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二十九卷 (15)
二十九卷 (15)
1. 五、經絡
夫胸腹,臟腑之郭也。膻中者,心主之宮城也。胃者,大倉也。咽喉小腸者,傳送也。胃之五竅者,閭里門戶也。廉泉玉英者,津液之道也。(疾病五十六。)
身形支節者,臟腑之蓋也。(藏象二十九。)
頭者精明之府;背者胸中之府;腰者腎之府;膝者筋之府;骨者髓之府。(疾病九十一。)
腦、髓、骨、脈、膽、女子胞,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,皆藏於陰而象於地,故藏而不瀉,名曰奇恆之府。夫胃、大腸、小腸、三焦、膀胱,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,其氣象天,故瀉而不藏,此受五臟濁氣,名曰傳化之府。(藏象二十三。)
首面耐寒,因於氣聚。(藏象二十。)
明堂者鼻也,闕者眉間也,庭者顏也,蕃者頰側也,蔽者耳門也。(脈色三十二。)
目者,宗脈之所聚也,上液之道也;口鼻者,氣之門戶也;耳者,宗脈之所聚也。(疾病七十九。)
五臟六腑之津液,盡上滲於目。(疾病五十八。)
精明者,所以視萬物,別黑白,審長短。以長為短,以白為黑,如是則精衰矣。(脈色三十。)
命門者目也。(經絡十二。)
鼻者肺之官也,目者肝之官也,口唇者脾之官也,舌者心之官也,耳者腎之官也。以官何候?以候五臟。(脈色三十一。)
切脈動靜而視精明。(脈色一。)
所以察其目者,五臟使五色循明,循明則聲章,聲章者,則言聲與平生異也。(針刺十六。)
目下亦陰也,腹者至陰之所居。(疾病三十一。)
目眥外決於面者為銳眥,在內近鼻者為內眥,上為外眥,下為內眥。(針刺三十七。)
眉本。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竅者也,故上液之道開則泣。(疾病七十九。)
臂陽明有入頄遍齒者,名曰大迎。足太陽有入頄遍齒者,名曰角孫。足陽明有挾鼻入面者,名曰懸顱。足太陽有通項入於腦者,正屬目本,名曰眼系,頭目苦痛取之,在項中兩筋間,入腦乃別。陰蹺陽蹺,陰陽相交,陽入陰,陰出陽,交於目銳眥,陽氣盛則瞋目,陰氣盛則瞑目。(針刺四十四。)
喉主天氣,咽主地氣。(疾病十三。)
咽喉者,水穀之道也;喉嚨者,氣之所以上下者也;會厭者,音聲之戶也;口唇者,音聲之扇也;舌者,音聲之機也;懸雍垂者,音聲之關也;頏顙者,分氣之所泄也;橫骨者,神氣所使,主發舌者也。(針刺四十五。)
漸者上俠頤也。(針刺四十四。)
上紀者胃脘也,下紀者關元也。(針刺四十七。)
膈肓之上,中有父母,七節之旁,中有小心。(針刺六十四。)
肓之原在臍下。(疾病七十三。)
陷於肉肓而中氣穴。(疾病五十六。)
肉之大會為谷,肉之小會為溪。(經絡八。)
經脈十二,絡脈三百六十五。(論治十九。)
夫十二經脈者,皆絡三百六十五節,節有病必被經脈,經脈之病皆有虛實,何以合之?(疾病二十。)
白話文:
五、經絡
胸腹是臟腑的外城;羶中是心臟的宮城;胃是儲存食物的倉庫;咽喉和小腸是傳輸的通道;胃的五竅是消化系統的門戶;廉泉和玉英是津液流通的道路。
身體和四肢關節是臟腑的覆蓋物。
頭部是精氣神聚集之處;背部是胸腔的支撐;腰部是腎臟的所在;膝部是筋的匯聚處;骨骼是骨髓的儲藏所。
腦、髓、骨、脈、膽、女子胞(子宮)這六者由地氣所生,皆屬陰,像大地一樣儲藏而不外洩,稱為「奇恆之腑」。胃、大腸、小腸、三焦、膀胱這五者由天氣所生,其功能像天一樣運化,能排泄而不儲藏,承受五臟的濁氣,稱為「傳化之腑」。
頭面部耐寒,是因為氣血在此匯聚。
明堂指鼻子,闕指兩眉之間,庭指前額,蕃指臉頰兩側,蔽指耳門。
眼睛是經脈聚集之處,也是津液上行的通道;口鼻是氣的進出口;耳朵也是經脈匯聚之處。
五臟六腑的津液都向上滲入眼睛。
眼睛的功能是看清萬物、分辨黑白、判斷長短。如果將長的看成短的、白的看成黑的,就是精氣衰退的表現。
命門指的是眼睛。
鼻子對應肺,眼睛對應肝,口唇對應脾,舌對應心,耳對應腎。通過這些五官可以觀察五臟的情況。
診脈時要注意脈象的動靜,並觀察眼睛的神采。
觀察眼睛是因為五臟會使眼色正常,眼色正常則聲音洪亮,若聲音異常則代表身體狀況有變。
眼下的部位屬陰,腹部是至陰(脾)所在。
眼角外側稱為「銳眥」,靠近鼻子的稱為「內眥」,上方為「外眥」,下方為「內眥」。
眉毛的根部與津液有關,津液能滋養孔竅,若上液通道過開就會流淚。
手臂陽明經有分支進入臉頰並遍佈牙齒,稱為「大迎」;足太陽經有分支進入臉頰遍佈牙齒,稱為「角孫」;足陽明經有分支從鼻側進入面部,稱為「懸顱」;足太陽經有分支通向後頸進入腦部,連接眼睛的本體,稱為「眼系」,治療頭痛和眼痛時,可針刺後頸兩筋之間的穴位。
陰蹺脈和陽蹺脈相互交叉,陽氣盛則睜眼,陰氣盛則閉眼。
喉部主導氣的運行,咽部主導飲食的輸送。
咽喉是食物和水的通道;喉嚨是氣上下的通道;會厭是聲音的門戶;口唇是聲音的扇子;舌是聲音的機關;懸雍垂是聲音的關卡;頏顙是氣分布的出口;橫骨受神氣支配,控制舌頭的運動。
「漸」是指上頜骨的兩側。
上紀是胃脘,下紀是關元。
膈膜之上有心肺(父母),脊椎第七節旁有「小心」(指腎或命門)。
肓的根源在臍下。
病邪潛藏在肌肉與肓膜之間並深入穴位。
肌肉大匯合處稱為「谷」,小匯合處稱為「溪」。
人體有十二條主要經脈和三百六十五條絡脈。
十二經脈連接三百六十五個穴位,若穴位有病必牽連經脈,經脈的病有虛實之分,需結合診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