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二十八卷 (13)

回本書目錄

二十八卷 (13)

1. 四十一、剛柔失守三年化疫之刺

又如蘇氏養生訣曰:每夜於子時之後,寅時之前,披衣擁被,面東或南,盤足而坐,叩齒三十六通,兩手握固,拄腰腹間,先須閉目靜心,掃除妄念,即閉口並鼻,不令出氣,謂之閉息,最是道家要妙。

然後內觀五臟,存想心為炎火,光明洞徹,降下丹田中,待腹滿氣極,則徐徐出氣,不得令耳聞聲,候出息勻調,即以舌攪唇齒內外,漱煉津液,津液滿口,即低頭嚥下,令津與氣谷谷然有聲,須用意精猛,以氣送入丹田中。氣定又依前法為之,凡九閉氣、三咽津而止。然後以左右手擦摩兩腳心,使湧泉之氣,上徹頂門,及臍下腰脊間皆令熱徹。

次以兩手摩熨眼角耳項皆令極熱,仍按捏鼻梁左右五七次,梳頭百餘梳而臥,熟臥至明。又如李氏十六字訣云:一吸便提,氣氣歸臍,,一提便咽,水火相見,注曰:上十六字,仙家名為十六錠金,乃至簡至易之妙訣也。無分在官不妨政事,在俗不妨家務,在士不妨本業。只於二六時中,略得空閒,及行住坐臥,意一到處,便可行之。

口中先須漱及三五次,舌攪上下齶,仍以舌抵上齶,滿口津生,連津嚥下,汨然有聲。隨於鼻中吸清氣一口,以意會及心目,寂地直送至腹臍下一寸三分丹田氣海之中,略存一存,謂之一吸。隨用下部輕輕如忍便狀,以意力提起,使氣歸臍,連及夾脊雙關、腎門,一路提上,直至後頂玉枕關,透入泥丸頂內,其升而上之,亦不覺氣之上出,謂之一呼。一呼一吸,謂之一息。

氣既上升,隨又似前汨然有聲嚥下,鼻吸清氣,送至丹田,稍存一存,又自下部如前輕輕提上,與臍相接而上,所謂氣氣歸臍,,壽與天齊矣。凡咽時口中有液愈妙,無液亦要汨然有聲咽之。如是一咽一提,或三五口、或七或九、或十二、或二十四口。要行即行,要止即止,只要不忘,作為正事,不使間斷,方為精進。

如有瘋疾,見效尤速。久久行之,卻病延年,形體變,百疾不作,自然不飢不渴,安健勝常。行之一年,永絕感冒痞積逆滯,不生癰疽瘡毒等疾,耳聰目明,心力強記,宿疾俱瘳,長生可望。如親房事,於欲泄未泄之際,亦能以此提呼咽吸,運而使之歸於元海,把牢春汛,不放龍飛,甚有益處。所謂造化吾手,宇宙吾心,功莫能述也。

按此三家之法,若依蔣氏,則臥亦可,晝亦可;依蘇氏,則坐亦可,夜亦可;依李氏,則閒亦可,忙亦可。此三說者,惟蘇氏稍繁,較難為力,然其中亦有可用者,但不當拘泥耳。故或用此,或用彼,取長舍短,任意為之,貴得自然,第無勉強,則一身皆道,何滯之有?久而精之,誠不止於卻病已也。

又觀之彭祖曰:和氣導氣之道,密室閉戶,安床暖席,枕高二寸半,正身偃臥,瞑目閉氣,以鴻毛著鼻上不動,經三百息,耳無所聞,目無所見,心無所思,如此則寒暑不能侵,蜂蠆不能毒,壽百六十歲,鄰於真人也。夫豈虛語哉?然總之,金丹之術百數,其要在神水華池,玉女之術百數,其要在還精采氣,斯言得之矣。

白話文:

《四十一、剛柔失守三年化疫之刺》

蘇氏養生訣

每夜子時後、寅時前,披衣盤坐,面向東或南,雙腳交疊。先叩齒三十六次,雙手握拳置於腰腹間,閉目靜心,摒除雜念。接著閉口鼻,暫停呼吸(稱「閉息」),此為道家關鍵要領。

隨後內觀五臟,想像心臟如火焰般明亮透徹,其光下沈至丹田。待腹部充滿氣息時,緩緩呼氣(不可出聲)。呼吸平穩後,以舌攪動唇齒內外,待唾液滿口,低頭吞下並用意念送至丹田,重複九次閉息、三次咽津。

最後摩擦腳心至發熱(使湧泉穴之氣上達頭頂),再熱熨眼角、耳後、頸部,按捏鼻梁數次,梳頭百下後入睡,可熟睡至天明。

李氏十六字訣

「一吸便提,氣氣歸臍;一提便咽,水火相見。」
此十六字為道家簡易秘訣,無論仕宦、庶民皆可隨時練習。

具體步驟:

  1. 漱口數次,舌攪口腔生津後咽下(有聲)。
  2. 鼻吸清氣,以意念導至臍下丹田,稍作停留(一吸)。
  3. 如忍便般輕提肛門,引氣沿脊椎上升至頭頂(一呼)。
  4. 重複咽津、吸氣、提氣,次數不拘。

長期實踐可強身除病、增強記憶,甚至房事時運用此法,能固守精氣,益處極大。

三家功法比較

  • 蔣氏:不拘姿勢,晝夜皆可。
  • 蘇氏:以夜間靜坐為主,步驟稍繁。
  • 李氏:簡便隨時,忙閒皆宜。

三者可依需求取捨,關鍵在順其自然,無須拘泥。持之以恆,功效不僅限於祛病。

彭祖導氣法

於密室平躺,閉氣至鼻上羽毛不動,持續三百次呼吸,達至無視無聽、無思無慮之境。此法能抵禦外邪,壽至百六十歲。

總結

養生術雖多,核心不外「調息凝神」與「保精益氣」,掌握要領即能延年益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