發散,或緩和或急猛,或乾燥或滋潤,或軟化或堅固,需根據其特性靈活運用,以調和氣血,使之平衡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