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二十九卷 (8)
二十九卷 (8)
1. 四、脈色
善為脈者,謹察五臟六腑,一逆一從,陰陽表裡,雌雄之紀,藏之心意,合心於精,非其人勿教,非其真勿授,是為得道。(見藏象類四。)
脈氣流經,經氣歸於肺,肺朝百脈。氣口成寸,以決死生。(藏象十二。)天周二十八宿,人經二十八脈,周身一十六丈二尺。故人一呼脈再動,氣行三寸,一吸脈亦再動,氣行三寸,一萬三千五百息,氣行五十營於身,水下百刻,日行二十八宿,漏水皆盡,脈終矣。凡行八百一十丈也。(經絡二十六。)
凡未診病者,必問嘗貴後賤,雖不中邪,病從內生,名曰脫營。嘗富後貧,名曰失精。凡欲診病者,必問飲食居處,暴樂暴苦,始樂後苦,皆傷精氣,精氣竭絕,形體毀沮。善為脈者,必以比類奇恆從容知之,為工而不知道,此診之不足貴,此治之三過也。診有三常,必問貴賤,封君敗傷,及欲侯王。
故貴脫勢,雖不中邪,精神內傷,身必敗亡。始富後貧,雖不傷邪,皮焦筋屈,痿躄為攣。凡診者,必知終始,有知餘緒,切脈問名,當合男女。(論治十八。)
診不知陰陽逆從之理,此治之一失也。診病不問其始,憂患飲食之失節,起居之過度,或傷於毒,不先言此,卒持寸口,何病能中?妄言作名,為粗所窮,此治之四失也。診無人事,治數之道,從容之葆,坐持寸口,診不中五脈,百病所起,始以自怨,遺師其咎。(論治十九。)
必審問其所始病,與今之所方病,而後各切循其脈,視其經絡浮沉,以上下逆從循之。(脈色二十五。)
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?氣口亦太陰也。(藏象十一。)
上、下、來、去、至、止。(脈色二十一注義。)
肝脈弦,心脈鉤,脾脈代,肺脈毛,腎脈石,是謂五臟之脈。(疾病二十五。)厥陰之至其脈弦,少陰之至其脈鉤,太陰之至其脈沉,少陽之至大而浮,陽明之至短而澀,太陽之至大而長。至而和則平,至而甚則病,至而反者病,至而不至者病,未至而至者病,陰陽易者危。(運氣三十一。)
三陽脈至手太陰而弦,浮而不沉,決以度,察以心,合之陰陽之論。所謂二陽者,陽明也,至手太陰,弦而沉急不鼓,炅至以病皆死。一陽者,少陽也,至手太陰,上連人迎,弦急懸不絕,此少陽之病也,專陰則死。三陰者,六經之所主也,交於太陰,伏鼓不浮,上空志心。
二陰至肺,其氣歸膀胱,外連脾胃。一陰獨至,經絕氣浮,不鼓鉤而滑。先至為主,後至為客。(疾病七。)
春不沉,夏不弦,冬不澀,秋不數,是謂四塞。沉甚曰病,弦甚曰病,澀甚曰病,數甚曰病,參見曰病,復見曰病,未至而去曰病,去而不去曰病,反者死。(運氣二十二。)
春得秋脈,夏得冬脈,長夏得春脈,秋得夏脈,冬得長夏脈,是謂五邪皆同,命死不治。(疾病類二十五。)
白話文:
四、脈色
擅長診脈的人,會仔細觀察五臟六腑的變化,分辨逆與順、陰陽表裡、雌雄的規律,並將這些道理牢記於心,使心志與精微相合。若非合適的人不傳授,若非真實的學問不教授,這樣才算是掌握了醫道。
脈氣在經脈中流動,經氣最終歸於肺,肺統領全身的脈絡。氣口脈象形成寸口,可判斷生死。
天體運行二十八星宿,人體有二十八條經脈,全身經脈總長十六丈二尺。人一呼氣脈搏跳動兩次,氣行三寸;一吸氣脈搏也跳動兩次,氣行三寸。一萬三千五百次呼吸後,氣血在體內循環五十周,水漏計時百刻,太陽運行二十八宿,漏盡時脈氣運行結束,總共行走八百一十丈。
診病前,必須詢問病人是否曾經顯貴後落魄,即使未受外邪侵襲,也可能因內在情緒導致「脫營」之病;曾經富裕後貧窮,則稱為「失精」。診病時,還需瞭解飲食起居、情緒劇變,如突然的歡樂或痛苦,以及先樂後苦等情況,這些都會損傷精氣,導致形體衰敗。
擅長診脈的人,會通過比較、類推、觀察異常與常態,從容分析病情。若醫者不明醫理,診斷便無價值,這是治療的第三種過失。診病有三項常規:必須詢問貴賤變化、是否經歷權勢敗落,以及是否有野心追求權位。
若權貴失勢,即使未受外邪侵害,精神內傷也會導致身體衰亡。先富後貧者,即使未受外邪傷害,也會皮膚枯槁、筋脈拘攣,甚至癱瘓。診病時,必須瞭解病情的始終,掌握細節,切脈問診時還需考慮男女差異。
診病若不懂陰陽逆順的道理,是治療的第一種失誤。若不詢問發病原因,如憂慮、飲食失調、起居失常或中毒等,只憑寸口脈象,怎能準確診斷?胡亂定名,是醫術粗疏的表現,這是治療的第四種失誤。診病若不考慮人情世故,治療缺乏規律,僅憑寸口脈象,無法辨別五臟脈象與百病根源,最終只能自責或歸咎於老師。
診病時必須詳細詢問發病初期與當前症狀,然後切脈觀察經絡的浮沈、上下逆順。
為何氣口脈能反映五臟狀況?因為氣口也屬於太陰經。
脈象有上、下、來、去、至、止等變化。
肝脈弦、心脈鉤、脾脈代、肺脈毛、腎脈石,這是五臟的正常脈象。
厥陰脈至時呈現弦象,少陰脈至時呈現鉤象,太陰脈至時呈現沈象,少陽脈至時大而浮,陽明脈至時短而澀,太陽脈至時大而長。脈象和緩為正常,過度則為病態,相反則病,應至而未至為病,未至而先至為病,陰陽錯亂則危險。
三陽脈至手太陰時若弦而不沈,需結合陰陽理論判斷。陽明脈至手太陰時若弦沈急而不鼓動,熱病發作則多死。少陽脈至手太陰時若連及人迎脈,弦急懸而不絕,是少陽病,若純陰無陽則死。三陰脈主宰六經,交於太陰時若沈伏不浮,上焦空虛影響心神。
二陰脈至肺時,氣歸膀胱,外連脾胃。一陰脈獨至時,經氣斷絕而浮散,不鼓動而滑。先至的脈象為主,後至的為客。
春季脈不沈、夏季脈不弦、冬季脈不澀、秋季脈不數,稱為「四塞」。脈象過沈、過弦、過澀、過數均為病態,多種脈象混雜或反復出現也是病態,脈象未至而去或去而不去均為病態,相反則死。
春季得秋脈、夏季得冬脈、長夏得春脈、秋季得夏脈、冬季得長夏脈,稱為「五邪」,若五臟皆同此象,則預後不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