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二十九卷 (7)
二十九卷 (7)
1. 三、藏象
(俱藏象九。)上古使僦貸季,理色脈而通神明。(論治十七。)按其脈,知其病,命曰神。知一則為工,知二則為神,知三則神且明矣。(俱脈色十七。)神在秋毫,屬意病者。神屬勿去,知病存亡。神無營於眾物。必正其神。(俱針刺七。)一曰治神。道無鬼神,獨來獨往。
(俱針刺九。)拘於鬼神者,不可與言至德。(藏象十一。)粗守形,上守神,神乎神,客在門。神者正氣也。(針刺一。)善言化言變者,通神明之理。(運氣十二。)故養神者,必知形之肥瘦,營衛血氣之盛衰。血氣者,人之神,不可不謹養。神乎神,耳不聞,目明心開而志先,慧然獨悟,口弗能言,俱視獨見,適若昏,昭然獨明,若風吹雲,故曰神。(俱針刺十三。
)莫知其形,若神彷彿。用針之要,無忘其神。(俱針刺十。)推闔其門,令神氣存。(針刺十四。)方成弗約,則神與弗俱。(針刺二十九。)醫不能嚴,不能動神。(論治十八。)所以不十全者,精神不專。(論治十九。)必一其神,令志在針。以移其神,氣至乃休。(俱針刺六十二。
)合形與氣,使神內藏。(針刺五十六。)瀉虛補實,神去其室。補虛瀉實,神歸其室。(疾病五十六。)神變而止。(針刺十九。)刺法有全神養真之旨。道貴常存,補神固根,精氣不散,神守不分。人虛即神遊失守位,使鬼神外干。人神不守,非達至真。至真之要,在乎天玄,神守天息,復入本元,命曰歸宗。
(俱運氣四十三。)失神者死,得神者生。何者為神?曰:血氣已和,營衛已通,五臟已成,神氣舍心,魂魄畢具,乃成為人。百歲,五臟皆虛,神氣皆去,形骸獨居而終矣。(俱藏象十四。)逆從到行,標本不得,亡神失國。得神者昌,失神者亡。(俱論治十七。)五神失守,邪鬼幹人。
得神者昌,失神者亡。(運氣四十四。)故貴脫勢,雖不中邪,精神內傷,身必敗亡。(論治十八。)衣被不斂,言語善惡,不避親疏者,此神明之亂也。(疾病九十一。)神有餘則笑不休,神不足則悲。(疾病十八。)形弊血盡而功不立者,神不使也。(論治十五。)
白話文:
三、藏象
古代僦貸季研究色脈,通達神明的奧妙。按脈能診斷病情,稱為「神」。通曉一項技藝的是工,通曉兩項的是神,通曉三項者則神明通達。專注於細微之處,心意集中於病人,不分散精神,才能正確掌握病情。
治療時首要調神。醫道無鬼神,全憑個人領悟。若迷信鬼神,便無法談論至高醫理。低劣醫者只重形體,高明醫者則重視神氣,神氣才是正氣。善於談論變化者,必通神明之理。
養神需知形體肥瘦與氣血盛衰。血氣是人的神,必須謹慎調養。神妙至極,無法言傳,唯有心領神會,如雲開見日,豁然開朗,故稱為「神」。看似無形,卻如神靈般存在。針灸關鍵在於不忘調神,推開病門,使神氣留存。若醫術不嚴謹,便無法觸動神氣,療效不全。
專注心神,使意志集中於針灸,調動病人神氣,直至氣至病除。形與氣相合,神才能內守。虛實治療錯誤則神失其位,正確則神歸其室。針法需保全神氣,注重養真,補神固本,精氣不散。人若體虛,神遊失守,易受邪侵。神不守位,難以達到至真境界。復歸本源,稱為「歸宗」。
失神者死,得神者生。何謂神?血氣調和,營衛通暢,五臟成形,神氣居心,魂魄俱全,方為健康之人。百歲時五臟虛弱,神氣消散,只剩形骸而終。
違背規律,標本失調,會喪失神氣,如亡國般嚴重。得神者昌盛,失神者衰亡。五神失守,邪氣侵人。即便未受外邪,精神內傷亦會致命。言行失常、不避親疏,是神明混亂的表現。
神有餘則喜笑不止,神不足則悲哀。形體衰敗、氣血耗盡而治療無效,是因神氣不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