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二十九卷 (3)
二十九卷 (3)
1. 二、陰陽五行
陰氣者,靜則神藏,躁則消亡,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。(疾病六十七。)
陽氣起於足五趾之表,陰脈者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。陰氣起於五趾之裡,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。(疾病三十四。)
微妙在脈,不可不察,察之有紀,從陰陽始,始之有經,從五行生,生之有度,四時為宜,補瀉勿失,與天地如一,得一之精,以知死生。是故聲合五音,色合五行,脈合陰陽。(脈色九。)
陽氣盡、陰氣盛則目瞑,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。(疾病七十九。)
凡陽有五,五五二十五陽。(脈色二十六。)
奪陰者死,奪陽者狂。(針刺五十九。)
五行者,金木水火土也,更貴更賤,以知死生,以決成敗,而定五臟之氣,間甚之時,死生之期也。(疾病二十四。)
木得金而伐,火得水而滅,土得木而達,金得火而缺,水得土而絕,萬物盡然,不可勝竭。(針刺類九。)
君火以明,相火以位。(運氣三。)
甲己之歲,土運統之;乙庚之歲,金運統之;丙辛之歲,水運統之;丁壬之歲,木運統之;戊癸之歲,火運統之。(,運氣三。)
帝曰:願聞平氣。岐伯曰:木曰敷和,火曰升明,土曰備化,金曰審平,水曰靜順。帝曰:不及奈何?岐伯曰:木曰委和,火曰伏明,土曰卑監,金曰從革,水曰涸流。帝曰:太過何如?岐伯曰:木曰發生,火曰赫曦,土曰敦阜,金曰堅成,水曰流衍。(運氣十三。)
顯明之右,君火之位也;君火之右,退行一步,相火治之;復行一步,土氣治之;復行一步,金氣治之;復行一步,水氣治之;復行一步,木氣治之;復行一步,君火治之。相火之下,水氣承之;水位之下,土氣承之;土位之下,風氣承之;風位之下,金氣承之;金位之下,火氣承之;君火之下,陰精承之。(,運氣六。)
少陰君火,不司氣化。(運氣二十四。)
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。(藏象七。)
木發無時,水隨火也。(運氣二十三。)
君位臣則順,臣位君則逆,所謂二火也。(,運氣類七。)
壯火之氣衰,少火之氣壯。壯火食氣,氣食少火。壯火散氣,少火生氣。(陰陽一。)
少水不能滅盛火,而陽獨治,獨治者不能生長也。肝一陽也,心二陽也,腎孤臟也,一水不能勝二火,故不能凍慄,病名曰骨痹。(疾病四十五。)
水之精為志,火之精為神。一水不勝五火,故目眥盲。(疾病八十。)
二火不勝三水。(疾病九。)
白話文:
陰氣,安靜時能使精神內斂,躁動則會消散。如果飲食過量,腸胃就會受損。
陽氣從腳趾末端發出,陰脈匯聚在腳底並集中在腳心。陰氣從腳趾內側發出,匯聚在膝蓋下方並集中在膝蓋上方。
微妙的變化在於脈象,不能不仔細觀察。觀察脈象要有規律,從陰陽開始,陰陽的變化要有法則,從五行相生而來。五行相生要有一定的度,要順應四季的變化,補瀉不能錯誤,這樣才能與天地合一。領悟了這一精髓,就能了解生死的道理。因此,聲音與五音相合,顏色與五行相合,脈象與陰陽相合。
陽氣耗盡,陰氣旺盛,眼睛就會閉上;陰氣耗盡,陽氣旺盛,人就會醒來。
陽氣有五種,五五相乘共有二十五種陽。
奪走陰氣會導致死亡,奪走陽氣會導致瘋狂。
五行是指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,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會導致貴賤的變化,以此來了解生死,判斷成敗,並決定五臟的氣,了解疾病的輕重程度和死亡的時間。
木遇到金就會被砍伐,火遇到水就會被熄滅,土遇到木就會暢通,金遇到火就會有缺損,水遇到土就會被堵塞。萬物都是如此,不能全部列舉。
君火是為了使事物光明,相火是為了維持位置。
甲己年屬於土運主導,乙庚年屬於金運主導,丙辛年屬於水運主導,丁壬年屬於木運主導,戊癸年屬於火運主導。
皇帝問:想聽聽正常氣候的情況。岐伯回答:木氣是舒展和諧,火氣是上升光明,土氣是完備化育,金氣是審慎平和,水氣是寧靜順暢。皇帝問:如果不及時會怎樣?岐伯回答:木氣是委靡不振,火氣是潛伏不明,土氣是低下監察,金氣是順從變革,水氣是枯竭不流。皇帝問:如果太過會怎樣?岐伯回答:木氣是過度生發,火氣是過度熾熱,土氣是過度敦厚,金氣是過度堅硬,水氣是過度氾濫。
明顯的位置右邊是君火的位置;君火的右邊,往後退一步,是相火主導;再往後退一步,是土氣主導;再往後退一步,是金氣主導;再往後退一步,是水氣主導;再往後退一步,是木氣主導;再往後退一步,是君火主導。相火的下面,有水氣承托;水位的下面,有土氣承托;土位的下面,有風氣承托;風位的下面,有金氣承托;金位的下面,有火氣承托;君火的下面,有陰精承托。
少陰君火,不主管氣化。
土能生養萬物,效法天地。
木的生發沒有固定時間,水隨著火而動。
君火在臣的位置就順,臣火在君的位置就逆,說的是兩種火的關係。
強盛的火氣會衰弱,弱小的火氣會強盛。強盛的火會消耗氣,氣會滋養弱小的火。強盛的火會使氣散失,弱小的火會產生氣。
弱小的水無法熄滅旺盛的火,而陽氣獨自發揮作用,但獨自發揮作用無法使萬物生長。肝臟屬於一陽,心臟屬於二陽,腎臟是孤臟。一水無法戰勝二火,所以不能感到寒冷戰慄,這種病稱為骨痹。
水的精華是意志,火的精華是精神。一水無法戰勝五火,所以眼睛會失明。
二火無法戰勝三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