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九卷 (2)
九卷 (2)
1. 二十八、蹺脈分男女
(靈樞脈度篇)
黃帝曰:蹺脈安起安止?何氣榮水?(蹺脈有二,曰陰蹺,曰陽蹺,皆奇經也。何氣榮水,言蹺脈為何經之氣,乃亦如經水之營行也。蹺有五音,蹺、皎、喬、腳,又極虐切。)岐伯答曰:蹺脈者,少陰之別,起於然骨之後,(少陰之別,足少陰腎經之別絡也。然骨之後,照海也,足少陰穴,即陰蹺之所生。
白話文:
黃帝問:蹺脈從哪裡開始,到哪裡結束?它讓什麼氣運行到哪裡?(蹺脈有兩條,分別稱為陰蹺和陽蹺,都是奇經八脈。讓什麼氣運行到哪裡,指的是蹺脈屬於哪條經絡的氣,也像經水那樣運行嗎?蹺有五種發音,翹、皎、喬、腳,還有極虐切。)
岐伯回答:蹺脈是少陰經的分支,從然谷穴後面開始,(少陰經的分支,指的是足少陰腎經的分支絡脈。然谷穴後面,指的是照海穴,是足少陰經的穴位,也就是陰蹺脈發源的地方。
按:本篇止言陰蹺之起而未及陽蹺,惟繆刺論曰:邪客於足陽蹺之脈,刺外踝之下半寸所。蓋陽蹺為太陽之別,故二十八難曰:陽蹺脈者,起於跟中,循外踝上行,入風池。陰蹺者,亦起於跟中,循內踝上行,至咽喉,交貫衝脈。故陰蹺為足少陰之別,起於照海,陽蹺為足太陽之別,起於申脈,庶得其詳也。
白話文:
這篇文章只提到陰蹺脈的起始處,沒有提到陽蹺脈。但《繆刺論》說:邪氣入侵足陽蹺脈,可以在外踝下方半寸處刺入。因為陽蹺脈是太陽脈的分支,所以《難經二十八難》說:陽蹺脈從腳跟中開始,沿著外踝向上,進入風池穴。陰蹺脈也從腳跟中開始,沿著內踝向上,直到咽喉,與衝脈相交。所以陰蹺脈是足少陰脈的分支,始於照海穴,陽蹺脈是足太陽脈的分支,始於申脈,這樣才詳細完整。
)上內踝之上,直上循陰股入陰,上循胸裡,入缺盆,上出人迎之前,入頄,屬目內眥,合於太陽陽蹺而上行,氣並相還則為濡目,氣不榮則目不合。(蹺脈自內踝直上陰股、入陰、循胸裡者,皆並足少陰而上行也。然足少陰之直者,循喉嚨而挾舌本。此則入缺盆,上出人迎之前,入頄屬目內眥,以合於足太陽之陽蹺,是蹺脈有陰陽之異也。
白話文:
足太陽膀胱經:沿著內踝上方的內側上行,穿過陰股進入陰部,向上沿著胸腔內側上行,進入缺盆,從缺盆的上方出來,到達人迎穴的前面,進入頄穴,連接眼睛內側的眼角,與足太陽陽蹺脈相合並向上走行。氣血運行通暢,則眼睛得到濡養,氣血運行不暢通,則眼睛閉合不上。(足太陽膀胱經中屬於陽蹺脈的部分,從內踝正向上行到陰股、入陰、循胸裡,這段經脈都與足少陰腎經相並而向上走行。但足少陰腎經的直行部分是沿著喉嚨行走並經過舌根。而足太陽膀胱經的陽蹺脈這段經脈則是進入缺盆,從缺盆的上方出來,到達人迎穴的前面,進入頄穴連接眼睛內側的眼角,與足太陽膀胱經的陽蹺脈相合。由此可見,陽蹺脈有陰陽之分。)
陰蹺陽蹺之氣,並行回還而濡潤於目。若蹺氣不榮,則目不能合。故寒熱病篇曰:陰蹺陽蹺,陰陽相交,陽入陰,陰出陽,交於目銳眥,陽氣盛則瞑目,陰氣盛則瞑目。此所以目之暝與不瞑,皆蹺脈為之主也。)黃帝曰:氣獨行五臟,不榮六腑何也?(帝以蹺脈為少陰之別,因疑其氣獨行五臟,不榮六腑也,故有此問。
白話文:
陰蹺脈和陽蹺脈的氣,同時在體內運行,並滋養眼睛。如果蹺脈氣血不足,眼睛就無法閉合。因此,在《傷寒論》的《陰陽蹺脈虛實》篇中說:陰蹺脈和陽蹺脈,陰陽兩氣相互交合,陽氣進入陰脈,陰氣進入陽脈,它們在眼睛的銳眥處交匯。陽氣旺盛時,眼睛會閉合;陰氣旺盛時,眼睛也會閉合。所以,眼睛的睜合都由蹺脈控制。黃帝問:氣只在五臟中運行,卻不滋養六腑,這是為什麼呢?(黃帝認為蹺脈是少陰經的分支,因此懷疑它的氣只在五臟中運行,不滋養六腑,所以有此一問。)
)岐伯答曰:氣之不得無行也,如水之流,如日月之行不休,故陰脈榮其臟,陽脈榮其腑,如環之無端,莫知其紀,終而復始。其流溢之氣,內溉臟腑,外濡腠理。(如水之流,如日月之行,皆言不得無行也。陰榮其臟,指陰蹺也。陽榮其腑,指陽蹺也。言無分臟腑,蹺脈皆所必至也。
白話文:
岐伯回答說:氣不停滯,就像水流動,就像日月運行。所以陰脈滋養內臟,陽脈滋養腑臟,無止無休,就像一個環沒有盡頭,不知道它的規律,周而復始。氣流溢出來,在體內滋潤內臟腑臟,在體外濡養皮膚肌肉和關節。
流者流於內,溢者溢於外,故曰流溢之氣,內溉臟腑,外濡腠理,謂其不獨在臟也。按:此蹺脈之義,陰出陽則交於足太陽,陽入陰則交於足少陰,陽盛則目張,陰盛則目瞑,似皆隨衛氣為言者,故陰脈榮其臟,陽脈榮其腑也。)黃帝曰:蹺脈有陰陽,何脈當其數?岐伯答曰:男子數其陽,女子數其陰,當數者為經,其不當數者為絡也。(蹺脈陰陽之數,男女各有所屬。
男屬陽,當數其陽;女屬陰,當數其陰。故男子以陽蹺為經,陰蹺為絡;女子以陰蹺為經,陽蹺為絡也。)
白話文:
流動的氣在身體內流淌,溢出的氣在體外擴散,所以叫做流溢之氣。它們不僅滋潤內臟,還濡濕皮膚腠理。
按:這段話講述的是蹺脈的特性。蹺脈中陰出陽入,會和足太陽經相交;陽入陰出,會和足少陰經相交。陽氣盛則眼睛睜開,陰氣盛則眼睛閉合。這些現象似乎都是隨著衛氣而發生的。因此,陰脈滋養臟器,陽脈滋養腑臟。
黃帝問:蹺脈有陰陽,哪條脈絡對應它的數目?岐伯回答:男子的蹺脈數為陽數,女子的蹺脈數為陰數。對應數目的是經脈,不對應數目的就是絡脈。
2. 二十九、陰陽離合
(素問陰陽離合論,全)
白話文:
人體的生理病理,都與陰陽變化有關。天地之間,萬物的生成,都是源自陰和陽兩種基本力量的交感。人體內的陰陽二氣,相互作用,共同維持著生命的活動。當陰陽失調時,身體就會出現各種疾病。因此,調理陰陽,使之平衡,是保持健康的重要原則。在治療上,也要根據陰陽的偏盛或偏衰來施治,以達到恢復陰陽和諧的目的。
黃帝問曰:余聞天為陽,地為陰,日為陽,月為陰,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,人亦應之。今三陰三陽,不應陰陽,其故何也?(此言天地之陰陽,無不合於人者。如上為陽,下為陰,前為陽,後為陰,皆其理也。然而三陰三陽,其亦有不相應者,故疑以為問。)岐伯對曰:陰陽者,數之可十,推之可百,數之可千,推之可萬,萬之大不可勝數,然其要一也。(謂陰陽之道,合之則一,散之則十百千萬,亦無非陰陽之變化。
白話文:
黃帝問道:我聽說天是陽性的,地是陰性的;太陽是陽性的,月亮是陰性的;三百六十天的時間組成一年,這也對應在人身上。現在人體的三陰三陽不符合天地的陰陽,這是什麼原因呢?(這是說天地的陰陽與人體的陰陽應該是相應的,例如上為陽、下為陰、前為陽、後為陰都是這個道理。但三陰三陽之間似乎也有不符合的地方,所以黃帝提出疑問。)岐伯回答道:陰陽之道,合起來看是統一的,推究開來有十種、百種、千種、萬種變化,即使萬種變化也是數不過來的,但是它們的根本道理是相同的。(意思是陰陽之道,合起來則合一,分散開來則有千變萬化,但這些變化都離不開陰陽的原理。)
故於顯微大小,象體無窮,無不有理存焉。然變化雖多,其要則一,一即理而已。是以人之三陰三陽,亦豈有不應乎天地者哉?此上二節義,又出五運行大論,詳運氣類四。)天覆地載,萬物方生,未出地者,命曰陰處,名曰陰中之陰;(天覆地載,即陰陽之上下也。凡萬物方生者,未出乎地,處陰之中,故曰陰處。
白話文:
因此,無論物體是大是小,其結構都包含無窮的道理。儘管變化繁多,但其規律卻只有一個,那就是道理本身。因此,人的三陰三陽難道不會與天地呼應嗎?這兩段話的含義,源自《五運行大論》,詳見《運氣類四》。
天覆蓋著地,萬物孕育生長。尚未出土的,稱為陰處,屬於陰中之陰。(天覆蓋著地,就是陰陽的上下之分。所有孕育生長中的萬物,尚未出土,都在陰中,所以稱為陰處。)
以陰形而居陰分,故又曰陰中之陰也。)則出地者,名曰陰中之陽。(形成於陰而出於陽,故曰陰中之陽。)陽予之正,陰為之主。(陽正其氣,萬化乃生;陰主其質,萬形乃成。易曰:乾知大始,坤作成物。大抵陽先陰後,陽施陰受,陽之輕清未形,陰之重濁有質,即此之謂。
白話文:
以陰形的物質居於陰的分位,所以又稱作「陰中之陰」(物質屬陰,居於陰位)。而從地中生長出來的,叫做「陰中之陽」(形成於陰性環境中,但生長於陽性環境)。陽氣給予物體以活力,陰質為主導物質的形成。(陽氣使氣氛蓬勃,萬物才能生長;陰質是物質的基礎,萬物才能成形。易經中說:乾代表開始,坤代表萬物生成。總體來看,陽在前,陰在後;陽的影響,陰承受;陽的輕清尚未成形,陰的重濁已經有了物質,這裡所說的便是這個道理。)
予,與同。)故生因春,長因夏,收因秋,藏因冬,失常則天地四塞。(四時陰陽,先後有序,若失其常,則天地四塞矣。四塞者,陰陽痞隔,不相通也。長,上聲。塞,入聲。)陰陽之變,其在人者,亦數之可數。(凡如上文者,皆天地陰陽之變也。其在於人,則亦有陰中之陽,陽中之陰,上下表里,氣數皆然,知其數則無不可數矣。
白話文:
我與其他人同様,符合大自然的規律。所以生命始於春天(生),成長於夏天(長),成熟於秋天(收),收斂於冬天(藏)。如果失常,就會導致天地閉塞(四塞)。(四季的陰陽交替,有先後順序,如果失常了,天地就會閉塞。四塞的意思是陰陽痞滯隔絕,不能相通。長,讀上聲。塞,讀入聲。)陰陽的變化,在人體中也能看到,並且可以計算得知。(凡是如上文中所說的,都是天地陰陽的變化。在人體中,也有陰中的陽,陽中的陰,上下表裏,氣數都是如此,只要知道其數量,就能計算。)
數,推測也。數字,上者去聲,下者上聲。)帝曰:願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也。(分而言之謂之離,陰陽各有其經也。並而言之謂之合,表裡同歸一氣也。)岐伯曰:聖人南面而立,前曰廣明,後曰太衝。(云聖人者,崇人道之大宗也。南面而立者,正陰陽之向背也。廣,大也。
白話文:
數字,是推測人體經絡的理論依據。(數字中,“數”字讀上聲,“字”字讀去聲。)黃帝說:我想聽聽關於三陰三陽相互離合的情況。(分開來講,叫做“離”;陰陽各有其經脈,叫做“合”,表裡同屬於一個系統。)岐伯說:聖人朝南而站,前方叫做廣明穴,後方叫做太衝穴。(這裡所說的“聖人”,指的是尊崇人道的大宗師。朝南而站,是為了辨別陰陽的朝向。廣,就是寬廣。)
南方者,丙丁之位。天陽在南,故日處之;人陽亦在南,故七竅處之。易曰:相見乎離。即廣明之謂。且人身前後經脈,任脈循腹裡,至咽喉,上頤循面入目;衝脈循背裡,出頏顙,其輸上在於大杼。分言之,則任行乎前而會於陽明,沖行乎後而為十二經脈之海,故前曰廣明,後曰太衝;合言之,則任沖名位雖異,而同出一原,通乎表裡,此腹背陰陽之離合也。
白話文:
南方是丙火丁火的位置。太陽在南方,所以太陽位於南方;人體的陽氣也在南方,所以七竅位於南方。《易經》說:在離卦中相遇,這指的是光明廣大的意思。而且人體前後的經脈,任脈從腹部內側運行,到喉嚨,上顎沿著臉部進入眼睛;衝脈從背部內側運行,從太陽穴、顴骨出來,輸於背部的「大杼」穴。分開來說,任脈在身體前面走行,會合於陽明經;衝脈在身體後面走行,是十二經脈的匯集處,所以前面稱為「廣明」,後面稱為「太衝」;合起來說,任脈和衝脈雖然名稱不同,但都源於同一個地方,通暢於身體的內外,這是腹背陰陽相離相合的意思。
)太衝之地,名曰少陰,少陰之上,名曰太陽,太陽根起於至陰,結於命門,名曰陰中之陽。(衝脈並少陰而行,故太衝之地為少陰。地者,次也。有少陰之裡,則有太陽之表,陰氣在下,陽氣在上,故少陰經起於小指之下,太陽經止於小指之側,故曰少陰之上名太陽也。太陽之脈起於目,止於足,下者為根,上者為結,故曰根於至陰,結於命門。
白話文:
太衝穴所在的位置,稱為少陰。在少陰之上,稱為太陽。太陽經的根源起始於至陰,終結於命門,也就是陰中之陽。
(衝脈和少陰經並行,因此太衝穴所在的位置為少陰。地指層次。有少陰的內部,就有太陽的外部。陰氣在下面,陽氣在上面,所以少陰經從小指下方開始,而太陽經在小指旁邊結束,因此說少陰之上就是太陽。太陽經的經絡從眼睛開始,到腳部結束,下部為根,上部為結,所以說根部在至陰,而終點在命門。)
命門者,目也。此以太陽而合於少陰,故為陰中之陽。然離則陰陽各其經,合則表裡同其氣,是為水臟陰陽之離合也。下仿此。)中身而上,名曰廣明,廣明之下,名曰太陰,太陰之前,名曰陽明,陽明根起於厲兌,名曰陰中之陽。(中身,身之中半也。中身而上,心之所居,心屬火而通神明,故亦曰廣明。
白話文:
命門穴是腎臟的別名。因為命門穴屬太陽膀胱經,而太陽膀胱經與少陰腎經相合,所以命門穴是陰中之陽。
但是,如果命門穴與腎經分離,那麼陰陽兩經就各自運行,如果合在一起,那麼內外就同氣,這就是水臟陰陽的離合。
(以下類比說明):
身體的中部,叫廣明,廣明的下面,叫太陰,太陰的前面,叫陽明。陽明經的根源在厲兌穴,屬於陰中之陽。
(身體的中部,是指身體的中間。身體的中部以上,是心臟所在的地方,心屬火而通神明,所以也叫廣明。)
心臟之下,太陰脾也,故廣明之下,名曰太陰。太陰之表,陽明胃也,故太陰之前,名曰陽明。陽明脈止於足之次趾,與太陰為表裡,故曰根起於厲兌,為陰中之陽。此土臟陰陽之離合也。)厥陰之表,名曰少陽,少陽根起於竅陰,名曰陰中之少陽。(少陽與厥陰為表裡,而少陽止於足之小趾次趾端,故厥陰之表,為陰中之少陽也。
白話文:
在心臟下方的是太陰脾臟,因此在明亮的身體部位下方,被稱為太陰。太陰脾臟的外表是陽明胃,所以太陰脾臟的前面,被稱為陽明。陽明之脈止於腳的第二根腳趾,與太陰脾臟表裡相合,所以說陽明之脈根源於厲兌穴,是陰中的陽脈。這是土臟陰陽分合的表現。
厥陰肝臟的外表,被稱為少陽,少陽之脈根源於竅陰穴,被稱為陰中的少陽。少陽與厥陰肝臟表裡相合,而少陽之脈止於腳的第四、第五根腳趾的末端,因此厥陰肝臟的外表,是陰中的少陽。
所謂少陽者,以厥陰氣盡,陰盡而陽始,故曰少陽。此木臟陰陽之離合也。)是故三陽之離合也。太陽為開,陽明為闔,少陽為樞。(此總三陽為言也。太陽為開,謂陽氣發於外,為三陽之表也。陽明為闔,謂陽氣蓄於內,為三陽之裡也。少陽為樞,謂陽氣在表裡之間,可出可入,如樞機也。
白話文:
所謂的少陽,是指厥陰之氣消耗殆盡,陰氣耗竭而陽氣開始生發,因此稱為少陽。這是木臟陰陽分離結合的表現。
因此,三陽的離合也是如此。太陽為開,陽明為合,少陽為樞。
(這是在總論三陽。太陽為開,是指陽氣發散於外,是三陽中最表面的。陽明為合,是指陽氣蓄積於內,是三陽中最裡面的。少陽為樞,是指陽氣在表裏之間,可以出入,就像樞機一樣。)
然開闔樞者,有上下中之分,亦如上文出地未出地之義,而合乎天地之氣也。)三經者,不得相失也,搏而勿浮,命曰一陽。(三經者,言陽經也。陽從陽類,不得相失也。其為脈也,雖三陽各有其體,然陽脈多浮,若純於浮,則為病矣。故但欲搏手有力,得其陽和之象,而勿至過浮,是為三陽合一之道,故命曰一陽,此三陽脈之離合也。)帝曰:願聞三陰。
白話文:
然而,開闔的樞紐(經脈)有上下中之分,這和上面所說的出地未出地的意義相符,也符合天地之氣的運行法則。
三條陽經不能相失,應保持有力而不浮,稱為「一陽」。(三條陽經,指的是手三陽經。陽經應歸屬於陽類,不能相失。雖然這三條陽經各有其特點,但陽經多浮,如果過於浮,就會生病。所以,我們只需讓脈象有力,呈現陽和之象,但不要過於浮,這就是三陽合一的方法,所以稱為「一陽」,這是三條陽經離合的規律。)
帝說:「我想知道三條陰經的情況。」
岐伯曰:外者為陽,內者為陰,然則中為陰。(外者為陽,言表也。內者為陰,言里也。然則中為陰,總言屬裡者為三陰如下文也。)其衝在下,名曰太陰,太陰根起於隱白,名曰陰中之陰。(其衝在下,名曰太陰,以太陰居衝脈之上也。上文曰廣明之下,名曰太陰,廣明以心為言,衝脈並腎為言,蓋心脾腎三臟,心在南,脾在中,腎在北也。凡此三陽三陰皆首言衝脈者,以沖為十二經脈之海,故先及之,以舉其綱領也。
白話文:
岐伯說:身體的外側屬於陽,內側屬於陰,那麼中間部位就屬於陰了。(身體外側屬陽,指表層的部位。身體內側屬陰,指裡面的部位。那麼中間部位屬陰,總的來說,屬於內部的部位都是三陰,就像下面所說的。)它的衝脈在下,被稱為太陰,太陰的根源開始於隱白穴,稱為陰中之陰。(它的衝脈在下,被稱為太陰,因為太陰位於衝脈之上。上文說廣明之下,稱為太陰,廣明指心,衝脈指腎,也就是說心、脾、腎三臟,心在南,脾在中,腎在北。凡是這三陽三陰,都首先提到衝脈,因為衝脈是十二經脈的海洋,所以先說到它,用來概括這三陽三陰。)
太陰起於足大趾,故根於隱白。以太陰而居陰分,故曰陰中之陰。此下三陰表裡離合之義,俱如前三陽經下。後准此。)太陰之後,名曰少陰,少陰根起於湧泉,名曰陰中之少陰。(脾下之後,腎之位也,故太陰之後,名曰少陰。少陰脈起小趾之下,斜趨足心,故根於湧泉穴。
白話文:
太陰經從腳的大拇指開始,因此根源於"隱白"穴。由於太陰經屬於陰經,所以稱為"陰中之陰"。此後下三陰經的表裡關係和離合關係都與前三陽經相同。(後面的知識可以按照此條例來推論。)太陰經之後,稱為少陰經,少陰經的根源於湧泉穴,稱為"陰中之少陰"。(脾經之後,是腎的部位,所以太陰經之後,稱為少陰經。少陰經的脈絡從小腳趾下方開始,斜向足心,所以根源於湧泉穴。)
腎本少陰而居陰分,故為陰中之少陰。)少陰之前,名曰厥陰,厥陰根起於大敦,陰之絕陽,名曰陰之絕陰。(腎前之上,肝之位也,故曰少陰之前,名曰厥陰。厥陰起於足大趾,故根於大敦。厥,盡也,絕,亦盡也。此陰極之經,故曰陰之絕陽,又曰陰之絕陰。)是故三陰之離合也,太陰為開,厥陰為闔,少陰為樞。
白話文:
腎臟原本屬於陰分,而且位於陰分最少的位置,因此是陰中之陰。(在腎臟前面,是肝臟所在的位置,因此稱為「少陰之前」,名為「厥陰」。厥陰的起始點位於腳的大拇指,因此根於「大敦」。「厥」的意思是盡頭,絕」也是盡頭的意思。這條經絡是陰經中的極端,因此稱為「陰之絕陽」,又稱為「陰之絕陰」。)因此,三條陰經的配合開闔,太陰負責打開,厥陰負責闔上,少陰則擔任樞紐。
(此總三陰為言,亦有內外之分也。太陰為開,居陰分之表也。厥陰為闔,居陰分之裡也。少陰為樞,居陰分之中也,開者主出,闔者主入,樞者主出入之間,亦與三陽之義同。)三經者,不得相失也,搏而勿沉,名曰一陰。(三經皆陰,陰脈皆沉,不得相失也。若過於沉,則為病矣。
白話文:
上述提到的三陰經,也可以區分為內外。太陰經為「開」,位於陰經的外側。厥陰經為「闔」,位於陰經的裡側。少陰經為「樞」,位於陰經的中央。開的意思是主導輸出,闔的意思是主導輸入,樞的意思是主導輸出輸入的轉換,這與三陽經的義理相同。
這三條經絡不能互相脫離,應該同時運作,而不能過於沉降,這種狀態稱為「一陰」。(因為這三條經絡都是陰經,陰脈本來就容易沉降,所以不能過於沉降,否則會導致疾病。)
故但宜沉搏有神,各得其陰脈中和之體,是為三陰合一之道,故名曰一陰。此三陰脈之離合也。)陰陽⿱山⿲彳黑攵⿱山⿲彳黑攵,積傳為一周,氣里形表,而為相成也。(⿱山⿲彳黑攵⿱山⿲彳黑攵一作沖沖,言陰陽之氣,運動無已也。積傳為一周,言諸經流傳相積,晝夜五十營而為一周也。
白話文:
所以只需要沉著有力、神情自若,各脈都得到陰脈中和的狀態,這就是「三陰合一」的道理,所以稱為「一陰」。這是三條陰脈離散結合的過程。
陰陽相互作用,周而復始,氣在體內運行,形於外表,相互配合。
然形以氣而成,氣以形而聚,故氣運於裡,形立於表,交相為用,此則陰陽表裡、離合相成之道也。愚按:本篇所言,惟足經陰陽,而不及手經者何也?觀上文云:天覆地載,萬物方生,未出地者,命曰陰處,名曰陰中之陰;則出地者,名曰陰中之陽。蓋言萬物之氣,皆自地而升也。
白話文:
人體的形體是由氣所形成的,氣的運轉又依賴於形體,所以氣在體內運行,形體在體外展現,它們相互作用,這就是陰陽表裡、離合相成的道理。
本人認為:這段古文所說的,只是足部的陰陽經絡,沒有提到手部經絡。觀察上下文,可以發現它說:「天空覆蓋著大地,萬物才得以生長,那些還沒有出土的,稱為陰處,又稱為陰中之陰。」那麼出土的,就稱為陰中之陽。這說明萬物的氣,都是從地中升起的。
而人之腰以上為天,腰以下為地,言足則通身上下經氣皆盡,而手在其中矣,故不必言手也。然足為陰,故於三陽也言陰中之陽,三陰也言陰中之陰。然則手經亦有離合,其在陽經,當為陽中之陽,其在陰經,當為陽中之陰,可類推矣。言足不言手義,詳疾病類三十九,所當互考。
)
白話文:
人體的腰部以上為「天」,腰部以下為「地」。腳部通達全身經氣,而手部包含在其中,所以不需要特別提到手。
但是腳部屬陰,因此在三條陽經中,討論的會是陰中的陽;在三條陰經中,討論的會是陰中的陰。同樣地,手經也有離合的情況:在陽經中,討論的應該是陽中的陽;在陰經中,討論的應該是陽中的陰。
「論足不論手」的詳細涵義,請參考「疾病類三十九」,可以互相參照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