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二十九卷 (14)
二十九卷 (14)
1. 五、經絡
衛氣者,晝日行於陽,夜行於陰。(疾病四十八。)
風府無常,衛氣之所應,必開其腠理,氣之所舍節,則其府也。(疾病四十九。又義同四十八。)
人之血氣精神者,所以奉生而周於性命者也。經脈者,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,濡筋骨,利關節者也。衛氣者,所以溫分肉,充皮膚,肥腠理,司開闔者也;志意者,所以御精神,收魂魄,適寒溫,和喜怒者也。密理厚皮者,三焦膀胱厚;粗理薄皮者,三焦膀胱薄。(藏象二十八。)
四肢八溪之朝夕也。人有大谷十二分,小溪三百五十四名,少十二俞,此皆衛氣之所留止,邪氣之所客也,針石緣而去之。(經絡二十一。)
上焦開發,宣五穀味,熏膚充身澤毛,若霧露之溉,是謂氣。中焦受氣取汁,變化而赤,是謂血。(藏象二十五。)
陽受氣於上焦,以溫皮膚分肉之間。(疾病二十。)
腸胃受谷,上焦出氣,以溫分肉,而養骨節,通腠理。中焦出氣如露,上注溪谷而滲孫脈,津液和調,變化而赤為血,血和則孫脈先滿溢,乃注於絡脈,皆盈,乃注於經脈。(疾病八十六。)
水穀皆入於口,津液各走其道。故三焦出氣,以溫肌肉,充皮膚,為其津;其流而不行者,為液。五穀之精液和合而為膏者,內滲入於骨空,補益腦髓,而下流於陰股。(疾病五十八。)
衝脈起於關元,隨腹直上。(疾病六十六。)
衝脈任脈皆起於胞中,上循背裡,為經絡之海。其浮而外者,循腹右上行,會於咽喉,別而絡唇口。(藏象十七。)
入脊內,注於伏沖之脈。(疾病類四十九。《瘧論》作伏膂之脈,詳四十八。)
傳舍於伏沖之脈。(疾病二。)
帝曰:少陰之脈獨下行何也?岐伯曰:不然。夫衝脈者,五臟六腑之海也,五臟六腑皆稟焉。其上者,出於頏顙,滲諸陽,灌諸精;其下者,注少陰之大絡,出於氣街,循陰股內廉,入膕中,伏行骭骨內,下至內踝之後屬而別;其下者,並於少陰之經,滲三陰;其前者,伏行出跗屬,下循跗入大指間,滲諸絡而溫肌肉。故別絡結則跗上不動,不動則厥,厥則寒矣。
(針刺二十。)
少陽屬腎,腎上連肺,故將兩臟。(藏象三。)
帝曰:手太陰之脈獨無腧何也?岐伯曰:少陰,心脈也。心者,五臟六腑之大主也,精神之所舍也,其臟堅固,邪弗能容也。容之則心傷,心傷則神去,神去則死矣。故諸邪之在於心者,皆在於心之包絡,包絡者心主之脈也,故獨無腧焉。帝曰:少陰獨無腧者不病乎?岐伯曰:其外經病而臟不病,故獨取其經於掌後銳骨之端。
其餘脈出入屈折,其行之徐疾,皆如手少陰心主之脈行也。(針刺二十三。)
陽明者常動,巨陽少陽不動,不動而動大疾,此其候也。(疾病六十四。)巨陽者,諸陽之屬也,故為諸陽主氣也。(疾病類三十九。)
白話文:
【五、經絡】
衛氣在白天運行於體表陽分,夜間則進入體內陰分。
風邪侵襲的位置不固定,是衛氣與外邪相抗的反應。此時需疏通肌表腠理,邪氣停留的關節處,便是病邪所在。
人的血氣與精神,是維持生命、維繫健康的根本。經脈負責運行氣血、調和陰陽,滋養筋骨,使關節活動自如。衛氣能溫煦肌肉、充盈皮膚、潤澤腠理,並控制毛孔開闔;志意(心神)統馭精神、收攝魂魄,調節身體適應寒溫,平衡情緒。皮膚細密厚實者,三焦與膀胱功能較強;皮膚粗糙薄弱者,三焦與膀胱功能較弱。
四肢關節是氣血每日循環匯聚之處。人體有十二處大關節和三百五十四處小穴位(缺十二俞穴),這些都是衛氣駐留、邪氣侵犯的地方,可用針刺療法驅除病邪。
上焦散佈水穀精微,滋潤皮膚、充盈身體、潤澤毛髮,如霧露灌溉,稱為「氣」;中焦吸收精微並轉化為紅色液體,稱為「血」。陽氣由上焦輸布,溫暖皮膚與肌肉間隙。
腸胃消化食物後,上焦輸布氣息以溫養肌肉、濡養骨節、疏通腠理;中焦產生如露水般的精微,注入溪谷(肌肉縫隙)後滲入細小孫脈,與津液調和後化為血。血氣充足則先填滿孫脈,再注入絡脈與經脈。
飲食入口後,津液分佈至各自通道。三焦輸出氣以溫潤肌肉、充盈皮膚,形成津;流動緩慢的則化為液。五穀精華結合為膏狀物質,滲入骨髓腔,補益腦髓,並向下流入陰部。
衝脈起於關元穴,沿腹部直上。衝脈與任脈均源自胞宮(子宮),向上循行於背部內側,為經絡之海;浮於體表的分支沿腹部右側上行至咽喉,再分支環繞口唇。
病邪侵入脊柱內,會影響深層的伏沖之脈(亦稱「伏膂之脈」)。若邪氣傳至伏沖之脈,便引發疾病。
黃帝問:「為何只有足少陰經向下運行?」岐伯答:「並非如此。衝脈是五臟六腑之海,所有臟腑皆受其滋養:上行分支從咽喉滲入諸陽經,灌溉精氣;下行分支注入足少陰經的大絡,經氣街(腹股溝)沿大腿內側進入膝膕,潛行於小腿骨內側,至內踝後分佈;另一支與足少陰經並行,滲入三陰經;前行的分支潛出足背,進入大趾間,滲入絡脈以溫養肌肉。若側支瘀結,足背脈搏停止,會導致厥冷。」
少陽經隸屬於腎,腎經上連肺,故同時統領兩臟功能。
黃帝問:「為何手太陰肺經無專屬腧穴?」岐伯答:「手少陰是心脈。心為五臟六腑之主,藏守精神,其臟器堅固,邪氣難以侵入。若邪犯心,會傷及心神,導致死亡。因此,所有侵犯心的病邪,實際在心包絡(心之外圍脈絡)上,故心經無專屬腧穴。」黃帝再問:「若手少陰無腧穴,是否不生病?」岐伯答:「外經可能發病,但心臟不受損,故治療時僅取手掌後銳骨端(神門穴)的經脈。其餘經脈的循行與速度,皆與手少陰心主之脈相同。」
陽明經脈搏動明顯,太陽與少陽經脈平時靜止,若突然劇烈搏動,是病候表現。太陽經統領諸陽,故為陽經主導之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