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二十九卷 (2)

回本書目錄

二十九卷 (2)

1. 二、陰陽五行

東南方陽也,陽者其精降於下,故右熱而左溫;西北方陰也,陰者其精奉於上,故左寒而右涼。高者氣寒,下者氣熱。陰精所奉其人壽,陽精所降其人夭。崇高則陰氣治之,汙下則陽氣治之,陽勝者先天,陰勝者後天,此地理之常,生化之道也。(運氣十六。)

陰道偶,陽道奇。發於春夏,陰氣少,陽氣多。發於秋冬,陽氣少,陰氣多。(經絡三十。)

陽之動,始於溫,盛於暑;陰之動,始於清,盛於寒。夫陰陽之氣,清靜則生化治,動則苛疾起。(運氣三十二。)

天地之動靜,神明為之紀;陰陽之往復,寒暑彰其兆。(運氣十。)

陰陽四時者,萬物之終始也,死生之本也。(攝生類六。)

太陽為開,陽明為闔,少陽為樞。太陰為開,厥陰為闔,少陰為樞。(經絡二十九。)

三陽為經,二陽為維,一陽為遊部。三陽為表,二陰為里,一陰至絕作朔晦,卻具合以正其理。所謂三陽者,太陽為經。二陽者,陽明也。一陽者,少陽也。三陰者,六經之所主也。三陽為父,二陽為衛,一陽為紀。三陰為母,二陰為雌,一陰為獨使。(疾病七。)

帝曰:願聞陰陽之三也何謂?岐伯曰:氣有多少異用也。陽明何謂也?兩陽合明也。厥陰何也?兩陰交盡也。兩陰交盡故曰幽,兩陽合明故曰明。(運氣三十三。)

太陰藏搏者,三陰也。一陰至,厥陰之治也。太陽藏何象?象三陽而浮也。少陽藏何象?象一陽也。陽明藏何象?象大浮也。二陰搏至,腎沉不浮也。(脈色十五。又三陰三陽次序,詳疾病七。)

巨陽者,諸陽之屬也。(疾病三十九。)

兩陽合於前,故曰陽明。兩陰交盡,故曰厥陰。足之陽者,陰中之少陽也;足之陰者,陰中之太陰也。手之陽者,陽中之太陽也;手之陰者,陽中之少陰也。腰以上者為陽,腰以下者為陰。其於五臟也,心為陽中之太陽,肺為陽中之少陰,肝為陰中之少陽,脾為陰中之至陰,腎為陰中之太陰。(經絡三十四。)

人生有形,不離陰陽。(針刺九。)

人有陰陽,治分五態,(藏象三十。)

內有陰陽,外亦有陰陽。在內者五臟為陰,六腑為陽;在外者筋骨為陰,皮膚為陽。(針刺三十一。)

陰者主臟,陽者主腑;陽受氣於四末,陰受氣於五臟。(針刺二十八。)

三陽在頭。三陰在手。(脈色二十六。)

陽受氣於上焦,以溫皮膚分肉之間。(疾病二十。)

重陽之人,其神易動。多陽者多喜,多陰者多怒。(針刺二十二。)

審其陰陽,以別柔剛,陽病治陰,陰病治陽,定其血氣,各守其鄉。(論治八。)

所謂陰者,真藏也。所謂陽者,胃脘之陽也。別於陽者,知病處也;別於陰者,知死生之期。所謂陰陽者,去者為陰,至者為陽;靜者為陰,動者為陽;遲者為陰,數者為陽。(脈色二十六。)

白話文:

二、陰陽五行

東南方屬陽,陽氣的精華降於下方,所以右側偏熱、左側偏溫;西北方屬陰,陰氣的精華向上奉行,因此左側偏寒、右側偏涼。地勢高的地方氣候寒冷,地勢低的地方氣候炎熱。陰氣所主之地的人較長壽,陽氣所降之地的人易早衰。高處由陰氣主導,低處由陽氣主導,陽氣過盛則萬物早發,陰氣過盛則萬物遲長,這是地理的常理,也是生化運行的規律。

陰的規律為偶數,陽的規律為奇數。疾病若發生於春夏,陰氣較少,陽氣較多;發生於秋冬,則陽氣較少,陰氣較多。

陽氣的運行始於溫暖,旺盛於暑熱;陰氣的運行始於清涼,旺盛於寒冷。陰陽之氣若能保持清淨平和,則生化正常;若波動混亂,疾病就會產生。

天地的動靜變化,由神明作為綱紀;陰陽的循環往復,由寒暑彰顯徵兆。

陰陽與四時的變化,是萬物生滅的根源,也是生死存亡的根本。

太陽主「開」(向外開啟),陽明主「闔」(向內收合),少陽主「樞」(起轉樞作用);太陰主「開」,厥陰主「闔」,少陰主「樞」。

三陽是經脈的主幹,二陽是維繫的經脈,一陽是遊行的部分。三陽屬表,二陰屬裡,一陰為陰陽交接之處,猶如月初與月末的轉換,卻又能整合以維繫運作之理。所謂三陽即太陽,二陽即陽明,一陽即少陽。三陰為六經的主導者。三陽如父,二陽如衛護,一陽如綱紀;三陰如母,二陰如雌柔,一陰如獨行的使者。

黃帝問:「陰陽為何分為三種?」岐伯回答:「因氣的多寡與作用不同。」陽明為何?是兩陽相合之明;厥陰為何?是兩陰相交之盡處。兩陰相交至盡稱為「幽」,兩陽相合而明稱為「明」。

太陰脈搏動時屬三陰;一陰脈出現,為厥陰所主。太陽脈的表現如何?如三陽之浮;少陽脈如何?如一陽之象;陽明脈如何?宏大而浮;二陰脈搏動時,腎脈沈穩不浮。

太陽(巨陽)是諸陽之統領。

兩陽相合於前,稱為陽明;兩陰相交至盡,稱為厥陰。足部的陽經屬於陰中的少陽,足部的陰經屬於陰中的太陰;手部的陽經屬於陽中的太陽,手部的陰經屬於陽中的少陰。腰部以上屬陽,腰部以下屬陰。對五臟而言,心為陽中之太陽,肺為陽中之少陰,肝為陰中之少陽,脾為陰中之至陰,腎為陰中之太陰。

人體形質的形成,離不開陰陽。

人有陰陽之分,治療可分為五種狀態。

人體內有陰陽,外亦有陰陽。在內,五臟屬陰,六腑屬陽;在外,筋骨屬陰,皮膚屬陽。

陰氣主導五臟,陽氣主導六腑;陽氣受納於四肢末端,陰氣受納於五臟。

三陽的病變多現於頭部,三陰的病變多現於手部。

陽氣受納於上焦,以溫暖皮膚與肌肉之間。

陽氣旺盛的人,精神容易波動。陽氣多者性情多喜悅,陰氣多者性情多易怒。

診察陰陽,以分辨柔強;陽病治陰,陰病治陽;穩定氣血,使各安其位。

所謂「陰」指真臟之氣,「陽」指胃脘之陽。能辨別陽氣變化者,可知病位;能辨別陰氣變化者,可知死生之期。所謂陰陽:離去者為陰,到來者為陽;靜者為陰,動者為陽;遲緩者為陰,急數者為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