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二十九卷 (6)
二十九卷 (6)
1. 三、藏象
脈無胃氣亦死。脈弱以滑,是有胃氣。(脈色十二。)
腎者至陰也。肺者太陰也。腎者胃之關也,關門不利,故聚水而從其類也。腎者牝臟也,地氣上者,屬於腎而生水液也,故曰至陰。(針刺三十八。)
腎者主水,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。(藏象十三。)
腎者水臟,主津液,主臥與喘也。(疾病八十二。)
膀胱之胞薄以懦,得酸則縮。(氣味三。)
人始生,先成精,精成而腦髓生。(經絡一。)
脈反四時及不間臟,曰病難已。(脈色十二。)
神:陰陽不測謂之神,神用無方謂之聖。(運氣三。)天地之動靜,神明為之紀。(運氣四十。)玄生神,神在天為風。(運氣三。藏象六同。)天地之動靜,神明為之綱紀。(陰陽四。)陰陽者,神明之腑也。(陰陽一。運氣三。)天地之大紀,人神之通應也。(運氣二十四。
)根於中者,命曰神機,神去則機息;根於外者,命曰氣立,氣止則化絕。(運氣十五。)出入廢則神機化滅。(運氣九。)神轉不回,回則不轉,乃失其機。(脈色十。論治十四。)出入有行,以轉神明。(脈色八。)昔在黃帝,生而神靈。故能形與神俱。不知持漏,不時御神。
(俱攝生一。)四氣調神。(攝生四。)故聖人傳精神,服天氣而通神明。起居如驚。神氣乃浮,陽氣者,精則養神,柔則養筋。陰平陽秘,精神乃治。味過於辛,筋脈沮弛,精神乃央。(俱疾病五。)陰氣者,靜則神藏,躁則消亡。(疾病六十七。)心藏神。(疾病二十五。
)心者君主之官,神明出焉。(藏象一。運氣四十三。)心者,生之本,神之變也。(藏象二。)心者,五臟六腑之大主也,精神之所舍也,心傷則神去,神去則死矣。(針刺二十三。)心藏脈,脈舍神。(藏象十。)積神於心,以知往今。(脈色三十二。)血者神氣也。(經絡二十三。
)水之精為志,火之精為神。(疾病八十。)兩神相搏,合而成形。(藏象二十五。)血脈和則精神乃居,故神者水穀之精氣也。(藏象二十七。)人之血氣精神者,所以奉生而周於性命者也。志意者,所以御精神。志意和則精神專直。五臟者,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。(俱藏象二十八。
)神藏五,形藏四,合為九藏。(脈色五。運氣一。)腑精神明,留於四藏。(藏象十二。)五味入口,藏於腸胃,味有所藏,以養五氣,氣和而生,津液相成,神乃自生。(氣味一。)所言節者,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。(經絡十四。)重陽之人,其神易動。(針刺二十二。
)精神內守,病安從來?(攝生二。)呼吸精氣,獨立守神。去世離俗,積精全神。(俱攝生三。)凡刺之法,必先本於神,血脈營氣精神,此五臟之所藏也。兩精相搏謂之神,隨神往來謂之魂。怵惕思慮則傷神,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。喜樂者,神憚散而不藏。恐懼者,神蕩憚而不收。
白話文:
三、藏象
脈搏若無胃氣則死,脈象柔和而流暢,表示有胃氣。
腎屬至陰,肺屬太陰。腎是胃的關口,關口功能失常,就會積聚水液而引發相關病症。腎屬陰臟,地氣上升與腎相關並生成水液,因此稱為至陰。
腎主水,接受五臟六腑的精華並儲藏。
腎為水臟,掌管津液,與睡眠和喘息有關。
膀胱的肌肉薄而柔軟,遇酸則收縮。
人初生時,先形成精,精形成後生成腦髓。
脈象違背四季規律或不連貫於臟腑運行,表示疾病難以痊癒。
神:陰陽變化不可測度稱為神,靈活運用無固定模式稱為聖。天地運行以神明為規律。玄妙之中產生神,神在天表現為風。陰陽是神明的根源,天地運行與人體精神相互呼應。內在的根本稱為神機,神消失則機能停止;外在的根本稱為氣立,氣停止則變化終結。出入功能喪失則神機消滅。神運行不逆轉,逆轉則不能運行,失去其機能。進出活動規律,才能運轉神明。
黃帝天生具有超凡智慧,故能形體與精神和諧。若不知節制、不調節精神,則《四氣調神》提到聖人傳承精神,順應自然以通達神明。起居失常,精神浮散。陽氣精純則養神,柔和則養筋。陰陽平衡則精神安定。食用過多辛辣食物會損傷筋脈,導致精神失常。陰氣寧靜則神藏於內,躁動則消失。心藏神。
心是君主之官,神明從此顯現。心是生命根本,精神的變現。心是五臟六腑的主宰,精神的居所。心受損則神離去,神離則死亡。心藏脈,脈藏神。專注於心,能知過去未來。血是神氣的載體。水的精華為志,火的精華為神。兩神相合形成生命。血脈調和則精神安定,故神由水穀精氣化生。人的血氣精神維持生命運行。意志用來控制精神,意志和諧則精神專一。五臟儲藏精神血氣魂魄。五種神藏與四種形藏合為九藏。腑的精氣神明留存於四臟。五味入口儲存於腸胃,滋養五臟之氣,氣和則生成津液,神自然產生。穴位是神氣運行出入之處。陽氣旺盛的人精神易受影響。精神內守則疾病不生。呼吸精氣,獨自守神;遠離世俗,積聚精華全神貫注。
針灸之法,必先基於精神狀態。血脈、營氣、精神由五臟儲藏。兩精相合稱為神,跟隨神往來稱為魂。憂慮思慮傷神,神傷則恐懼失控。喜樂過度令精神渙散。恐懼使精神動盪不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