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二十九卷 (10)

回本書目錄

二十九卷 (10)

1. 四、脈色

人迎一盛,病在足少陽;一盛而躁,病在手少陽。人迎二盛,病在足太陽;二盛而躁,病在手太陽。人迎三盛,病在足陽明;三盛而躁,病在手陽明。人迎四盛,且大且數,名曰溢陽,溢陽為外格。脈口一盛,病在足厥陰;一盛而躁,在手心主。脈口二盛,病在足少陰;二盛而躁,在手少陰。

脈口三盛,病在足太陰;三盛而躁,在手太陰。脈口四盛,且大且數,名曰溢陰,溢陰為內關,內關不通死不治。人迎與太陰脈口俱盛四倍以上,命曰關格,關格者與之短期。(針刺二十八。又二十九略同。)

南北政。天地之變,無以脈診。尺寸反,陰陽交。(運氣五。)

人之居處動靜勇怯,脈亦為之變乎?診病之道,觀人勇怯骨肉皮膚,能知其情,以為診法也。(疾病五十三。)

應則順,否則逆,逆則變生,變生則病。物生其應也,氣脈其應也。(運氣六。)

消癉脈實大,病久可治;脈懸小堅,病久不可治。(疾病六十。)

癲疾脈。(疾病六十五。)

腰痛脈。(疾病三十七。)

胃脘癰者,當候胃脈。人迎者胃脈也。(疾病類八十八。)

腸澼生死脈。(疾病七十二。)

熱病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。(疾病四十三。)

六經滑澀,為疝為積。(疾病七十。)

何以知懷子之且生也?身有病而無邪脈也。(疾病六十二。)

乳子中風熱,喘鳴肩息者,脈實大也,緩則生,急則死。(疾病四十七。),刺家不診,聽病者言。(針刺四十四。)

凡將用針,必先診脈,視氣之劇易,乃可以治也。(針刺六十。)

諸脈者皆屬於目。(經絡二十一。)

視其目色,以知病之存亡也。持氣口人迎以視其脈,堅且盛且滑者病日進,脈軟者病將下,諸經實者病三日已。氣口候陰,人迎候陽也。(針刺十六。)

其脈滑而盛者,病日進;虛而細者,久以持;大以澀者,為痛痹。陰陽如一者病難治。視目之五色,以知五臟而決死生。視其血脈,察其色,以知其寒熱痛痹。(針刺二十三。)

欲知其要,則色脈是矣。色以應日,脈以應月,常求其要,則其要也。治之要極,無失色脈,用之不惑,治之大則。(論治十七。)

善診者,察色按脈,先別陰陽,審清濁而知部分,視喘息、聽聲音而知所苦,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。(論治八。)

帝曰:視而可見奈何?岐伯曰:五臟六腑固盡有部,視其五色,黃赤為熱,白為寒,青黑為痛,此所謂視而可見者也。帝曰:捫而可得奈何?岐伯曰:視其主病之脈,堅而血及陷下者,皆可捫而得也。(疾病六十六。)

其色多青則痛,多黑則痹,黃赤則熱,多白則寒,五色皆見則寒熱也。(經絡三十一。)

視其顏色,黃赤者多熱氣,青白者少熱氣,黑色者多血少氣。(藏象十七。)

白話文:

四、脈色

若人迎脈的搏動比平時盛大一倍,病在足少陽經;盛大且躁動,病在手少陽經。若盛大約兩倍,病在足太陽經;兩倍且躁動,病在手太陽經。若盛大約三倍,病在足陽明經;三倍且躁動,病在手陽明經。若盛大約四倍,且脈搏又大又快,稱為「溢陽」,溢陽代表外邪嚴重阻隔氣機。

脈口(寸口)的搏動比平時盛大一倍,病在足厥陰經;一倍且躁動,病在手厥陰經。兩倍盛大,病在足少陰經;兩倍且躁動,病在手少陰經。三倍盛大,病在足太陰經;三倍且躁動,病在手太陰經。四倍盛大,且脈搏又大又快,稱為「溢陰」,溢陰代表內部閉塞,氣機不通,病情危險難治。若人迎脈與寸口脈皆盛大約四倍以上,稱為「關格」,預後極差。

南北政:天地氣運變化時,不能用脈象來判斷病情。若尺寸脈相反,或陰陽脈交錯,表示異常。

人的居住環境、活動狀態、勇怯性情,都會影響脈象變化。診病時需觀察患者的身體強弱、骨肉皮膚狀態,才能掌握病情。

脈象與病情相應則順,不相應則逆,逆則疾病生變。萬物變化與氣脈相對應。

消渴病(消癉)若脈象實大,即使病久仍可治;若脈象細小堅硬,病久難治。

癲癇病的脈象(需進一步辨別)。

腰痛的脈象(需結合其他症狀判斷)。

診斷胃脘癰腫(胃部膿瘍)時,需觀察胃脈,即人迎脈。

腸澼(痢疾等腸病)的生死可從脈象判斷。

熱病若出汗後脈象仍躁動盛大,預後不良。

六經脈象滑澀,可能為疝氣或積聚病。

如何判斷孕婦將順利生產?若身體有不適但脈象正常,則無礙。

哺乳婦女感受風熱,出現喘鳴、呼吸急促時,若脈象實大而緩和,可生;若急促,則危險。

針灸醫者不一定要診脈,可聽取患者主訴。但用針前仍需先診脈,觀察氣血狀態,再決定治療。

五臟六腑的氣血皆與眼睛相連,觀察眼睛色澤可判斷病情與生死。

診脈時,若脈搏堅實盛大且滑利,表示病情加重;脈軟則病將退。各經脈實者,三天可癒。寸口脈候陰分,人迎脈候陽分。

脈滑而盛,病情進展;脈虛細,病程較長;脈大而澀,多為痛痹。若陰陽脈象相似,則難治。觀察眼睛五色,可判斷五臟狀況與預後。查看血脈色澤,可辨寒熱痛痹。

診病關鍵在於色脈:面色如日,脈象如月,掌握此要點即為診治核心。治療時不可忽略色脈變化,以免誤判。

優秀的醫者診病時,先辨陰陽,觀察面色清濁以判斷病位,聽呼吸聲、患者言語以知痛苦,再參考脈象變化確定病因。

黃帝問:「如何通過望診判斷病情?」岐伯答:「五臟六腑在面部各有對應部位,觀察五色:黃赤為熱證,白為寒證,青黑為痛症,此即望診要點。」黃帝又問:「觸診如何掌握?」岐伯答:「檢查病患經脈,若堅硬、充血或凹陷,皆可觸摸得知。」

面色多青主痛,多黑主痹證,黃赤主熱,白主寒,若五色雜見則為寒熱交雜。觀察患者面色,黃赤者多熱,青白者少熱,黑色者多血少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