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二十九卷 (9)
二十九卷 (9)
1. 四、脈色
寸口主中,人迎主外,兩者相應,俱往俱來,若引繩大小齊等,春夏人迎微大,秋冬寸口微大,如是者命曰平人。人迎盛則為熱,虛則為寒,緊則為痛痹,代則乍甚乍間。寸口盛則脹滿寒中食不化,虛則熱中出糜、少氣溺色變,緊則痛痹,代則乍痛乍止。(針刺二十九。)
少氣者,脈口人迎俱少而不稱尺寸也。(針刺類二十八。)
脈之盛衰者,所以候血氣之虛實、有餘不足也。(針刺五十七。)
形充而脈小以弱者氣衰,衰則危矣。(藏象十五。)
虛者脈大如其故而不堅也,實者脈大如其故而益堅也。(針刺十六。)
大熱病,氣熱脈滿,是謂重實。脈氣上虛尺虛,是謂重虛。經絡皆實,是寸脈急而尺緩也。絡氣不足,經氣有餘者,脈口熱而尺寒也。經虛絡滿者,尺熱滿,脈口寒澀也。寒氣暴上,脈滿而實,實而滑則生,實而逆則死。脈浮而澀,澀而身有熱者死。其形盡滿者,脈急大堅,尺澀而不應也。從則生,逆則死。(疾病十六。)
邪氣來也緊而疾,穀氣來也徐而和。(針刺八。)
脈急則引,脈大以弱則欲安靜,用力無勞也。(針刺二十九。)
帝曰:脈從而病反者,其診何如?岐伯曰:脈至而從,按之不鼓,諸陽皆然。帝曰:諸陰之反,其脈何如?岐伯曰:脈至而從,按之鼓甚而盛也。(標本一。)
陽病而陽脈小者為逆,陰病而陰脈大者為逆。故陰陽俱靜俱動,若引繩相傾者病。(經絡十三。)
脈盛血少,此謂反也。脈少血多,此謂反也。(疾病二十一。)
人迎與寸口氣小大等者,病難已。人迎盛堅者傷於寒,氣口盛堅者傷於食。(脈色三十二。)
脈之卒然動者,皆邪氣居之,留於本末,不動則熱,不堅則陷且空,不與眾同,是以知其何脈之動也。經脈者常不可見也,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,脈之見者皆絡脈也。(經絡六。)
夫脾虛浮似肺,腎小浮似脾,肝急沉散似腎,此皆工之所時亂也。夫浮而弦者,是腎不足也。沉而石者,是腎氣內著也。今夫脈浮大虛者,是脾氣之外絕,去胃外歸陽明也。(疾病類九。)
鼓一陽曰鉤,鼓一陰曰毛,鼓陽勝急曰弦,鼓陽至而絕曰石,陰陽相過曰溜。(疾病六。)
手太陰、足太陰盛者,寸口大三倍於人迎;手少陰、足少陰盛者,寸口大再倍於人迎;手厥陰、足厥陰盛者,寸口大一倍於人迎。虛者,俱寸口反小於人迎也。手陽明、足陽明盛者,人迎大三倍於寸口;手太陽、足太陽盛者,人迎大再倍於寸口;手少陽、足少陽盛者,人迎大一倍於寸口。虛者,俱人迎反小於寸口也。(疾病十。)
陰氣大盛,則陽氣不能榮也,故曰關。陽氣大盛,則陰氣弗能榮也,故曰格。陰陽俱盛,不能相榮,故曰關格。關格者,不得盡期而死也。(經絡二十二。)
白話文:
四、脈色
寸口的脈象反映體內狀況,人迎的脈象反映體外狀況,兩者相互對應,脈搏來去一致,如同拉直的繩子粗細均勻。春夏時人迎脈稍大,秋冬時寸口脈稍大,這樣的人稱為健康之人。人迎脈強盛表示有熱,虛弱則為寒,緊脈代表痛痹,代脈則病情時輕時重。寸口脈強盛則可能腹脹、中寒、消化不良;虛弱則可能體內有熱、大便稀溏、氣短、小便變色;緊脈代表痛痹,代脈則疼痛時發時止。
氣虛的人,寸口和人迎的脈象都比正常人虛弱,不符合標準尺寸。
脈象的盛衰可用來判斷血氣的虛實及有餘或不足。
體型壯實但脈象細弱的人氣血不足,情況危險。血虛的人脈象雖大但無力,血實的人脈象大且更加堅實。
高熱疾病時,氣熱且脈搏充盈,稱為「重實」。脈氣上行而虛弱、尺脈虛弱,稱為「重虛」。經絡皆實,表現為寸脈急促、尺脈緩和;絡氣不足、經氣有餘時,寸口脈熱而尺脈寒;經虛絡滿時,尺脈熱且充盈,寸口脈寒且遲澀。寒氣突然上升,脈象充盈而實,若脈滑則生,脈逆則死。脈浮而遲滯,且身體發熱者可能會死亡。體型飽滿的人,若脈搏急促、大而堅硬,尺脈遲滯不順應,順應則生,逆則死。
邪氣入侵時脈象緊而急,穀氣充足時脈象緩和。
脈搏急促需調理,脈大而弱則宜靜養,避免過度勞累。
黃帝問:「脈象與病情看似符合但實際相反的,如何判斷?」岐伯答:「脈象看似正常但按壓無力,陽脈多如此;陰脈的反常則表現為脈象看似正常但按壓後強勁有力。」
陽病但陽脈細小者為逆,陰病但陰脈粗大者為逆。陰陽脈同步靜止或變動,若像繩子傾斜則有病。
脈象強盛但血量少,或脈象細弱但血量多,都是反常現象。
人迎與寸口脈象強弱相當者,病情難以痊癒。人迎脈強硬者多因寒邪致病,寸口脈強硬者多因飲食不節致病。
脈搏突然變動往往是邪氣入侵,若停留於經絡末端而不變動則發熱,脈不堅實則可能氣血下陷。經脈通常不可見,其虛實可從寸口脈判斷,可見的脈絡多為絡脈。
脾脈虛浮似肺脈,腎脈細浮似脾脈,肝脈緊沈散似腎脈,這些常使醫者混淆。脈浮而弦者腎氣不足,脈沈如石者腎氣內結。脈浮大而虛者,是脾氣外散,脫離胃腑而歸於陽明經。
脈象陽動如鉤,陰動如毛,陽盛急迫如弦,陽極而潛如石,陰陽交替如漣漪。
手太陰、足太陰經氣盛時,寸口脈比人迎大三倍;手少陰、足少陰經氣盛時,寸口脈比人迎大兩倍;手厥陰、足厥陰經氣盛時,寸口脈比人迎大一倍。經氣虛時,寸口脈反小於人迎。手陽明、足陽明經氣盛時,人迎脈比寸口大三倍;手太陽、足太陽經氣盛時,人迎脈比寸口大兩倍;手少陽、足少陽經氣盛時,人迎脈比寸口大一倍。經氣虛時,人迎脈反小於寸口。
陰氣過盛則陽氣無法運行,稱為「關」;陽氣過盛則陰氣無法運行,稱為「格」;陰陽皆盛而不相調和,稱為「關格」,關格之人難以活到自然壽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