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二十八卷 (14)

回本書目錄

二十八卷 (14)

1. 四十一、剛柔失守三年化疫之刺

此外有云轉轆轤、運河車、到玉關、上泥丸者,皆言提氣也;有云進用武火、出用文火者,謂進欲其壯,出欲其徐,皆言呼吸也;有云赤龍攪水混、神水滿口勻者,皆言津液也,有想火入臍輪、放火燒遍身者,皆言陽氣欲其自下而升,以溫元海三焦也。再如或曰龍虎,或曰鉛汞,或曰坎離,或曰夫婦,或云導引,或云栽接,跡其宗旨,無非此耳。雖其名目極多,而可以一言蔽之者,則曰出少入多而已。

醫道通仙,斯其為最,聞者勿謂異端,因以資笑柄云。濩音護,流散也。)

假令丙寅剛柔失守,(丙與辛合,皆水運也。寅申年少陽司天,必厥陰在泉,厥陰屬巳亥而配於水運,則辛巳為在泉之化。故上丙則下辛,丙剛辛柔,一有不正,皆失守矣。丙申辛亥,其氣大同。)上剛乾失守,下柔不可獨主之,(若上年之乙丑司天土不退位,則丙寅之水運雖剛,亦不遷正,其氣反虛。丙不得正,則辛柔在泉獨居於下,亦失守矣。

)中水運非太過,不可執法而定之,(丙雖陽水,若或有制,即非太過,不可謂為有餘而執其法也。)布天有餘而失守上正,天地不合,即律呂音異,(陽年布天雖有餘,若上下失守,則天地不合,在丙寅陽律,則太羽無聲,在辛巳陰呂,則少羽不應。)如此即天運失序,後三年變疫。

(水鬱之發,三年後變為水疫。)詳其微甚,差有大小,至而即後三年,至甚即首三年,(氣微則疫小,氣甚則疫大,疫有小大,故至有遲速。)當先補心俞,(心俞,在足太陽經。水邪之至,恐傷火臟,故當先補心俞以固其本。舊注曰:用圓利針,於口中令溫暖,次以手按穴,得其氣動,乃咒曰:太始上清,丹元守靈。誦之三遍。

先想火光於穴下,然後刺可同身寸之一分半,留七呼,得氣至,次進針三分,以手彈之,令氣至針,得動氣而徐徐出針,次以手捫其穴,令受針人閉氣三息而嚥氣也。)次五日,可刺腎之所入。(足少陰經陰谷穴也。水邪之至,故當刺此以泄其氣。舊注曰:用圓利針,令口中溫暖,先以手按穴,乃咒曰:太微帝君,五氣反真,六辛都司,符扶黑雲。誦之一遍。

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,得動氣至而急出之。)又有下位地甲子,辛巳柔不附剛,亦名失守,即地運皆虛,後三年變水癘,即刺法皆如此矣。(地甲子,總言在泉之化也。後仿此。丙寅年在泉,厥陰辛巳治之。若辛巳不得遷正於下,是謂柔不附剛,三年之後,水鬱發而為癘,其針法皆如前。

凡丙辛水運之年上下失守者其治皆然。)其刺如畢,慎其大喜欲情於中,如不忌,即其氣復散也,令靜七日,(用針之後,當忌如此,否則無效。)心欲實,令少思。(思則神勞,神勞則心虛,水勝之時,尤所當慎。)

白話文:

四十一、剛柔失守三年化疫之刺

此外,有些說法如“轉轆轤”、“運河車”、“到玉關”、“上泥丸”等,都是指提氣的方法;也有說“進用武火,出用文火”,指進氣時要強盛,出氣時要緩慢,都是講呼吸的;還有“赤龍攪水混”、“神水滿口勻”等說法,都是指津液的運用;再如想象“火入臍輪”、“放火燒遍身”等,都是指陽氣需從下而上升,以溫養元海及三焦。又如“龍虎”、“鉛汞”、“坎離”、“夫婦”、“導引”、“栽接”等術語,究其根本,無非是這個道理。雖然名目繁多,但可以用一句話概括,即“出少入多”而已。

醫道與仙道相通,這是其中最高境界,聽聞的人切勿認為是異端邪說,以免淪為笑柄。(“濩”音同“護”,意為流散。)

假若丙寅年剛柔失守(丙與辛合,皆屬水運),寅申年少陽司天,厥陰必在泉。厥陰屬巳亥,配水運,則辛巳為在泉之化。因此,上配丙則下配辛,丙為剛,辛為柔,若其中一方不正常,皆屬失守(如丙申、辛亥年,其氣運大致相同)。上剛乾失守,下柔乾也不能獨自主宰(如上一年乙醜司天的土氣不退位,則丙寅年水運雖剛,也無法遷正,其氣反虛)。若丙不得正位,則辛柔在泉獨居於下,也屬失守。

中運水氣若非太過,不可固守常規而定(丙雖屬陽水,但若受制,便非太過,不能當作有餘而強行施治)。布天雖有餘,若失守上位正位,天地不相應,則音律亦異常(陽年布天雖有餘,但若上下失守,天地不合,在丙寅陽律則太羽無聲,在辛巳陰呂則少羽不應)。如此則天運失序,三年後變為疫病(水郁發作,三年後化為水疫)。詳細考察其程度輕重,疫病有大有小,輕則三年後發作,重則首三年即出現(氣微則疫小,氣甚則疫大,疫病大小不同,故發作有遲速)。

此外,若在泉之氣辛巳柔不附剛,亦名失守,即地運皆虛,三年後變為水癘,針刺方法皆如前(地甲子泛指在泉之化,丙寅年在泉由辛巳主司。若辛巳不得遷正於下,便是柔不附剛,三年後水郁發為癘,針刺治法均同。凡丙辛水運之年,上下失守者,治法皆同)。

針刺完畢,需慎防大喜或情慾擾動心神,若不忌,則氣復消散,須靜養七日(施針後需忌此,否則無效)。欲使心神安定,當減少思慮(思慮過度則神勞,神勞則心虛,水盛之時尤需謹慎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