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二十七卷 (22)
二十七卷 (22)
1. 三十二、勝復早晏脈應
(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)
帝曰:勝復之變,早晏何如?(言遲速之應。)岐伯曰:夫所勝者,勝至已病,病已慍慍,而復已萌也。(勝氣之至,既已病矣。病將已,尚慍慍未除,而復氣隨之已萌矣。故凡治病者,於陰陽先後之變,不可不察也。慍言醞,又上聲,縕(積貌。)夫所復者勝盡而起,得位而甚,勝有微甚,復有少多,勝和而和,勝虛而虛,天之常也。
(勝盡而起,隨而至也。得位而甚,專其令也。勝有微甚,則復有少多,報和以和,報虛以虛,故勝復之道,亦猶形影聲應之不能爽也。)帝曰:勝復之作,動不當位,或後時而至,其故何也?(勝復之動,有不應時者也。)岐伯曰:夫氣之生與其化,衰盛異也。(生者發生之始,化者氣化大行,故衰盛異也。
氣有衰盛,則勝復之動,有不當位而後先至矣。)寒暑溫涼,盛衰之用,其在四維。(寒暑溫涼,四季之正氣也。四維,辰戌丑未之月也。春溫盛於辰,夏暑益於未,秋涼盛於戌,冬寒盛於醜,此四季盛衰之用。)故陽之動,始於溫,盛於暑;陰之動,始於清,盛於寒。春夏秋冬,各瘥其分。
(始於溫,陽之生也。盛於暑,陽之化也。始於清,陰之生也,盛於寒,陰之化也。氣至有微甚,故四季各有瘥分也,)故大要曰:彼春之暖,為夏之暑,彼秋之忿,為冬之怒,謹按四維,斥候皆歸,其終可見,其始可知,此之謂也。(斥候,四時之大候也。春之暖即夏暑之漸,秋之忿即冬寒之漸,但按四維之正,則四時斥候之所歸也,故見其始,即可知其終矣。)帝曰:差有數乎?岐伯曰:又凡三十度也。
(凡氣有遲早,總不出一月之外,三十度即一月之日數也。此二句與《六元正紀大論》同,詳本類前二十三。)帝曰:其脈應皆何如?岐伯曰:差同正法,待時而去也。(氣至脈亦至,氣去脈亦去,氣有差分,脈必應之,故曰瘥同正法。)《脈要》曰:春不沉,夏不弦,秋不數,冬不澀。
是謂四塞。(此即脈之差分也。春脈宜弦,然自冬而至,冬氣猶存,故尚有沉意。夏脈宜數,然自春而至,春氣猶存,故尚有弦意。秋脈宜澀,然自夏而至,夏氣猶存,故尚有數意,冬脈宜沉,然自秋而至,秋氣猶存,故尚有澀意。若春不沉,夏不弦,秋不數,冬不澀,是失其所生之氣,氣不交通,故曰四塞,皆非脈氣之正。)沉甚曰病,弦甚曰病,數甚曰病,澀甚曰病,(此又其差之甚者也。
故春可帶沉而沉甚則病,夏可帶弦而弦甚則病,秋可帶數而數甚則病,冬可帶澀而澀甚則病,以盛非其時也。)參見曰病,復見曰病,未去而去曰病,去而不去曰病,(參見者,氣脈亂而雜至也。復見者,脈隨氣去而再來也。時未去而脈先去,本氣不足,來氣有餘也。時已去而脈不去,本氣有餘,來氣不足也。
白話文:
三十二、勝復早晏脈應
黃帝問:「勝氣和復氣的變化,其早晚如何?」岐伯回答:「所謂勝氣,是指勝氣到來時已經發病,病情雖將緩解但仍未完全消除,而復氣已經開始萌生。(勝氣到來時,疾病已經形成。病情將要緩解時,仍有殘餘症狀未消,此時復氣已隨之萌發。因此,醫者在治療時,必須仔細觀察陰陽先後變化的規律。『慍』讀作『醞』,又讀上聲,意指積聚。)所謂復氣,是指勝氣消退後復氣隨即興起,當其處於相應的時位時,作用會更加明顯。勝氣有強弱之分,復氣也有多少之別,勝氣平和則復氣也平和,勝氣虛弱則復氣也虛弱,這是自然的規律。」
黃帝問:「勝復之氣的變動,有時不按時位出現,或延遲到來,這是什麼原因?」岐伯回答:「氣的生成與變化,其盛衰各有不同。(『生』指氣的初生階段,『化』指氣化作用充分發揮,因此盛衰表現不同。)氣的盛衰變化,會導致勝復之氣的變動不按時位出現,或早或晚。」
「寒、暑、溫、涼的盛衰作用,體現在四季的轉換中。(寒暑溫涼是四季的正常氣候。『四維』指辰、戌、醜、未四個月。春季溫暖之氣盛於辰月,夏季暑熱之氣盛於未月,秋季涼爽之氣盛於戌月,冬季寒冷之氣盛於醜月,這是四季氣候盛衰的表現。)因此,陽氣的運動始於溫暖,盛於暑熱;陰氣的運動始於清涼,盛於寒冷。春夏秋冬四季,各有其相應的氣候特點。」
「《大要》中說:『春天的溫暖是夏天暑熱的基礎,秋天的肅殺是冬天寒冷的先兆。仔細觀察四季的變化,就能預見氣候的終始。』(『斥候』指四季的重要氣候特徵。春天的溫暖預示夏天的暑熱,秋天的肅殺預示冬天的寒冷,只要掌握四季的正常規律,就能推知氣候的變化。)」
黃帝問:「氣候的差異有規律嗎?」岐伯回答:「通常不超過三十天。(氣候的早晚變化,總在一個月之內。『三十度』即一個月的天數。)」
黃帝問:「脈象如何與之相應?」岐伯回答:「脈象的變化與氣候規律一致,隨氣候的進退而變化。(氣至則脈至,氣去則脈去,氣候有差異,脈象必隨之變化,因此說『差同正法』。)《脈要》指出:春天脈象不帶沈象,夏天不帶弦象,秋天不帶數象,冬天不帶澀象,稱為『四塞』。(這是脈象的差異表現。春季脈象宜弦,但因從冬季過渡而來,仍帶沈意;夏季脈象宜數,但因從春季過渡而來,仍帶弦意;秋季脈象宜澀,但因從夏季過渡而來,仍帶數意;冬季脈象宜沈,但因從秋季過渡而來,仍帶澀意。若違背此規律,則氣機不通,稱為『四塞』,皆非正常脈象。)」
「脈象過度異常則為病態:沈象過甚為病,弦象過甚為病,數象過甚為病,澀象過甚為病。(這是差異過大的表現。春季可略帶沈象,但沈象過重則病;夏季可略帶弦象,但弦象過重則病;秋季可略帶數象,但數象過重則病;冬季可略帶澀象,但澀象過重則病,因其非當令之氣。)」
「脈象混雜為病,反覆出現為病,未到時令而脈先變為病,時令已過而脈仍不變為病。(『參見』指氣脈混亂雜至;『復見』指脈象隨氣去而再現;時令未過而脈象先變,表示本氣不足而來氣有餘;時令已過而脈象不變,表示本氣有餘而來氣不足。)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