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二十七卷 (24)
二十七卷 (24)
1. 三十三、三陰三陽幽明分至
(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)
帝曰:願聞陰陽之三也何謂?(厥陰少陰太陰,三陰也。少陽陽明太陽,三陽也。)岐伯曰,:氣有多少異用也。(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,而此曰三者,以陰陽之氣各有盛衰,盛者氣多,衰者氣少。《天元紀大論》曰:陰陽之氣各有多少,故曰三陰三陽也。按陰陽類論以厥陰為一陰,少陰為二陰,太陰為三陰,少陽為一陽,陽明為二陽,太陽為三陽,數各不同,故氣亦有異。)帝曰:陽明何謂也?岐伯曰:兩陽合明也。
(兩陽合明,陽之盛也。《陰陽系日月篇》曰:辰者三月,主左足之陽明:巳者四月,主右足之陽明,此兩陽合於前,故曰陽明。丙主左手之陽明,丁主右手之陽明,此兩火併合,故曰陽明。)帝曰:厥陰何也?岐伯曰:兩陰交盡也。(厥,盡也。兩陰交盡,陰之極也。《陰陽系日月篇》曰:戌者九月,主右足之厥陰;亥者十月,主左足之厥陰。
此兩陰交盡,故曰厥陰。詳經絡類三十四。)
帝曰:幽明何如?岐伯曰:兩陰交盡故曰幽,兩陽合明故曰明,幽明之配,寒暑之異也。(幽明者,陰陽盛極之象也。故《陰陽系日月篇》以辰巳為陽明,戌亥為厥陰。夫辰巳之氣暑,戌亥之氣寒。如夜寒晝熱,冬寒夏熱,西北寒、東南熱,無非辰巳戌亥之氣,故幽明之配,為寒暑之異。
)帝曰:分至何如?岐伯曰:氣至之謂至,氣分之謂分,至則氣同,分則氣異,所謂天地之正紀也。(分言春秋二分,至言冬夏二至。冬夏言至者,陰陽之至極也。如司天主夏至,在泉主冬至,此六氣之至也。夏至熱極涼生,而夜短晝長之極,冬至寒極溫生,而晝短夜長之極,此陰陽盈縮之至也。
春秋言分者,陰陽之中分也。初氣居春分之前,二氣居春分之後,四氣居秋分之前,五氣居秋分之後,此間氣之分也。春分前寒而後熱,前則晝短夜長,後則夜短晝長;秋分前熱而後寒,前則夜短晝長,後則晝短夜長,此寒熱晝夜之分也。至則純陰純陽,故曰氣同。分則前後更易,故曰氣異。
此天地歲氣之正紀也。)
白話文:
三十三、三陰三陽幽明分至
黃帝問:我想瞭解陰陽分為三類是什麼意思?(厥陰、少陰、太陰為三陰;少陽、陽明、太陽為三陽。)岐伯回答:這是因為陰陽之氣有盛衰多寡的不同作用。(《易經》說「一陰一陽之謂道」,而這裡分為三類,是因陰陽之氣各有盛衰,盛則氣多,衰則氣少。《天元紀大論》提到:陰陽之氣各有不同強弱,故稱三陰三陽。另《陰陽類論》將厥陰歸為一陰,少陰為二陰,太陰為三陰;少陽為一陽,陽明為二陽,太陽為三陽,數序不同,氣的作用亦有差異。)
黃帝問:陽明是什麼意思?岐伯答:是兩陽合併而顯明。(兩陽相合,象徵陽氣極盛。《陰陽系日月篇》記載:辰月(三月)對應左足的陽明經,巳月(四月)對應右足的陽明經,此兩陽在前相合,故稱陽明。丙日對應左手的陽明經,丁日對應右手的陽明經,此兩火併合,亦稱陽明。)
黃帝問:厥陰是什麼?岐伯答:是兩陰交會而窮盡。(「厥」意為盡,兩陰交會至極,象徵陰氣之終。《陰陽系日月篇》提到:戌月(九月)對應右足的厥陰經,亥月(十月)對應左足的厥陰經,此兩陰交會至盡,故稱厥陰。詳見經絡類三十四。)
黃帝問:幽明是什麼?岐伯答:兩陰交盡稱為「幽」,兩陽合明稱為「明」,幽明的配屬,對應寒暑的差異。(幽明代表陰陽盛極的現象。《陰陽系日月篇》以辰巳月為陽明,戌亥月為厥陰。辰巳之氣炎熱,戌亥之氣寒冷。如夜寒晝熱、冬寒夏熱、西北寒而東南熱,皆屬辰巳戌亥之氣的表現,故幽明之配即寒暑之別。)
黃帝問:分至是什麼?岐伯答:氣達極點稱為「至」,氣均分時稱為「分」。至時陰陽氣純一,分時氣候轉變,此為天地運行的規律。(「分」指春分秋分,「至」指夏至冬至。冬夏稱「至」,因陰陽達極致,如司天之氣主夏至,在泉之氣主冬至,此為六氣之極。夏至熱極轉涼,夜最短晝最長;冬至寒極轉溫,晝最短夜最長,此為陰陽消長之極。「分」則為陰陽平衡之時:春分前寒後熱,晝夜長短轉換;秋分前熱後寒,晝夜長短交替。至時氣純,故稱「同」;分時氣變,故稱「異」。此為天地歲氣的根本法則。)
2. 三十四、六氣補瀉用有先後
(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)
帝曰:夫子言春秋氣始於前,冬夏氣始於後,余已知之矣;然六氣往復,主歲不常也,其補瀉奈何?(初之氣,始於立春前十五日,四之氣,始於立秋前十五日,故春秋氣始於前。三之氣,始於立夏後十五日,終之氣,始於立冬後十五日,故冬夏氣始於後,此不易之次序也。然六氣迭為進退,舊者去而新者來,往復不常,則其補瀉之味,亦用有先後也。
)岐伯曰:上下所主,隨其攸利,正其味,則其要也,左右同法。(司天在泉,上下各有所主,應補應瀉,但隨所利而用之,其要以正味為主也。左右間氣,上者同於司天,下者同於在泉,故曰同法。)《大要》曰:少陽之主,先甘後咸;陽明之主,先辛後酸;太陽之主,先咸後苦;厥陰之主,先酸后辛;少陰之主,先甘後咸;太陰之主,先苦後甘。(主謂主歲,非客主之主也。
按此即六氣補瀉之正味,六氣勝至,必當先去其有餘,後補其不足,故諸味之用,皆先瀉而後補。)佐以所利,資以所生,是謂得氣。(自補瀉正味之外,而復佐以所利,兼其所宜也。資以所生,助其化源也,是得六氣之和平矣。)
白話文:
三十四、六氣補瀉用有先後
黃帝問:「先生提到春秋之氣始於節氣之前,冬夏之氣始於節氣之後,我已明白;然而六氣循環往復,每年主導的氣候不同,該如何進行補瀉呢?」(初之氣從立春前十五日開始,四之氣從立秋前十五日開始,因此春秋之氣始於節氣之前。三之氣始於立夏後十五日,終之氣始於立冬後十五日,所以冬夏之氣始於節氣之後,這是固定的順序。但六氣交替進退,舊氣離去而新氣到來,變化無常,因此補瀉藥味的運用也需有先後次序。)
岐伯回答:「根據司天與在泉之氣的主導,順應其特性調整藥味,這是關鍵所在,左右間氣的處理方法也相同。」(司天與在泉之氣各自主導不同時段,補瀉應隨其特性選擇適當藥味,重點在於使用正確的藥味。左右間氣中,上者與司天之氣相同,下者與在泉之氣相同,因此方法一致。)
《大要》記載:「少陽主歲時,先用甘味,後用鹹味;陽明主歲時,先用辛味,後用酸味;太陽主歲時,先用鹹味,後用苦味;厥陰主歲時,先用酸味,後用辛味;少陰主歲時,先用甘味,後用鹹味;太陰主歲時,先用苦味,後用甘味。」(這裡的「主」指主歲之氣,而非客主之氣。此為六氣補瀉的標準藥味運用,當六氣過盛時,應先祛除有餘之氣,再補充不足,因此藥味的使用皆先瀉後補。)
此外,輔助以適宜的藥味,並滋養其生化之源,如此方能調和六氣。(在補瀉的標準藥味之外,再配合適宜的輔助藥味,兼顧所需;滋養生化之源,可助長氣化根本,從而達到六氣的平衡和諧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