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二十九卷 (3)
二十九卷 (3)
1. 二、陰陽五行
陰氣者,靜則神藏,躁則消亡,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。(疾病六十七。)
陽氣起於足五趾之表,陰脈者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。陰氣起於五趾之裡,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。(疾病三十四。)
微妙在脈,不可不察,察之有紀,從陰陽始,始之有經,從五行生,生之有度,四時為宜,補瀉勿失,與天地如一,得一之精,以知死生。是故聲合五音,色合五行,脈合陰陽。(脈色九。)
陽氣盡、陰氣盛則目瞑,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。(疾病七十九。)
凡陽有五,五五二十五陽。(脈色二十六。)
奪陰者死,奪陽者狂。(針刺五十九。)
五行者,金木水火土也,更貴更賤,以知死生,以決成敗,而定五臟之氣,間甚之時,死生之期也。(疾病二十四。)
木得金而伐,火得水而滅,土得木而達,金得火而缺,水得土而絕,萬物盡然,不可勝竭。(針刺類九。)
君火以明,相火以位。(運氣三。)
甲己之歲,土運統之;乙庚之歲,金運統之;丙辛之歲,水運統之;丁壬之歲,木運統之;戊癸之歲,火運統之。(,運氣三。)
帝曰:願聞平氣。岐伯曰:木曰敷和,火曰升明,土曰備化,金曰審平,水曰靜順。帝曰:不及奈何?岐伯曰:木曰委和,火曰伏明,土曰卑監,金曰從革,水曰涸流。帝曰:太過何如?岐伯曰:木曰發生,火曰赫曦,土曰敦阜,金曰堅成,水曰流衍。(運氣十三。)
顯明之右,君火之位也;君火之右,退行一步,相火治之;復行一步,土氣治之;復行一步,金氣治之;復行一步,水氣治之;復行一步,木氣治之;復行一步,君火治之。相火之下,水氣承之;水位之下,土氣承之;土位之下,風氣承之;風位之下,金氣承之;金位之下,火氣承之;君火之下,陰精承之。(,運氣六。)
少陰君火,不司氣化。(運氣二十四。)
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。(藏象七。)
木發無時,水隨火也。(運氣二十三。)
君位臣則順,臣位君則逆,所謂二火也。(,運氣類七。)
壯火之氣衰,少火之氣壯。壯火食氣,氣食少火。壯火散氣,少火生氣。(陰陽一。)
少水不能滅盛火,而陽獨治,獨治者不能生長也。肝一陽也,心二陽也,腎孤臟也,一水不能勝二火,故不能凍慄,病名曰骨痹。(疾病四十五。)
水之精為志,火之精為神。一水不勝五火,故目眥盲。(疾病八十。)
二火不勝三水。(疾病九。)
白話文:
【陰陽五行】
陰氣的特性,人在安靜時精神內斂,躁動時陰氣易耗散;飲食過量,則損傷腸胃。
陽氣從足五趾外側起始,而陰脈匯聚於足底並集中於足心;陰氣則從足五趾內側升起,匯集於膝蓋下方並聚於膝蓋上方。
脈象變化極其微妙,必須細緻觀察。分析脈象有其規律,須從陰陽著手,而陰陽的根源則依據五行理論,五行的生剋與四季相應,治療時補瀉需恰當,與自然法則一致。掌握此關鍵,方能判斷生死。因此,聲音對應五音,色澤對應五行,脈象則對應陰陽。
陽氣耗盡、陰氣旺盛時人會閉目入睡;陰氣耗盡而陽氣旺盛時人則醒來。
陽氣可分五類,五臟各有其陽,共二十五種。
陰氣被奪則致命,陽氣被奪則致狂亂。
五行指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,其盛衰更替可推斷生死、預判成敗,並確定五臟氣機的強弱、病勢輕重及生死期限。
木遇金被伐,火遇水則滅,土遇木則疏鬆,金遇火則熔損,水遇土則阻斷。萬物皆遵循此理,無法窮盡。
君火主導光明,相火掌管定位。
天干對應五行主歲:甲己年屬土運,乙庚年屬金運,丙辛年屬水運,丁壬年屬木運,戊癸年屬火運。
黃帝問何為「平氣」,岐伯答:木氣平順稱「敷和」,火氣稱「升明」,土氣稱「備化」,金氣稱「審平」,水氣稱「靜順」。若不及則木曰「委和」,火曰「伏明」,土曰「卑監」,金曰「從革」,水曰「涸流」。太過則木曰「發生」,火曰「赫曦」,土曰「敦阜」,金曰「堅成」,水曰「流衍」。
自然氣位分布:顯明(春分)右側為君火之位,退行一步由相火主司,再退一步由土氣接管,後續依次為金、水、木,最後回歸君火。五行相剋:相火之下由水氣制衡,水氣下由土克制,土下由風(木)克制,風下由金克制,金下由火克制,君火下則由陰精制衡。
少陰君火不直接主導氣化。
土孕育萬物,效法天地之道。
木的發作無固定時節,水則隨火勢而動。
君位臣屬為順,臣佔君位為逆,此為君火與相火之別。
壯火(過亢之火)削弱元氣,少火(溫和之火)滋養元氣。壯火耗散氣血,少火則助長生氣。
陰虛(水弱)難制盛火,導致陽氣獨旺,獨旺則生機不長。肝含少陽,心含二陽,腎為孤臟,一水不敵二火,因而骨痹病患不覺寒冷。
水之精華化為意志,火之精華化為心神。一水難制五火,故可能目盲。
二火(心與肝火)不敵三水(腎與二陰之寒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