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二十九卷 (16)
二十九卷 (16)
1. 五、經絡
視其經脈之在於身也,其見浮而堅、其見明而大者多血,細而沉者多氣也。(經絡十八。)
陽絡傷則血外溢,陰絡傷則血內溢。(疾病二。)
內溢於經,外注於絡。(針刺二十一。)
經有常色而絡無常變也。陰絡之色應其經,陽絡之色變無常,隨四時而行也。(脈色三十五。)
凡五十七穴者,皆臟之陰絡,水之所客也。(針刺三十八。)
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者,絡脈之滲灌諸節者也。(針刺十六。)
節之交,三百六十五會。所謂節者,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。(經絡十四。)
粗理而皮不致者,腠理疏。薄皮膚而目堅固以深者,長沖直陽,(《論勇篇》沖作衡。)其心剛,剛則多怒,怒則氣上逆。顴骨者,骨之本也。顴大則骨大,顴小則骨小。臂薄者,其髓不滿。(疾病類七十六。)
所謂玄府者,汗空也。(針刺三十八。)
原獨不應五時,以經合之,以應其數,故六六三十六輸。(針刺十七。)
氣門乃閉。(疾病五。運氣十七。)
人有八虛,皆機關之室,真氣之所過,血絡之所遊。(疾病十五。)
腰脊者,身之大關節也。肢脛者,人之管以趨翔也。莖垂者,身中之機,陰精之候,津液之道也。(針刺三十三。)
三結交者,陽明太陰也,臍下三寸關元也。(針刺五十三。)
膀胱之胞薄以懦。(氣味三。)
胞痹者,少腹膀胱,按之內痛。(疾病六十七。)
石瘕生於胞中,寒氣客於子門。(疾病五十七。)
胞移熱於膀胱。(,疾病四十六。)
人有重身,九月而喑,胞之絡脈絕也。胞絡者繫於腎,少陰之脈,貫腎系舌本,故不能言。(疾病六十二。)
胞脈者屬心而絡於胞中。(疾病三十一。)
前陰者,宗筋之所聚,乃太陰陽明之所合也。(疾病三十四。)
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獨起者。解脈。同陰之脈。陽維之脈。衡絡之脈。會陰之脈。直陽之脈。飛陽之脈。昌陽之脈。散脈。肉裡之脈。(針刺四十九。)
寒府在附膝外解營。取膝上外者使之拜,取足心者使之跪。(針刺五十四。)
胃合於三里,大腸合入於巨虛上廉,小腸合入於巨虛下廉,三焦合入於委陽,膀胱合入於委中央,膽合入於陽陵泉。(針刺二十四。此義與《本輸篇》大同,詳經絡十六。)
下三里三寸為巨虛上廉,下上廉三寸為巨虛下廉,大腸屬上,小腸屬下,足陽明胃脈也,大腸小腸,皆屬於胃,是足陽明也。三焦下腧,出於委陽,並太陽之正,入絡膀胱,約下焦。(經絡十六。)
所謂三里者,下膝三寸也。所謂跗上者,舉膝分易見也。巨虛者,蹺足胻獨陷者。下廉者,陷下者也。(針刺七。)
膜原。(疾病六十六。)
筋膜。(疾病七十一。)
纓脈。(針刺五十五。《寒熱病篇》作嬰筋,針刺四十四。)
白話文:
五、經絡
觀察人體的經脈,若浮現於體表且堅硬明顯、粗大者,多血氣旺盛;細小而深藏者,多氣血充盈。
陽絡受傷則血向外溢,陰絡受傷則血向內滲。
血內溢則流入經脈,外滲則注於絡脈。
經脈的顏色通常固定不變,而絡脈的顏色則無常規;陰絡的色澤與其所屬經脈相應,陽絡的色澤則隨四季變化而不同。
人體共有五十七個穴位,均屬臟腑的陰絡,是水濕之邪容易停聚之處。
關節交接處的三百六十五個穴位,是絡脈灌注氣血於各關節的通道。
所謂「節」,是神氣運行出入的場所。
皮膚紋理粗糙而鬆弛者,腠理不密;皮膚薄而眼神堅定深邃者,性格剛強易怒,怒則氣上逆。顴骨是骨骼的基礎,顴大者骨大,顴小者骨小;手臂瘦薄者,髓海不充。
「玄府」即汗孔。
五臟原穴雖不與五時直接對應,但通過經脈相合,仍能對應六六三十六個輸穴。
氣機閉塞則氣門關閉。
人體的八處虛位(兩肘、兩腋、兩髀、兩膕)是關節樞紐,真氣運行與血絡流注之處。
腰脊是人體的大關節;下肢是行動的支柱;外生殖器是身體的機要,反映陰精狀況,也是津液排泄的通道。
「三結交」指陽明經、太陰經與臍下三寸的關元穴。
膀胱壁薄而柔軟。
「胞痹」表現為按壓少腹膀胱區域時內部疼痛。
「石瘕」生於子宮,因寒氣侵入子門所致。
胞宮熱邪傳移至膀胱。
孕婦妊娠九月時失音,因胞宮絡脈阻斷,而胞絡連於腎,足少陰經貫腎繫舌根,故不能言語。
胞脈屬於心而聯絡胞中。
前陰是宗筋匯聚之處,也是太陰經與陽明經的會合點。
成骨指膝外側突出的骨塊。此外還列舉瞭解脈、同陰之脈、陽維之脈等各類經脈。
「寒府」位於膝外側凹陷處。取膝上外側穴位時需令患者行禮姿勢,取足心穴位時需跪姿。
記述胃、大腸、小腸、三焦、膀胱、膽的下合穴位置(三里、巨虛上廉、巨虛下廉、委陽、委中、陽陵泉)。
說明巨虛上廉位於膝下三里穴再下三寸,巨虛下廉位於上廉穴下三寸;大腸屬上、小腸屬下,均與足陽明胃經相關。三焦下輸穴在委陽,與太陽經相併,入絡膀胱,調控下焦。
解釋三里穴在膝下三寸,跗上穴位於抬膝時明顯可見處,巨虛穴在翹足時脛骨獨陷處,下廉穴在凹陷下方。
提及「膜原」(半表半裡間隙)、「筋膜」(肌肉韌帶組織)、「纓脈」(頸部筋脈,《寒熱病篇》稱「嬰筋」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