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四卷 (17)

回本書目錄

四卷 (17)

1. 三十、人有陰陽治分五態

)或與不爭,(聖人之道,為而不爭。老子曰:以其不爭,故天下莫能與之爭。)與時變化,(時移則事變,世更則俗易,惟聖人隨世以為法,因時而致宜,故能陰能陽,能弱能強,隨機動靜,而與化推移也。夫冰炭鉤繩,何時能合?若以聖人為之中,則兼復而並之,未有可是非者也。

)尊則謙謙,(位尊而志謙也。狐丘丈人曰:人有三怨:爵高者人妒之,官大者主惡之,祿厚者怨逮之。孫叔敖曰:吾爵益高,吾志益下;吾官益大,吾心益小;吾祿益厚,吾施益博。以是免於三怨可乎?易曰:天道虧盈而益謙,地道變盈而流謙,鬼神害盈而福謙,人道惡盈而好謙。謙尊而光,卑而不可逾,君子之終也。

)譚而不治,是謂至治。(譚而不治,無為而治也;無為而治,治之至也。子思子曰: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,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,致中和,天地位焉,萬物育焉。其陰陽和平之人之謂乎?)

古之善用針艾者,視人五態乃治之,盛者瀉之,虛者補之。(此下言五治也。)黃帝曰:治人之五態奈何?少師曰:太陰之人多陰而無陽,其陰血濁,其衛氣澀,陰陽不和,緩筋而厚皮,不之疾瀉,不能移之。(無陽則氣少,故血濁不清,而衛氣澀滯也。曰陰陽不和者,四態之人無不然,於此而首言之,他可概見矣。

氣少不行,故其筋緩。陰體重濁,故其皮厚。皮厚血濁,非疾瀉之不能移易也。)少陰之人,多陰少陽,小胃而大腸,六腑不調,其陽明脈小而太陽脈大,必審調之,其血易脫,其氣易敗也。(小胃,故足陽明之胃脈亦小。大腸,故手太陽之小腸脈亦大。此其多陰少陽者,以陽明為五臟六腑之海,小腸為傳送之腑,胃小則藏貯少而氣必微,小腸大則傳送速而氣不蓄,陽氣既少而又不蓄,則多陰少陽矣。必當審察而善調之,然其氣少不能攝血,故多致血易脫而氣易敗也。

)太陽之人,多陽而少陰,必謹調之,無脫其陰,而瀉其陽,陽重脫者易狂,陰陽皆脫者,暴死不知人也。(太陽之人,少陰者也,陰氣既少而復瀉之,其陰必脫,故曰無脫其陰而但可瀉其陽耳。然陰不足者陽亦無根,若瀉之太過則陽氣重脫,而脫陽者狂,甚至陰陽俱脫,則暴死不知人也。

)少陽之人,多陽少陰,經小而絡大,血在中而氣外,實陰而虛陽,獨瀉其絡脈則強,氣脫而疾,中氣不足,病不起也。(經脈深而屬陰,絡脈淺而屬陽,故少陽之人,多陽而絡大,少陰而經小也。血脈在中,氣絡在外,所當實其陰經而瀉其陽絡,則身強矣。惟是少陽之人,尤以氣為主,若瀉之太過,以致氣脫而疾,則中氣乏而難於起矣。

)陰陽和平之人,其陰陽之氣和,血脈調,謹診其陰陽,視其邪正,安容儀,審有餘不足,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,不盛不虛,以經取之。此所以調陰陽,別五態之人者也。(不盛不虛以經取之者,言本無盛虛之可據,而或有邪正之不調者,但求所在之經以取其病也。)

白話文:

三十、人有陰陽治分五態

有些人處世不與人爭鬥(聖人的處世之道是有所作為卻不爭奪。老子說:正因為不爭,所以天下無人能與之相爭),並能順應時勢變化(時代變遷則事物改變,世道更迭則風俗轉移,唯有聖人能隨世道制定法則,因時制宜,因此能陰能陽,能弱能強,隨機應變,與自然變化同步。冰與炭、鉤與繩,何時能相合?若以聖人為調和者,則能兼容並蓄,無需強分是非)。

地位尊貴卻保持謙遜(身居高位而心志謙卑。狐丘丈人說:人有三種怨恨:爵位高的遭人嫉妒,官職大的被君主厭惡,俸祿厚的招致怨恨。孫叔敖說:我的爵位越高,心志越謙卑;官職越大,心態越謹慎;俸祿越厚,施捨越廣博。這樣能否避免三種怨恨?《易經》說:天道減損盈滿而增益謙虛,地道改變盈滿而流向低處,鬼神損害盈滿而福佑謙卑,人道厭惡盈滿而喜好謙遜。謙遜者尊貴而光耀,卑微卻不可逾越,這是君子的終極境界)。

談論而不強行治理,才是最高明的治理(談論而不強行乾預,是無為而治;無為而治,是治理的最高境界。子思說:中庸是天下的根本,和諧是天下的通達之道。達到中和,天地各安其位,萬物生長繁育。這說的不就是陰陽平和之人嗎?)。

古代擅長針灸的醫者,會根據五種體質來治療:實證用瀉法,虛證用補法。黃帝問:如何治療五種體質的人?少師回答:太陰之人陰氣過盛而陽氣不足,陰血混濁,衛氣滯澀,陰陽失調,筋脈鬆弛而皮膚厚實,若不迅速瀉其陰邪,難以改變體質(陽氣不足則氣血運行不暢,故陰血混濁,衛氣滯澀。所謂陰陽不和,其他四種體質的人也有此問題,此處先提及,其餘可類推)。

少陰之人陰多陽少,胃小而腸大,六腑功能失調,陽明脈細小而太陽脈粗大,必須謹慎調理,因其易失血耗氣(胃小,故足陽明胃脈細小;腸大,故手太陽小腸脈粗大。陰多陽少是因陽明為五臟六腑之海,小腸主傳導,胃小則儲藏少而氣弱,小腸大則傳導快而氣不聚,陽氣既少又不積蓄,故陰多陽少。需仔細調理,但氣虛難以攝血,易導致失血與氣衰)。

太陽之人陽多陰少,必須謹慎調治,不可耗損其陰,只可瀉其陽,若陽氣過度耗損易發狂,陰陽俱脫則會猝死(太陽之人陰氣本少,若再瀉陰,必致陰脫,故不可瀉陰只可瀉陽。但陰不足則陽無根基,若瀉陽過度,陽氣嚴重耗損會致狂躁,甚至陰陽俱脫而暴亡)。

少陽之人陽多陰少,經脈細小而絡脈粗大,血在內而氣在外,應充實陰經而瀉陽絡,則身體強健(經脈深屬陰,絡脈淺屬陽,故少陽之人絡脈粗大而經脈細小。血在內,氣在外,需補陰經瀉陽絡以強身。但少陽之人以氣為主,若瀉之過度致氣脫,則中氣不足而難愈)。

陰陽平和之人,氣血調和,需仔細診察陰陽,辨別邪正,觀察儀態,判斷虛實,實證瀉之,虛證補之,若不實不虛,則取相應經絡治療(不實不虛而取經絡,是指無明顯虛實,但可能有邪正失調,只需針對病變經絡治療)。這便是調和陰陽、區分五種體質的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