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二十八卷 (12)

回本書目錄

二十八卷 (12)

1. 四十一、剛柔失守三年化疫之刺

舊注曰:仙家嚥氣,令腹中鳴至臍下,子氣見母元氣,故曰反本還元,久餌之,令深根固蒂也。故嚥氣津者,名天池之水,資精氣血,盪滌五臟,先溉元海,一名離宮之水,一名玉池,一名神水,不可唾之,但可餌之,以補精血,可益元海也。愚按:人生之本,精與氣耳,精能生氣,氣亦生精,氣聚精盈則神王,氣散精衰則神去,故修真諸書,千言萬語,無非發明精氣神三字。然三者之用,尤先於氣。

故《悟真篇》曰:道自虛無生一氣,便從一氣產陰陽,又古歌曰:氣是添年藥,津為續命芝。世上慢忙兼慢走,不知求我更求誰?蓋以天地萬物皆由氣化,氣存數亦存,氣盡數亦盡,所以生者由乎此,所以死者亦由乎此,此氣之不可不寶,能寶其氣,則延年之道也。故晉道成論長生養性之旨曰:其要在於存三、抱元、守一。

三者,精氣神,其名曰三寶。抱元者,抱守元陽真氣也。守一者,神靈也。神在心,心有性,屬陽,是為南方丙丁之火。腎者能生元陽為真氣,其泄為精,是為北方壬癸之水。水為命,命繫於陰也。此之謂性命。為三一之道,在於存想,下入丹田、抱守元陽,逾三五年,自然神定氣和,功滿行畢,其道成矣。諸如此類,雖道家議論盡多,然無非祖述本經精氣之義耳。

此章言閉氣者,即所以養氣也。餌津者,即所以益精也。其下手工夫,惟蔣氏調氣篇、蘇氏養生訣、李真人長生十六字訣皆得其法,足為入門之階。如蔣氏調氣篇曰:天地虛空中皆氣,人身虛空處皆氣。故呼出濁氣,身中之氣也;吸入清氣,天地之氣也,人在氣中,如魚游水中。

魚腹中不得水出入即死,人腹中不得氣出入亦死,其理一也。善攝生者,必明調氣之故。欲修調氣之術者,當設密室閉戶,安床暖席,偃臥瞑目,先習閉氣,以鼻吸入,漸漸腹滿,及閉之久,不可忍,乃從口細細吐出,不可一呼即盡,氣定復如前閉之,始而十息,或二十息,不可忍,漸熟漸多,但能閉至七八十息以上,則臟腑胸膈之間,皆清氣之布濩矣。

至於純熟,當其氣閉之時,鼻中惟有短息一寸余,所閉之氣,在中如火,蒸潤肺宮,一縱則身如委蛇,神在身外,其快其美,有不可言之狀,蓋一氣流通表裡上下徹澤故也。其所閉之氣漸消,則恍然復舊。此道以多為貴,以久為功,但能於日夜間行得一兩度,久久耳目聰明,精神完固,體健身輕,百病消滅矣。凡調氣之初,務要體安氣和,無與氣意爭。

若不安和且止,俟和乃為之,久而弗倦則善矣。閉氣如降龍伏虎,須要達其神理。胸膈常宜虛空,不宜飽滿。若氣有結滯,不得宣流,覺之,便當用吐法以除之,如呬呵呼嘻噓吹,六字訣之類是也。不然則泉源壅遏,恐致逆流,瘡瘍中滿之患作矣。

白話文:

四十一、剛柔失守三年化疫之刺

古人註解提到:修煉者吞嚥氣息,使腹中鳴響至臍下,後天之氣(子氣)與先天元氣(母氣)相會,稱為「返本還原」。長期練習能使根基深厚、生命穩固。吞嚥口水稱為「天池之水」,能滋養精氣血脈、淨化五臟,優先灌溉丹田(元海),又名「離宮之水」、「玉池」、「神水」。不可隨意吐出,應吞服以補充精血、增益元氣。

人的生命根本在於精與氣,精能化氣,氣亦生精。氣聚精足則精神旺盛,氣散精衰則神識消退,因此修煉典籍的核心皆在闡述「精、氣、神」三者,而三者之中又以「氣」為首要。《悟真篇》說:「道從虛無生一氣,一氣分化陰陽。」古詩亦雲:「氣是延年藥,津為續命芝。」天地萬物皆由氣化而生,氣存則命存,氣盡則命終,故保養氣息是延壽的關鍵。

晉代道家論長生要旨,強調「存三、抱元、守一」:「存三」指精、氣、神三寶;「抱元」是固守元陽真氣;「守一」則專注心神。心神屬火(南方丙丁),腎氣屬水(北方壬癸),水火調和即為性命之道,通過存想丹田、守護元陽,三年五載後自然神穩氣和,修煉便有所成。

此章所述「閉氣」為養氣之法,「咽津」為補精之術。具體方法可參考蔣氏《調氣篇》、蘇氏《養生訣》、李真人《十六字訣》等入門功夫。

蔣氏《調氣篇》:天地與人體皆充滿氣,呼出濁氣、吸入清氣,猶如魚在水中生存。調氣時需靜室閉戶,平躺閉目,以鼻吸氣至腹部充盈,閉氣至極限後緩緩用口吐出。初習者閉十至二十息,漸增至七八十息,使清氣遍佈臟腑。純熟後,閉氣時鼻息短促,體內氣息如溫火潤養肺臟,鬆開時全身舒暢,表裡通透。每日練習一兩次,久之能耳聰目明、百病消散。

調氣須身心平和,不可強求。若氣息不暢,可用「六字訣」(呬、呵、呼、嘻、噓、吹)等吐納法疏通,避免氣滯引發疾病。胸膈宜保持空虛,若氣結滯塞,應及時調解,以防氣逆致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