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類經》~ 九卷 (4)

回本書目錄

九卷 (4)

1. 三十一、陰陽內外病生有紀

(素問皮部論,全)

黃帝問曰:余聞皮有分部,脈有經紀,筋有結絡,骨有度量,其所生病各異。別其分部,左右上下,陰陽所在,病之始終,願聞其道。(皮有分部,言人身皮膚之外,上下前後,各有其位,而經絡筋骨,亦各有其次,如經脈、經筋、骨度、脈度、骨空等篇,皆詳明其道。而凡生病者,亦各因其部而證有異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道:我聽說皮膚有不同的分區,脈絡有正常的運作,筋脈有連結,骨骼有固定的尺寸。它們生病的位置和原因各不相同。請您詳細說明它們的分區,左右上下、陰陽所在,以及疾病的始末,我非常想知道。

)岐伯對曰:欲知皮部以經脈為紀者,諸經皆然。(皮之有部,紀以經脈,故當因經以察部也。)陽明之陽,名曰害蜚,(害,損也。蜚,古飛字。陽明之陽,釋陽明之義也。下准此。害蜚者,當與後心主之陰名曰害肩者,相對參看。按至真要等論曰:陽明何謂也?曰兩陽合明也。

白話文:

岐伯回答說:想要辨別皮膚上的部位,可以以經脈為準,所有的經脈都是如此。(皮膚上有不同的部位,是以經脈為界限,所以要根據經脈來觀察部位。)陽明經的陽氣,叫做害蜚。(害,是損傷的意思。蜚,是古代的飛字。陽明經的陽氣,是解釋陽明經原理的表述。以下同理。害蜚要和後文心主經的陰氣,叫做害肩相對應。根據《至真要》等論著的說法:陽明經是什麼意思?就是兩陽相合而光明的意思。)

厥陰何也?曰兩陰交盡也。蓋三陽之陽,惟陽明為盛,故曰合明。三陰之陰,惟厥陰為盛,故曰交盡。此云蜚者,飛揚也,言陽盛而浮也。凡盛極者必損,故陽之盛也在陽明,陽之損也亦在陽明,是以陽明之陽,名曰害蜚。如陰陽別論曰:所謂陰者,真臟也,見則為敗,敗必死也。

白話文:

什麼是厥陰?就是陰氣極盛的意思。三陽之中,只有陽明最盛,所以叫做「合明」。三陰之中,只有厥陰最盛,所以叫做「交盡」。這裡所說的「蜚」,意思是飛揚,是指陽氣旺盛而浮起。凡是極盛的必定會衰敗,所以陽氣極盛在陽明,陽氣衰敗也在陽明,因此陽明之陽,稱為「害蜚」。就像《陰陽別論》所說:所謂的陰,是指真正的臟器,如果看到它的話,就代表已經衰敗了,衰敗必死。

所謂陽者,胃脘之陽也。又如平人氣象論曰:人無胃氣曰逆,逆者死。脈無胃氣亦死。總以陽衰為言,是即害蜚之類。)上下同法,視其部中有浮絡者,皆陽明之絡也,(上者,言手大腸經也。下者,言足胃經也。二經皆屬陽明,故視察之法相同。凡其上下部中,有浮絡之見者,皆陽明之絡也。

白話文:

所謂的陽,是指胃和食管的陽氣。就像《平人氣象論》中所說的:一個人如果沒有胃氣,就會發生逆氣,逆氣則會導致死亡。脈搏中沒有胃氣也會死亡。總之,陽氣衰弱就是害蜚一類的病症。

辨別的方法和上面一樣,查看它的部位中是否有浮絡,如果有,那就是陽明經的絡脈。(上是指手陽明大腸經,下是指足陽明胃經。這兩條經絡都屬於陽明,所以查看方法相同。如果在上下部位中,看到有浮絡,那就是陽明經的絡脈。)

)其色多青則痛,多黑則痹,黃赤則熱,多白則寒,五色皆見則寒熱也,絡盛則入客於經,陽主外,陰主內。(此因陽明浮絡之色,而察陽明經病之異也。凡病之始生,必自淺而後深,故絡脈之邪盛,而後入於經脈。絡為陽,故主外。經為陰,故主內。如壽夭剛柔篇曰:內有陰陽,外亦有陰陽。

白話文:

如果身體呈現青色居多,就表示疼痛;呈現黑色居多,就表示痺症;呈現黃色或赤色,就表示發熱;呈現白色居多,就表示寒冷;如果五種顏色都出現,就表示寒熱交雜。如果絡脈充盈,就會侵入經脈。陽氣主宰外,陰氣主宰內。

(這是因為觀察陽明經脈的浮絡顏色,就能判斷陽明經病的不同表現。凡是疾病的初期,一定是由淺而深,所以絡脈的邪氣盛,之後才會侵入經脈。絡脈屬陽,所以主宰外;經脈屬陰,所以主宰內。就像《壽夭剛柔篇》所說:身體內部有陰陽,外部也有陰陽。)

在內者,五臟為陰,六腑為陽;在外者,筋骨為陰,皮膚為陽也。凡後六經之上下,五色之為病,其陰陽內外皆同此。)

白話文:

在人體內部,五臟屬於陰,六腑屬於陽;在外表,筋骨屬於陰,皮膚屬於陽。所有後六經的上下變化,以及五色所代表的疾病,在陰陽內外都是相似的。

少陽之陽,名曰樞持,(樞,樞機也。持,主持也。少陽居三陽表裡之間,如樞之運,而持其出入之機,故曰樞持。)上下同法,視其部中有浮絡者,皆少陽之絡也,絡盛則入客於經,故在陽者主內,在陰者主出,以滲於內,諸經皆然。(上者,手少陽三焦經也。下者,足少陽膽經也。

白話文:

少陽之氣具有陽性的性質,稱為樞持。(樞,指樞紐;持,主持。少陽位於三陽的表裡之間,就像樞紐運轉一樣,掌握著出入的時機,因此稱為樞持。)少陽在上與下遵循相同的規律,如果它的部位出現浮動或脈絡異常,都是少陽經絡的影響。浮絡旺盛的話,會進入經絡並成為客邪,因此陽性的少陽經絡主導內部,陰性的少陽經絡主導外部,以此方式滲入內部。所有經絡都是這樣運作的。(上指手少陽三焦經,下指足少陽膽經。)

凡二經部中有浮絡之見於外者,皆少陽之絡也。其五色為病,皆與陽明者同。然邪必由絡入經,故其有陽者主內,言自陽分而入於內也。在陰者主出以滲於內,言出於經而滲於臟也。此邪氣之序,諸經之皆然者。按:出字義,非外出之謂。說文曰:出,進也,象草木益滋,上出達也。

觀下文少陰經云:其出者,從陰內注於骨。與此出字相同。)

白話文:

在十二經脈中,如果出現浮於表面的絡脈異常現象,都屬於少陽經絡的病變。其五色所表現的病症,都與陽明經絡的相同。但是,病邪必定通過絡脈進入經脈,所以陽絡主要影響內部,表示病邪從陽分進入內部。陰絡主要影響外部,表示病邪從經脈滲透到臟腑。這是病邪傳變的順序,各經脈都是如此。

注:「出」字在此處的意義,並不是指「外出」。《說文解字》中說:「出,進也,象草木益滋,上出達也。」

太陽之陽,名曰關樞,(關,衛固也。少陽為三陽之樞,展布陽氣於中;太陽則衛固其氣而約束於外,故曰關樞。陰陽離合論曰:太陽為開。辭異而義同也。)上下同法,視其部中有浮絡者,皆太陽之絡也,絡盛則入客於經。(上者,手太陽小腸經。下者,足太陽膀胱經。二經色病皆如前。)

白話文:

太陽經的陽氣叫做關樞。(關,是指防禦維持;少陽經是三陽經的樞紐,負責運送陽氣於身體內部;而太陽經則負責防禦維持這些陽氣,並約束於身體外部,所以稱之為關樞。陰陽離合論中說:太陽經是開口。雖然說法不同,但意思是一致的。)

上下相法相同,觀察該部位是否有浮出的脈絡,這些都是太陽經的絡脈。絡脈旺盛的話,邪氣就會進入經脈。(上指手太陽小腸經。下指足太陽膀胱經。這兩個經脈的色病表現與前述相同。)

少陰之陰,名曰樞儒,(儒,說文:柔也。王氏曰:順也。少陰為三陰開闔之樞,而陰氣柔順,故名曰樞儒。)上下同法,視其部中有浮絡者,皆少陰之絡也,絡盛則入客於經,其入經也,從陽部注於經,其出者,從陰內注於骨。(上者,手少陰心經。下者,足少陰腎經。二經色病俱如前。

白話文:

少陰之陰,叫做樞儒。(儒,根據《說文解字》,指柔順。王氏說:指順從。少陰是三陰的開合樞紐,而陰氣柔順,所以稱為樞儒。)上、下的少陰經遵循同一個法則,觀察其經絡部門中是否有浮脈,這些都是少陰經的絡脈。絡脈盛大,就會進入正經化為客邪。它們進入正經時,從陽部流注到經脈中;它們從正經外出時,從陰部流注到骨髓中。(上,指手少陰心經。下,指足少陰腎經。兩條經絡的色病都和前面所述的情況相同。)

其入也從陽部注於經,即自絡入經之謂。其出者從陰內注於骨,謂出於經而入於骨,即前少陽經云在陰者主出以滲於內之義。)

白話文:

氣進來的時候,從陽經(陽側)注入經絡,也就是從經絡進入身體;氣出去的時候,從陰經(陰側)注入骨骼,也就是從經絡發散出去進入骨骼,這和前面提到的少陽經「在陰側者負責發散氣血滲透到身體內部」的意思相符。

心主之陰,名曰害肩,(心主之陰,手厥陰之陰也。厥陰者,兩陰交盡,陰之極也。肩,任也,載也。陽主乎運,陰主乎載。陰盛之極,其氣必傷,是陰之盛也在厥陰,陰之傷也亦在厥陰,故曰害肩。然則陽明曰害蜚,此曰害肩者,即陰極陽極之義。)上下同法,視其部中有浮絡者,皆心主之絡也,絡盛則入客於經。

白話文:

心經的陰脈,稱為「害肩」(心經的陰脈,就是手厥陰經的陰脈。厥陰經是兩條陰經交會的盡頭,是陰氣最極盛的地方。「肩」有承擔、承載的意思。陽氣主導運行,陰氣主導承載。陰氣極盛時,其氣必定受損,所以陰氣最盛的地方在厥陰經,陰氣受損的地方也在厥陰經,因此稱之為「害肩」。而陽明經稱為「害蜚」,這個稱呼與「害肩」的意思是一樣的,都是陰極陽極的意思。)

上下(心經和手厥陰經)的治療方法相同。觀察其脈絡中是否有浮在表面的脈絡(浮絡),這些都是心經的脈絡。脈絡盛(浮絡明顯)時,就會入侵正經。

(上者,手厥陰心主也。下者,足厥陰肝經也。二經色病皆如前。此但言心主,而又曰上下同法,則肝經在所遺耳。)

白話文:

(上者,指手厥陰心主經。下者,指足厥陰肝經。兩條經絡的色疾都如前面所述。這裡只說了心主經,又說上下同法,那麼肝經就無需再重複贅述了。)

太陰之陰,名曰關蟄,(關者,固於外。蟄者,伏於中。陰主臟而太陰衛之,故曰關蟄,此亦太陰為開之義。)上下同法,視其部中有浮絡者,皆太陰之絡也,絡盛則入客於經。(上者,手太陰肺經。下者,足太陰脾經。二經色病皆如前。)凡十二經絡脈者,皮之部也。(浮絡見於皮,故曰皮之部。)

白話文:

太陰的陰氣,名為「關蟄」(關閉於外,潛伏於內)。陰氣主內臟,而太陰衛護著陰氣,所以稱作「關蟄」,這也說明太陰具有開啟的作用。

太陰經(上:手太陰肺經;下:足太陰脾經)的部位有浮絡出現時,這些浮絡都是太陰經的絡脈。絡脈旺盛時,邪氣會侵入經脈。(上:手太陰肺經;下:足太陰脾經。兩條經脈的色癥都如前所述。)

所有十二條經絡脈絡所經過的地方,就是皮膚的部位。(浮絡出現在皮膚上,所以稱為皮膚的部位。)

是故百病之始生也,必先於皮毛,邪中之則腠理開,開則入客於絡脈,留而不去,傳入於經,留而不去,傳入於腑,廩於腸胃。(廩,積也,聚也。中,去聲。)邪之始入於皮也,泝然起毫毛,開腠理;泝然,豎起也,寒慄貌。腠理,膚腠之文理也。泝音素,逆流曰泝。)其入於絡也,則絡脈盛,色變;(絡脈盛,色變異於常也。

白話文:

因此百病的初始生成,必定由皮膚開始。邪氣入侵時,皮膚的腠理就會打開。腠理一開,邪氣便進入絡脈,並且停留不走。從絡脈進入經脈,還是停留不走。再從經脈進入臟腑,並積聚在腸胃裡。(積聚、聚集。中,去聲)

邪氣最初進入皮膚時,會讓人豎起汗毛,打開腠理。豎起,表示豎立起來,形容寒顫的樣子。腠理,指的是皮膚的紋路和紋理。泝這個字讀作「素」,逆流而上稱為泝。

邪氣進入絡脈時,絡脈會變得飽滿,顏色也會發生變化。(絡脈飽滿,顏色與平常不同)

即上文五色為病之義。)其入客於經也,則感虛乃陷下;(感虛乃陷下,言邪所客者,必因虛乃深也。)其留於筋骨之間,寒多則筋攣骨痛,熱多則筋㢮骨消,肉爍䐃破,毛直而敗。(攣,急也。㢮,縱緩也。消,枯竭也。爍,銷爍也。寒多則血脈凝澀,故為筋攣骨痛。熱多則真陰散亡,故為筋㢮骨消等證。

白話文:

上述五行顏色代表病症的含義。病邪侵犯經絡,如果因身體虛弱而導致病邪深入,則會往下陷落;病邪停留於筋骨之間,如果寒邪較多則會引起筋脈攣縮、骨骼疼痛,如果熱邪較多則會導致筋脈鬆弛、骨骼萎縮、肌肉消瘦破損,毛髮直立枯敗。(攣:急縮;㢮:鬆弛;消:枯竭;爍:銷毀。寒邪較多時會導致血脈凝滯,因此會引起筋脈攣縮、骨骼疼痛。熱邪較多時會導致真陰散失,因此會引起筋脈鬆弛、骨骼萎縮等症狀。)

䐃破者,反側多而熱潰肌肉也。毛直而敗者,液不足而皮毛枯槁也。攣,閭員切,又去聲。㢮音矢。爍,收勺切。䐃,劬允切。)

白話文:

如果身體破損,就容易翻來覆去睡不好,而且熱氣會導致肌肉潰爛。毛髮直立且失去光澤,則是身體水分不足,導致皮膚和毛髮乾燥枯萎。攣,讀音為「閭員」切,去聲;㢮,讀音為「矢」;爍,讀音為「收勺」切;䐃,讀音為「劬允」切。

帝曰:夫子言皮之十二部,其生病皆何如?岐伯曰:皮者脈之部也,(十二經脈,各有其部,察之於皮,其脈可知,故曰皮者脈之部。)邪客於皮則腠理開,開則邪入客於絡脈,絡脈滿則注於經脈,經脈滿則入舍於腑臟也,故皮者有分部,不與而生大病也。帝曰:善。(經脈既有分部,則邪之中人,可視而知,當速去之。

若不預為之治,則邪將日深,而變生大病也。與,預同。)

白話文:

黃帝說:「先生您說皮膚分成十二個區塊,那生病時會如何?」 岐伯說:「皮膚是經脈的區塊,(十二條經脈,每條都有它對應的區塊,觀察皮膚,就可以知道經脈的情況,所以說皮膚是經脈的區塊。)邪氣侵犯皮膚,就會使腠理張開,腠理張開,邪氣就會進入絡脈,絡脈滿了就會灌注到經脈,經脈滿了就會進入臟腑,所以皮膚有分區,如果不加以治療,就會產生大病。」 黃帝說:「很好。」(經脈既然分區,那麼邪氣入侵人體,就可以觀察得知,應當趕快去除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