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二十八卷 (11)
二十八卷 (11)
1. 四十一、剛柔失守三年化疫之刺
(《素問·遺篇刺法論》,附:導引法)
黃帝問曰:剛柔二干,失守其位,使天運之氣皆虛乎?與民為病,可得平乎?(十干五運,分屬陰陽。陽干氣剛,甲丙戊庚壬也。陰乾氣柔,乙丁己辛癸也。故曰剛柔二干。)岐伯曰:深乎哉問!明其奧旨,天地迭移,三年化疫,是謂根之可見,必有逃門。(根,致病之本也。逃門,即治之之法。)
假令甲子剛柔失守,(甲與己合,皆土運也。子午則少陰司天,凡少陰司天,必陽明在泉,陽明屬卯酉,而配於土運,則己卯為甲子年在泉之化。故上甲則下己,上剛則下柔,此天地之合,氣化之常也。甲午己酉,其氣皆同。失守義如下文下章。)剛未正,柔孤而有虧,(若上年癸亥,厥陰司天,木不退位,則甲子雖以陽年,土猶不正,甲子剛土未正於上,則己卯在泉亦柔孤而有虧也。)時序不令,即音律非從,(甲子陽律,太宮也。
己卯陰呂,少宮也。剛失守則律乖音,柔孤虛則呂不應。)如此三年,變大疫也。(土氣被抑,至三年後,必發而為土疫。疫,溫疫也。)詳其微甚,察其淺深,欲至而可刺,刺之。(郁微則病淺,郁甚則病深,察其欲至之期,可刺即刺之。)當先補腎俞,(腎俞穴,在足太陽經。
土疫將至,恐傷水臟,故當先補腎俞。舊注曰:未刺時,先口銜針暖而用之,用圓利針。臨刺時咒曰:五帝上真,六甲玄靈,氣符至陰,百邪閉理。念三遍。自口中取針,先刺二分,留六呼,次入針至三分,動氣至而徐徐出針,以手捫之,令受針人嚥氣三次,又可定神魂者也。按:病能論末王氏注曰:世本既闕第七二篇,蓋指刺法、本病二論也。
可見二篇亡在王氏之前。《新校正》云:今世有素問亡篇,仍託名王氏為注,辭理鄙陋,無足取者,久為明證。故此下用針咒語,其非王氏之筆可知。但臨時誦之,或亦令人神定心專耳,故並錄之以備擇用。)次三日,可刺足太陰之所注。(太白穴也。土鬱之甚,故當刺此以泄土氣。
舊注曰:先以口銜針令溫,欲下針時咒曰:帝扶天形,護命成靈。誦之三遍,乃刺三分,留七呼,動氣至,急出其針。)又有下位己卯不至而甲子孤立者,次三年作土癘,其法補瀉,一如甲子同法也。(甲子年在泉,陽明己卯之化也。若己卯之柔不至於下,則甲子之剛亦孤立於上,三年之後,必作土癘。
癘,殺癘也,即瘟疫之類。針法亦同。凡甲己土運之年上下失守者,其治皆然。)其刺以畢。又不須夜行及遠行,令七日潔,清淨齋戒。所有自來腎有久病者,可以寅時面向南,淨神不亂思,閉氣不息七遍,以引頸嚥氣順之,如咽甚硬物,如此七遍後,餌舌下津令無數。(此即養氣還精之法也。
白話文:
四十一、剛柔失守三年化疫之刺
黃帝問道:「天干中的剛柔二乾若失守其位,是否會導致天運之氣虛弱?進而引發百姓疾病,有辦法調和嗎?」岐伯回答:「這問題很深奧!若能明白其中道理,便知天地氣運交替失常,三年後可能化為疫病。此為致病根源,但必有防治之法。」
舉例來說,若甲子年剛柔失守(甲屬陽土,與己土相合;子午年為少陰司天,陽明在泉,陽明對應卯酉,配土運則己卯為甲子年在泉之氣。因此上為甲則下為己,上剛下柔,此為天地氣化常態。若甲年剛土未能正常主司,己年柔土便孤立受損(如前一年癸亥厥陰司天,木氣不退位,甲子年土運便無法正位,導致己卯在泉之氣虛弱),時序紊亂,音律失調(甲子屬陽律太宮,己卯屬陰呂少宮,剛失守則律音乖違,柔孤虛則呂音不應)。如此三年後,將爆發大疫(土氣受抑,積久發為土疫)。需詳察疫病輕重深淺,在病發前適時針刺。
針刺時,先補足太陽經的腎俞穴(因土疫易傷水臟,故先固腎)。舊注提及針刺前需暖針、誦咒,並按特定步驟施針。隔三日後,再刺足太陰經的太白穴(洩土鬱之氣),亦有相應咒語與手法。若下位己卯之氣不至而甲子孤立,三年後則發為「土癘」(瘟疫類疾病),針法與甲子年相同。
針刺結束後,七日內避免夜行遠行,保持身心潔淨。若本身有腎病,可於寅時面南靜坐,專注閉氣七次,伸頸吞氣如咽硬物,反覆七遍後吞嚥舌下津液。此為養氣固精之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