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二十八卷 (20)

回本書目錄

二十八卷 (20)

1. 四十二、剛柔失守之義

)即下乙未未得遷正者,即地甲午少陰未退位者,且乙庚不合德也,(乙未太陰乃本年在泉,甲午少陰乃上年在泉,若甲午未退則乙未不正,庚雖正於上,乙失守於下,乙庚不合,亦金運之虧也。)即下乙未乾失剛,亦金運小虛也,有小勝,或無復,(乙未乾失剛,以柔不正而失其剛也。柔失其正,故金曰小虛。

火有小勝及太陰氣至,則水不得行,故或無復也。)後三年化癘,名曰金癘,其狀如金疫也,治法如前。(金疫亦名殺疫,金癘亦名殺癘,其治法皆如前章。)

假令壬午陽年太過,如辛巳天數有餘者,雖交後壬午年也,厥陰猶尚治天,(辛巳之厥陰當退不退,則壬雖陽木,亦不能正其運。)地已遷正,陽明在泉,去歲丙申少陽以作右間,(壬午之丁酉陽明遷正在泉,辛巳之丙申少陽,當退作地之右間也。)即天厥陰而地陽明,故地不奉天者也。

(以辛巳之天,臨壬午之地,故不相和奉也。)丁辛相合會,木運太虛,反受金勝,故非太過也。(辛不退,壬不正,丁不合壬而會辛,木運失守,金必勝之,亦猶不及也。)即蕤賓之管,太角不應,金行燥勝,火化熱復。(蕤賓之管,太角之律也。陽木不正,故蕤賓失音,金所以勝,火所以復,而邪至矣。

)甚即速,微即徐,疫至大小善惡,推疫至之年天數及太乙。(其速其徐,總不出三年之外,而大小善惡,又當推疫至之年神也。)又只如壬至午,且應交司而治之,(壬與午,合其交司之日,則少陰治天矣。)即下丁酉未得遷正者,即地下丙申少陽未得退位者,見丁壬不合德也,(丁酉陽明為本年在泉,丙申少陽乃上年在泉,丙申不退則丁酉不正,有壬無丁,木德不合也。

)即丁柔干失剛,亦木運小虛也,有小勝小復,(柔不合剛,下不應上,亦為小虛,故有勝復。)後三年化癘,名曰木癘,其狀如風疫,治法如前。(木癘風疫,即後世風溫之類。)

假令戊申陽年太過,如丁未天數太過者,雖交得戊申年也,太陰猶尚治天,(丁未之太陰不退位,戊申雖陽年太過,不能正其火運。)地已遷正,厥陰在泉,去歲壬戌太陽已退位作右間,即天丁未,地癸亥,故地不奉天化也。(戊申年天未正而地已正,則上年太陽在泉者,已退作地之右間矣。

是天仍丁未,地則癸亥,癸不得戊,故地不奉天之火化。)丁癸相會,火運太虛,反受水勝,故非太過也。(戊癸不合,火運必虛,故受水之勝。)即夷則之管,上太徵不應。(夷則之管,火之律也。上管屬陽,太徵也。下管屬陰,少徵也。戊不得正,故上之太徵不應。)此戊癸失守,其會後三年化疫也,速至庚戌。

大小善惡,推疫至之年天數及太乙。(速在庚戌,遠在辛亥,三年內外,火氣為疫也。)又只如戊申,如戊至申,且應交司而治天,(戊申既合交司之日,少陽當治天也。)即下癸亥未得遷正者,即地下壬戌太陽未退位者,見戊癸未合德也,(戊申年當厥陰癸亥在泉,若上年壬戌不退,則癸亥不正,戊癸火運不合其德也。)即下癸柔干失剛,見火運小虛也,有小勝,或無復也。

白話文:

四十二、剛柔失守的含義

當下一年(乙未)未能正常接替在泉之氣時,例如甲午年少陰(君火)未退位,乙未與庚年無法形成金運的配合關係(乙未太陰濕土本應是當年在泉之氣,甲午少陰為上年未退位的在泉之氣。若甲午未退,乙未無法正位,庚年雖在天干正位,乙未卻失守於地,金運因此而不足)。此時地氣乙未因柔乾失去剛強屬性,使金運稍顯虛弱,可能出現輕微克勝現象或缺乏復氣(乙未柔乾失剛是因未得正位而喪失剛強特性。因柔失正位,故稱金運小虛)。

若火氣稍有克勝或太陰濕土當令時,水氣無法正常施化,因此可能無復氣顯現。三年後將產生名為"金癘"的疫病,症狀類似金疫,治法與前文相同(金疫又稱殺疫,金癘亦稱殺癘,治法均參照前章)。

再以壬午陽年為例,若逢上年辛巳天數有餘,即使進入壬午年,厥陰風木仍滯留在天位(辛巳年厥陰未按時退位,壬午年陽木無法正常主運)。此時地氣已轉正,陽明燥金在泉,上年丙申少陽退居地之右間(壬午年丁酉陽明當值在泉,辛巳年丙申少陽應退為地之右間)。形成天位厥陰與地位陽明不相協調的局面(辛巳年天氣加臨壬午年地氣,故天地之氣不相順應)。

丁辛兩乾異常相合,導致木運嚴重虛衰,反受金氣克制,無法發揮太過之勢(辛未退則壬不正,丁不配壬而合辛使木運失守,必受金克,等同於不及之年)。如蕤賓律管中太角之音不應,金氣燥勝後又有火氣熱復(蕤賓律管對應太角音律。因陽木不正導致蕠賓失音,金勝火復則邪氣產生)。病勢急則疫發速,緩則疫發遲,疫病輕重可推算當年天數和太乙方位(發病快慢不超三年,具體症狀需結合發病年份測算)。當壬午年交接時,應按時轉由少陰司天(壬午交司之日當少陰君火主天)。

若丁酉年未能正位在泉,或因丙申少陽未退位(丁酉陽明應為本年在泉之氣,丙申少陽為上年未退在泉之氣。丙申不退則丁酉不正,有壬無丁導致木德不配),則丁柔乾失其剛強,木運稍有虛弱,可能出現小勝小復(柔不配剛則下不應上,形成小虛而有勝復)。三年後將發"木癘",症狀類同風疫,治法同前(木癘風疫即後世所稱風溫等症)。

再如戊申陽年本應太過,若遇上年丁未天數有餘,雖進入戊申年,太陰濕土仍居天位不退(丁未太陰未退則戊申陽火無法正常主運)。此時地氣已轉由厥陰風木在泉,上年壬戌太陽退居地之右間,形成丁未司天與癸亥在泉天地不相應的局面(戊申年天未正而地已正,上年太陽在泉退為右間。天仍丁未、地轉癸亥,癸不配戊故地不奉天火之化)。

丁癸異常相會使火運極度虛弱,反受水氣克制,無法展現太過特性(戊癸不合致火運虛而受水克)。夷則律管中太徵之音不應(夷則律對應火音,上管屬陽為太徵。因戊不正致太徵不鳴),此為戊癸失守,三年後將化為疫病,最快在庚戌年發作。病情輕重需推算發病年份天數和太乙方位(速則庚戌年,遲則辛亥年,三年內火疫發作)。戊申年交接時,理論上少陽相火當開始司天(戊申交司日當少陽主天)。

若癸亥年未能在泉正位,或因壬戌太陽未退位(戊申年本應癸亥厥陰在泉,若壬戌未退則癸亥不正,戊癸火運失其配合),則癸柔乾失去剛強,火運稍顯虛弱,可能出現小勝或無復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