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四卷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四卷 (16)

1. 二十九、身形候臟腑

(靈樞師傳篇)

黃帝曰:本藏以身形支節䐃肉,候五臟六腑之小大焉。今夫王公大人、臨朝即位之君而問焉,誰可捫循之而後答乎?(本藏,即前本經篇名。捫,摸也。循,摩也。言王公之尊貴,誰可得而摩摸?將何所據而相答也?捫音門。䐃,劬允切。)岐伯曰:身形支節者,臟腑之蓋也,非面部之閱也。

黃帝曰:五臟之氣閱於面者,余已知之矣,以支節知而閱之奈何?(身形支節,與面不同,此欲以體貌之形,察其臟腑之侯也。)岐伯曰:五臟六腑者,肺為之蓋,巨肩陷咽,候見其外。黃帝曰:善。(五臟之應天者肺,故肺為五臟六腑之蓋。觀巨肩陷咽者,即其外候,而肺之大小高下堅脆偏正可知矣。

大義見前篇,余彼此。)岐伯曰:五臟六腑,心為之主,缺盆為之道,骷骨有餘,以候𩩲𩨗。黃帝曰:善。(缺盆居肩之前,骨之上,五臟六腑皆稟命於心,故為之主,而脈皆上出於缺盆,故為之道。骷,廣雅曰䯙䯊也,䯙䯊即膝骨之名。𩩲𩨗,蔽心之骨,亦名鳩尾。觀乎此而心之小大高下堅脆偏正可知矣。

骷音枯。𩩲音結。藇音於。)岐伯曰:肝者主為將,使之候外,欲知堅固,視目小大。黃帝曰:善。(肝者將軍之官,其氣剛強,故能捍禦而使之候外。目者肝之外候,故察於目,則可知肝之狀矣。)岐伯曰:脾者主為衛,使之迎糧,視唇舌好惡,以知吉凶。黃帝曰:善。(脾主運化水穀以長肌肉,五臟六腑皆賴其養,故脾主為衛。

衛者,臟腑之護衛也。五癃津液別篇亦曰脾為之衛。脾為倉廩之官,職在轉輸,故曰使之迎糧。謂察其飲食及唇舌之善惡,則脾之吉凶可知也。)岐伯曰:腎者主為外,使之遠聽,視耳好惡,以知其性。黃帝曰:善。願聞六腑之候。(腎為作強之官,伎巧所出,故主成形而發露於外。

其竅為耳,故試使遠聽及耳之善惡,則腎藏之象可因而知之矣。)岐伯曰:六腑者,胃為之海,廣骸大頸張胸,五穀乃容;(骸,骸骨也。廣骸者,言骨胳之大。又脛骨曰骸。骸音鞋。)鼻隧以長,以候大腸;唇厚人中長,以候小腸;目下果大,其膽乃橫;鼻孔在外,膀胱漏泄;鼻柱中央起,三焦乃約。此所以候六腑者也。

上下三等,臟安且良矣。(果,裹同,目下囊裹也。橫,剛強也。在外,掀露也。約,固密也。臟居於中,形見於外,故舉身面之外狀,而可以候內之六腑。然或身或面,又必上中下三停相等,庶臟腑相安而得其善矣。前本藏篇以五臟之皮脈肉爪骨而候六腑,其義與此稍異,所當互求。

白話文:

二十九、身形候臟腑

黃帝問:「《本藏》篇中提到,可以通過觀察身體的形態、四肢關節和肌肉,來推測五臟六腑的大小。但像王公貴族或君主這樣尊貴的人,誰能隨意觸摸他們的身體來診斷呢?」

岐伯回答:「身體和四肢的形態,是臟腑的外在表現,但這與觀察面部不同。」

黃帝問:「五臟的氣象可以從面部觀察,我已經明白了。那如何通過四肢關節來判斷臟腑的狀況呢?」

岐伯說:「五臟六腑中,肺如同臟腑的蓋子,可以通過觀察肩膀的寬窄和咽喉的凹陷來推測肺的狀態。」黃帝說:「很好。」

岐伯接著說:「心是五臟六腑的主宰,缺盆(鎖骨上窩)是氣血流通的通道,膝蓋骨的形狀可以反映心臟的狀況。」黃帝說:「很好。」

岐伯又說:「肝像將軍一樣主導防禦功能,可以通過觀察眼睛的大小來判斷肝的強弱。」黃帝說:「很好。」

岐伯繼續說:「脾負責護衛臟腑,掌管飲食的吸收,可以通過觀察嘴唇和舌頭的狀態來判斷脾的好壞。」黃帝說:「很好。」

岐伯說:「腎主導外在表現,可以通過聽力遠近和耳朵的狀態來推測腎的功能。」黃帝說:「很好。我還想瞭解六腑的診察方法。」

岐伯回答:「六腑中,胃是容納食物的海洋,骨骼寬大、脖子粗壯、胸部開闊的人,胃的容量較大;鼻道長的人,大腸功能較好;嘴唇厚、人中長的人,小腸功能較佳;眼下肌肉豐滿的人,膽氣強盛;鼻孔外露的人,膀胱容易漏洩;鼻樑高挺的人,三焦功能穩固。這些都是觀察六腑的方法。如果身體的上、中、下三部分比例均衡,臟腑就會安穩健康。」

2. 三十、人有陰陽治分五態

(靈樞通天篇,全)

黃帝問於少師曰:余嘗聞人有陰陽,何謂陰人?何謂陽人?少師曰:天地之間,六合之內,不離於五,人亦應之,非徒一陰一陽而已也,而略言耳,口弗能遍明也。黃帝曰:願略聞其意,有賢人聖人,心能備而行之乎。少師曰:蓋有太陰之人,少陰之人,太陽之人,少陽之人,陰陽和平之人。

凡五人者,其態不同,其筋骨氣血各不等。黃帝曰:其不等者,可得聞乎?(六合之內,數不離五,義見下章。心能備而行之乎,謂賢聖之心本異於人,其有能兼備陰陽者否也?太陰少陰太陽少陽者,非如經絡之三陰三陽也,蓋以天稟之純陰者曰太陰,多陰少陽者曰少陰,純陽者曰太陽,多陽少陰者曰少陽,並陰陽和平之人而分為五態也。此雖以稟賦為言,至於血氣疾病之變,則亦有純陰純陽、寒熱微甚及陰陽和平之異也。

故陽臟者偏宜於寒,陰臟者偏宜於熱,或先陽而後變為陰者,或先陰而後變為陽者,皆醫家不可不察也。)

少師曰:太陰之人,貪而不仁,下齊湛湛,(此下言五人之情性也。下齊,謙下整齊也。湛湛,水澄貌,亦卑下自明之意。)好內而惡出,心和而不發,(心和者,陰性柔也。不發者,陰多藏也。內,納同。)不務於時,(知有己也。)動而後之,(不先發也。)此太陰之人也。(此其深情厚貌,奸狡不露者,是為太陰之人。)

少陰之人,小貪而賊心,(貪小利而心殘賊也。)見人有亡,常若有得,(見他人之有失,為自己之得志,即幸災樂禍之謂。)好傷好害,(陰性殘忍也。)見人有榮,乃反慍怒,(心多忌刻,憂人富貴也。慍音縕。)心疾而無恩,(心存嫉妒,故無恩也。)此少陰之人也。(陰險貪殘,小人之品,此少陰之人也。)

太陽之人,居處於於,(于于,自足貌。)好言大事,無能而虛說,(喜誇張而無實濟也。)志發於四野,(心妄好強也。)舉措不顧是非,(粗疏不精也。)為事如常自用,事雖敗而常無悔,(為事庸常而喜自用,雖至於敗而自是不移,故無反悔之心。)此太陽之人也。(有始無終,虎皮羊質,此太陽之人也。)

少陽之人,諟諦好自貴,(諟諦,審而又審也。小有聰明,因而自貴。諟音是。諦音帝。)有小小官,則高自宜,(局量褊淺,易盈滿也。)好為外交而不內附,(務虛文也。)此少陽之人也。(妄自尊貴,不知大體,此少陽之人也。)

陰陽和平之人,居處安靜,(安靜處順,無妄動也。無為懼懼,心有所主,乃能不動,貧賤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,是無懼懼也。)無為欣欣,(利慾不能入,富貴不能淫,是無欣欣也。)婉然從物,(君子之接人也,言忠信,行篤敬,雖蠻貊之邦行矣,是婉然從物也。婉音苑。

白話文:

三十、人有陰陽治分五態

黃帝問少師說:「我曾聽說人有陰陽之分,什麼是陰人?什麼是陽人?」少師回答:「天地之間,四方上下,不離五行,人也與之相應,並非僅有一陰一陽之分,這只是簡略的說法,難以全面說明。」黃帝說:「希望能簡略瞭解其意,賢人聖人是否能兼具陰陽而行之?」少師說:「大致可分為太陰之人、少陰之人、太陽之人、少陽之人,以及陰陽和平之人。」

這五種人,其性情體態不同,筋骨氣血也各有差異。黃帝問:「這些差異可以詳細說明嗎?」

少師說:

太陰之人:貪婪而不仁,表面謙和整齊,內心深沈,喜歡獲取而厭惡付出,性情柔和但不外露,不隨世俗潮流,行動謹慎不爭先。這類人城府極深,奸詐不露,是為太陰之人。

少陰之人:貪圖小利而心性殘忍,見他人損失反而自喜,喜歡傷害他人,見他人榮耀則心生嫉妒,心胸狹窄,毫無恩義之心。這類人陰險貪婪,屬於小人之流,是為少陰之人。

太陽之人:生活自滿,喜歡誇談大事卻無實際能力,志向遠大但不切實際,行事不顧是非,固執己見,即使失敗也不後悔。這類人有始無終,外強中乾,是為太陽之人。

少陽之人:精明計較,自視甚高,稍有官職便得意忘形,喜歡交際但不願深入依附他人。這類人妄自尊大,不識大體,是為少陽之人。

陰陽和平之人:生活安穩平靜,不因貧賤而憂懼,不因富貴而驕喜,待人溫和順應,舉止端莊,處事公正,不隨波逐流,也不固執己見,德行高尚,是為陰陽和平之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