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二十九卷 (1)

回本書目錄

二十九卷 (1)

1. 二十九卷

2. 會通類

3. 一、攝生

蒼天之氣,清靜則志意治,順之則陽氣固,雖有賊邪,弗能害也,此因時之序。故聖人傳精神,服天氣,而通神明。失之則內閉九竅,外壅肌肉,衛氣散解,此謂自傷,氣之削也。是以聖人陳陰陽,筋脈和同,骨髓堅固,氣血皆從。如是則內外調和,邪不能害,耳目聰明,氣立如故。(見疾病類五。)

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,下象地以養足,中傍人事以養五臟。(陰陽四。)

聖人日避虛邪之道,如避矢石然,邪弗能害,此之謂也。(運氣三十五。)

夫陰陽之氣,清靜則生化治,動則苛疾起。(運氣三十二。)

人神不守,非達至真。至真之要,在乎天玄,神守天息,復入本元,命曰歸宗。(運氣四十三。)

夫精者,身之本也,故藏於精者,春不病溫。(疾病二十七。)

冬日在骨,蟄蟲周密,君子居室。(脈色九。)

能知七損八益,則二者可調,不知用此,則早衰之節也。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,起居衰矣。年五十,體重,耳目不聰矣。年六十,陰痿,氣大衰,九竅不利,下虛上實,涕泣俱出矣。故曰知之則強,不知則老,故同出而名異耳。智者察同,愚者察異,愚者不足,智者有餘,有餘則耳目聰明,身體輕強,老者復壯,壯者益治,。

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,樂恬憺之能,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守,故壽命無窮,與天地終,此聖人之治身也。(陰陽二。)

故養神者,必知形之肥瘦,營衛血氣之盛衰。血氣者,人之神,不可不謹養。(針刺十三。)

所有自來腎有久病者,可以寅時面向南,淨神不亂思,閉氣不息七遍,以引頸嚥氣順之,如咽甚硬物,如此七遍後,餌舌下津令無數。慎其大喜欲情於中,如不忌,即其氣復散也,心欲實,令少思。慎勿大怒,怒必真氣卻散之。欲令脾實,氣無滯飽,無久坐,食無大酸,無食一切生物,宜甘宜淡。

悲傷即肺動,而真氣復散也,人慾實肺者,要在息氣也。(運氣四十一。)

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。(疾病六十七。)

陰陽和平之人,居處安靜,無為懼懼,無為忻忻,婉然從物,或與不爭,與時變化,尊則謙謙,譚而不治,是謂至治。(藏象三十。)

白話文:

一、養生之道

蒼天之氣清淨平和,人的心神就能安定,順應自然則陽氣穩固,即使有外邪也無法侵害,這是因為遵循了四季的規律。所以聖人專注精神,順應天氣,與自然相通。若違背此道,則體內九竅閉塞,外在肌肉阻滯,衛氣消散,這便是自我損傷,導致元氣削弱。因此聖人調和陰陽,使筋脈協調,骨髓堅固,氣血順暢。如此則內外平衡,邪氣無法侵擾,耳聰目明,元氣充沛。

賢人效法天象以養頭部,順應地理以養足部,調和人事以滋養五臟。

聖人每日避開虛邪之氣,如同躲避箭矢飛石,因此邪氣無法侵害。

陰陽之氣清淨則生化有序,躁動則疾病叢生。

若人的精神不守,便無法達到至真境界。至真的關鍵在於天玄之氣,精神守持自然呼吸,回歸本源,稱為「歸宗」。

精氣是身體的根本,善於藏精的人,春季不易患溫病。

冬季陽氣潛藏,如同蟲蟄伏,君子應安居靜養。

懂得「七損八益」之道,便能調和陰陽;若不知運用,則會提早衰老。四十歲時陰氣減半,起居開始衰退;五十歲時身體沈重,耳不聰目不明;六十歲時陽氣衰弱,九竅不利,下虛上實,涕淚俱下。因此,懂得養生則強健,不懂則衰老。智者觀察共通之理,愚者執著差異,愚者不足,智者有餘,有餘則耳聰目明,身輕體健,老者返壯,壯者更盛。

聖人行事順應自然,安於恬淡,心志虛靜,因此壽命無窮,與天地同終,此為聖人的養生之道。

養神者須知形體肥瘦、氣血盛衰,因氣血是人的精神根本,不可不慎養。

腎有宿疾者,可於寅時面向南,靜心凝神,閉氣七次,伸頸咽氣如吞硬物,七遍後吞咽舌下津液。避免大喜大怒,以免真氣散失。若要肺氣充實,關鍵在於調息。

飲食過量會損傷腸胃。

陰陽平和之人,居處安寧,不憂不喜,順應外物,不與人爭,隨時間變化,謙遜溫和,自然無為,這才是至高的養生境界。

4. 二、陰陽五行

黃帝問曰:余聞天為陽,地為陰,日為陽,月為陰,(上與《六節藏象論》同,詳運氣一。)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,人亦應之。今三陰三陽,不應陰陽,其故何也?岐伯對曰:陰陽者,數之可十,推之可百,數之可千,推之可萬,(陰陽者數句與《五運行大論》同,詳運氣類四。又手足陰陽系日月篇亦同,見經絡類三十四。

)萬之大不可勝數,然其要一也。天覆地載,萬物方生,未出地者,命曰陰處,名曰陰中之陰;則出地者,命曰陰中之陽。陽予之正,陰為之主。(見經絡類二十九。)

夫五運陰陽者,天地之道也,萬物之紀綱,變化之父母,生殺之本始,神明之府也,可不通乎?故物生謂之化,物極謂之變,陰陽不測謂之神,神用無方謂之聖。(運氣三。)

天地者,萬物之上下也;左右者,陰陽之道路也;水火者,陰陽之徵兆也;金木者,生成之終始也。陰陽之氣各有多少,故曰三陰三陽也。寒暑燥濕風火,天之陰陽也,三陰三陽上奉之。木火土金水火,地之陰陽也,生長化收藏下應之。天以陽生陰長,地以陽殺陰藏。天有陰陽,地亦有陰陽。故陽中有陰,陰中有陽。陰陽相錯,而變由生也。(運氣三。)

自古通天者,生之本,本於陰陽。天地之間,六合之內,其氣九州九竅,五臟十二節,皆通乎天氣。其生五,其氣三,數犯此者,則邪氣傷人,此壽命之本也。蒼天之氣,清淨則志意治,順之則陽氣固,雖有賊邪,弗能害也。陽氣者若天與日,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,故天運當以日光明。

是故陽因而上,衛外者也。陽氣者,煩勞則張。陽氣者,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。陽氣者,精則養神,柔則養筋。陽氣者,一日而主外,平旦人氣生,日中而陽氣隆,日西而陽氣已虛,氣門乃閉。陰者,藏精而起亟也;陽者,衛外而為固也。凡陰陽之要,陽密乃固,兩者不和,若春無秋,若冬無夏,因而和之,是謂聖度。

故陽強不能密,陰氣乃絕,陰平陽秘,精神乃治,陰陽離決。精氣乃絕。陰之所生,本在五味,陰之五宮,傷在五味。(疾病五。)

天氣,清靜光明者也,藏德不止,故不下也。天明則日月不明,邪害空竅,陽氣者閉塞,地氣者冒明,雲霧不精,則上應白露不下。(攝生五。)

陽者,天氣也,主外;陰者,地氣也,主內。故陽道實,陰道虛。(疾病十三。)

至陰虛,天氣絕;至陽盛,地氣不足。陰陽並交,至人之所行。陰陽並交者,陽氣先至,陰氣後至。是以聖人持診之道,先後陰陽而持之。(脈色類七。)

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,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。(疾病三十四。)

陽從左,陰從右;老從上,少從下。是以春夏歸陽為生,歸秋冬為死;反之,則歸秋冬為生。(疾病八十四。)

白話文:

二、陰陽五行

黃帝問道:我聽說天屬陽,地屬陰,日屬陽,月屬陰(此段與《六節藏象論》相同,詳見運氣篇一),大月小月共三百六十天為一年,人體也與之相應。但如今的三陰三陽卻與陰陽不相符,這是什麼原因?

岐伯回答:陰陽的變化,可以數到十,推演到百,數到千,推演到萬,甚至無窮無盡,但其核心原理是一致的。天覆蓋萬物,地承載一切,萬物生長,尚未破土而出的稱為「陰處」,是「陰中之陰」;破土而出的則稱為「陰中之陽」。陽賦予萬物生長的動力,陰則主導其成形。(詳見經絡篇二十九。)

五運陰陽是天地運行的規律,萬物的綱領,變化的根源,生死的根本,也是神明之所在,怎能不深入理解呢?因此,萬物初生稱為「化」,發展到極致稱為「變」,陰陽變化莫測稱為「神」,神的作用無所不在稱為「聖」。(運氣篇三。)

天地是萬物的上下範疇;左右是陰陽運行的道路;水火是陰陽的象徵;金木代表萬物生滅的始終。陰陽之氣各有強弱,因此分為三陰三陽。寒暑燥濕風火是天之陰陽,三陰三陽與之相應;木火土金水火是地之陰陽,生長化收藏與之呼應。天以陽主生發,陰主成長;地以陽主肅殺,陰主收藏。天有陰陽,地也有陰陽,所以陽中有陰,陰中有陽。陰陽交錯,變化由此而生。(運氣篇三。)

自古以來,通曉天道的人明白生命的根本在於陰陽。天地之間,六合之內,其氣貫通九州、九竅、五臟、十二節,皆與天氣相通。其生化為五行,其氣分為三陰三陽,若違逆此規律,邪氣便會傷人,這是壽命的關鍵。蒼天之氣清淨,則人的意志平和,順應此理則陽氣穩固,即使有邪氣也無法侵害。陽氣如同天空與太陽,若失常則壽命減損而不彰顯,因此天體運行依賴日光而明亮。

所以陽氣向上運行,護衛體表。若過度勞累,陽氣便會亢盛;若大怒,則氣血上逆而鬱結。陽氣精微則滋養精神,柔和則養護筋脈。陽氣在一天中主導體表活動:清晨人氣初生,正午陽氣旺盛,日落時陽氣轉虛,氣門隨之關閉。陰主藏精而化生能量,陽主護衛體表而固守。陰陽的關鍵在於陽氣緻密才能穩固,若兩者失調,如同有春無秋、有冬無夏,唯有調和陰陽,才是聖人的養生法則。

若陽氣過強而不緻密,陰氣便會衰竭;陰氣平和、陽氣固密,精神才能安定;若陰陽分離,精氣便會斷絕。陰精的生成源於五味,但五臟之陰也因五味不當而受損。(疾病篇五。)

天氣清淨光明,蘊藏德行而不止息,因此不會衰敗。若天空過分明亮,日月反而黯淡,邪氣侵襲孔竅,陽氣閉塞,地氣蒙蔽光明,雲霧不散,則白露無法降下。(攝生篇五。)

陽象徵天氣,主外;陰象徵地氣,主內。因此陽道充實,陰道虛柔。(疾病篇十三。)

若陰氣極虛,天氣便會斷絕;若陽氣過盛,地氣便會不足。陰陽交融,是聖人的養生之道。陰陽交會時,陽氣先至,陰氣後至。因此聖人診治時,必先辨別陰陽的先後次序。(脈色篇七。)

春夏陽氣多而陰氣少,秋冬陰氣盛而陽氣衰。(疾病篇三十四。)

陽氣從左升,陰氣從右降;老年人氣機從上而下,年輕人從下而上。因此春夏順應陽氣則生,逆之則死;反之,秋冬順應陰氣則生。(疾病篇八十四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