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類經》~ 九卷 (1)

回本書目錄

九卷 (1)

1. 二十七、任沖督脈為病

(素問骨空論)

任脈者,起於中極之下,以上毛際,循腹裡,上關元,至咽喉,上頤,循面入目。(以下任沖督脈,皆奇經也。中極,任脈穴名,在曲骨上一寸。中極之下,即胞宮之所。任沖督三脈皆起於胞宮,而出於會陰之間。任由會陰而行於腹,督由會陰而行於背,沖由會陰出並少陰而散於胸中,故此自毛際行腹裡關元上至咽喉面目者,皆任脈之道也。)衝脈者,起於氣街,並少陰之經,挾齊上行,至胸中而散。

白話文:

任脈 任脈從肚臍下方的胞宮出發,沿著下腹的毛髮邊緣,向上經過關元穴,到達咽喉,上至下巴,再沿著臉部進入眼睛。(以下說明的任、沖、督脈,都屬於奇經八脈。任脈中的中極穴,位於曲骨穴上方一寸。任脈由胞宮出發,經過會陰。任脈沿著腹部的下方行走,督脈沿著背部行走,沖脈則從會陰出來,與少陰經並行,散佈在胸腔內。因此,任脈從肚臍下方的毛髮邊緣,沿著下腹部、關元穴,向上經過咽喉、下巴、臉部進入眼睛,就是任脈的路線。)

沖脈 沖脈從足少陰腎經的氣街穴出發,與少陰經並行,向上經過胸腔而散開。

(起,言外脈之所起,非發源之謂也。下仿此。氣街即氣衝,足陽明經穴,在毛際兩旁。衝脈起於氣街,並足少陰之經會於橫骨大赫等十一穴,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,此言衝脈之前行者也。然少陰之脈上股內後廉,貫脊屬腎,衝脈亦入脊內為伏沖之脈,然則衝脈之後行者,當亦並少陰無疑也。

白話文:

起點:指的是外脈的起點,不是發源的地方。以下同理。

氣街就是氣衝,屬於足陽明經的穴位,位於體毛邊緣兩側。衝脈起於氣街,與足少陰經在橫骨、大赫等 11 個穴位交會,沿著肚臍上行至胸中而散開,這是衝脈在前面行走的路線。

然而,少陰經從大腿內側後緣上行,穿過脊骨連接腎臟,衝脈也進入脊骨內成為潛行的沖脈。因此,衝脈在後面行走的路線,也應該與少陰經並行。

痿論曰:衝脈者,經脈之海也,主滲灌溪谷,與陽明合於宗筋,陰陽總宗筋之會,會於氣街,而陽明為之長,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。五音五味篇曰:衝脈任脈,皆起於胞中,上循背裡,為經絡之海。其浮而外者,循腹右上行,會於咽喉,別而絡唇口。逆順肥瘦篇曰:衝脈者,五臟六腑之海也,五臟六腑皆稟焉。

白話文:

關於痿症的討論提到,衝脈是經絡的大海,負責灌溉身體各個部位,與陽明經在宗筋上交會。陰陽兩條經絡總匯於宗筋,在「氣街」處相會,而陽明經擔任領導,都屬於帶脈,並且與督脈相絡。

《五音五味篇》說:衝脈和任脈都起源於子宮,沿著背部內側向上行,是經絡的大海。它們浮淺於體表的部分,沿著腹部右側向上行,在咽喉處交會,然後分別與嘴脣和口腔相絡。

《逆順肥瘦篇》說:衝脈是五臟六腑的大海,五臟六腑都從它那裡得到濡養。

其上者,出於頏顙,滲諸陽,灌諸精;其下者,注少陰之大絡,出於氣街,循陰股內廉,入膕中,伏行骭骨內,下至內髁之後屬而別;其下者,並於少陰之經,滲三陰;其前者,伏行出跗屬,下循跗,入大趾間,滲諸絡而溫肌肉。故別絡結則跗上不動、不動則厥,厥則寒矣。

白話文:

中醫認為人體有上、中、下三焦,各自分管著不同的部位和功能。

上焦的氣血:

從頭頂的頏顙穴發出,經過陽經,佈散到全身組織,為身體提供營養和能量。

中焦的氣血:

流入少陰經的大絡脈,從氣街穴出來,沿著大腿內側內緣,進入膝窩,貼著小腿骨內側行走,一直到內踝後方,然後分支。

下焦的氣血:

會合到少陰經,並分佈到三條陰經;前方的氣血沿著腳揹走行,分佈到腳趾間,滋養肌肉組織。

別絡的作用:

如果別絡受阻,腳背就會不能活動。如果腳背不能活動,就會造成厥症(手足冰冷)。厥症時間長了,就會導致寒症。

動輸篇曰:衝脈者,十二經之海也,與少陰之大絡起於腎下,出於氣街,並足少陰之經入足下;其別者,邪入踝,出屬跗上,入大趾之間,注諸絡以溫足脛。海論曰:衝脈者,為十二經之海,其輸上在於大杼,下出於巨虛之上下廉。按此諸篇之義,則衝脈之下行者,雖會於陽明之氣街,而實並於足少陰之經。

白話文:

《動輸篇》中提到:衝脈是十二經絡的海洋,與足少陰經的絡脈一起從腎部下方開始,經過氣街,並與足少陰經一同進入腳底;它的分支則從腳踝進入,通過跗骨上方,進入大腳趾之間,滋養著腿足上的絡脈,讓足脛溫暖。

《海論》中說:衝脈是十二經絡的海洋,它的輸註上達於大杼穴,下出於巨虛穴的上下面。

根據這些文章的記載,衝脈向下運行,雖然會合於陽明經的氣街,但實際上還是與足少陰經並行的。

且其上自頭,下自足,後自背,前自腹,內自溪谷,外自肌肉,陰陽表裡無所不涉。又按歲露篇曰:入脊內,注於伏沖之脈。百病始生篇曰:傳舍於伏沖之脈。所謂伏沖者,以其最深也。故凡十二經之氣血,此皆受之以榮養周身,所以為五臟六腑之海也。又沖為血海義,詳後三十二。

白話文:

從頭頂到腳底,從後背到腹部,從內臟到筋肉,陰陽表裡全都包含在內。又根據《歲露篇》記載:進入脊椎內,注入伏沖脈。根據《百病始生篇》記載:經氣傳輸於伏沖脈中。所謂「伏沖」,是因為它的位置最深。因此,十二經絡的氣血,都由伏沖脈接收,並將營養輸送到全身,所以伏沖脈也被稱為五臟六腑之海。另外,「沖」有「血海」的意思,詳見後文的三十二章。

)任脈為病,男子內結七疝,女子帶下瘕聚。(任脈自前陰上毛際,行腹裡,故男女之為病如此。七疝義詳疾病類七十。帶下,赤白帶下也。瘕,癥瘕也。聚,積聚也。瘕,加、駕二音。)衝脈為病,逆氣裡急。(衝脈挾臍上行至於胸中,故其氣不順則隔塞逆氣,血不和則胸腹裡急也。

白話文:

任脈出現問題,男性會出現各種疝氣,女性會出現白帶、血帶下和腫塊積聚。(任脈從陰部前方的恥骨上緣開始,向上經過腹部,所以男女患病時會出現這些症狀。疝氣的詳細解釋請參閱疾病類七十。白帶指紅色或白色的帶下液。腫塊指癥瘕。積聚指積聚在體內。)衝脈出現問題,會導致氣逆、腹中緊迫。(衝脈從肚臍兩側向上行,到達胸中,所以衝脈氣血不順暢,就會導致氣逆隔塞,血氣混亂,進而使胸腹內產生急迫感。)

)督脈為病,脊強反折。(督脈貫於脊中,故令脊強反折而屈伸不利。)督脈者,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,女子入系廷孔。(此下皆言督脈也。少腹,小腹也,胞宮之所居。骨中央,橫骨下近外之中央也。廷,正也,直也。廷孔,言正中之直孔,即溺孔也。)其孔,溺孔之端也。

白話文:

當督脈有病時,會導致脊椎強直並向後彎曲。(督脈貫穿於脊椎中,因此會導致脊椎強直反折,難以伸展和彎曲。)督脈起源於小腹以下的骨中央,對於女性來說,會進入會陰孔。(以下內容皆討論督脈。少腹指小腹,即子宮所在的位置。骨中央指橫骨下靠近外側的中央部位。廷指正中,直立。廷孔指正中直立的孔,即指尿道口。)尿道口的頂端,就是廷孔。

(此釋廷孔即溺孔之義。女人溺孔,在前陰中橫骨之下。孔之上際謂之端,乃督脈外起之所。此雖以女子為言,然男子溺孔亦在橫骨下中央,第為宗筋所函,故不見耳。溺,娘吊切。)其絡,循陰器,合篡間,繞篡後,(督脈別絡,自溺孔之端,循陰器分行向後,復合於篡間,乃又自篡間分而為二,繞行於篡之後。篡,交篡之義,謂兩便爭行之所,即前後二陰之間也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主要講述了女性與男性的生殖構造,特別是與陰道相關的部位。文中提到女性的溺孔位置在前陰中的橫骨下方,而此部分的上緣被稱為端,是督脈的外部起始點。雖然是以女性為主題,但男性的溺孔同樣位於橫骨下方中心,這是由宗筋包圍,因此不易看到。接著提到其絡線沿著陰器延伸,然後經過範圍後回到範圍內,並在範圍之間分為兩部分,繞行在範圍的後面。範圍的意思是指兩者之間交錯並共同走動的地方,即前後兩個陰部的區域。

它的別絡繞過臀部,至少陰經脈,與足太陽膀胱經的中絡相遇。它們共同與少陰經脈沿著大腿內後側向上行,貫穿脊椎後與腎相連。(足少陰腎經的經脈沿著大腿內後側向上行。足太陽膀胱經的外行支經過大腿根部,中行支夾著脊椎貫穿臀部。因此,督脈的這條別絡從篡穴後繞過臀部,到達大腿內後側的少陰經脈的分支,與足太陽膀胱經的中絡相遇,與少陰經脈並行,並貫穿脊椎與腎相連。)「臀」字讀音同「屯」。

白話文:

這條經脈的支脈繞過臀部,與足少陰腎經相接,並與足太陽膀胱經的支脈相遇。它們共同沿著大腿內後側向上行,穿過脊椎,最終與腎臟相連。

)與太陽起於目內眥,上額交巔上,入絡腦,還出別下項,循肩膊內,挾脊抵腰中,入循膂絡腎。(此亦督脈之別絡,並足太陽之經上頭下項,挾脊抵腰中,復絡於腎。若其直行者,自尻上循脊裡上頭,由鼻而至於人中也。眥音資。膊音搏。膂,呂同。)其男子循莖下至篡,與女子等。

白話文:

莖(音同「英」或「行」),指男性的生殖器。少腹(下腹部)中央直上的人體結構,貫通整個腹腔,往上貫穿心臟、進入喉嚨、到達上顎環繞嘴脣,並且向上連結兩眼下方中央。 (莖,英、行二音,陰莖也。)其少腹直上者,貫齊中央,上貫心,入喉上頤環唇,上系兩目之下中央。(按此自少腹直上者,皆任脈之道,而本節列為督脈。五音五味篇曰:任脈衝脈皆起於胞中,上循背裡為經絡之海。然則前亦督也,後亦任也。故啟玄子引古經云:任脈循背謂之督脈,自少腹直上者謂之任脈,亦謂之督脈。

(註:原文中所說的從少腹直上的人體結構,其實是任脈的走向,但此段文字卻將其歸類為督脈。五音五味篇記載:任脈和衝脈都起於胞宮,沿著背部內側向上而行,是經絡系統的海洋。所以,前者其實是督脈,後者是任脈。因此,《啟玄子》引用古經文解釋說:沿著背部行走的任脈稱為督脈,從少腹直上的人體結構稱為任脈,也可以稱作督脈。)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其實是將任脈和督脈的概念混淆了。

古代文獻中,將從少腹直上的人體結構稱為任脈,而將沿著背部內側向上而行的經脈稱為督脈。然而,根據《五音五味篇》的記載,任脈和衝脈都是從胞宮開始,沿著背部內側向上而行,是經絡系統的海洋。因此,沿著背部內側向上而行的經脈應該是任脈,而從少腹直上的人體結構則應該是督脈。

《啟玄子》引用古經文解釋說:沿著背部行走的任脈稱為督脈,從少腹直上的人體結構稱為任脈,也可以稱作督脈。這段解釋其實是將兩個不同的經脈概念混為一談,導致理解上的偏差。

為了避免混淆,現代醫學將這兩條經脈分別稱為任脈和督脈,并明确了它们的走向和功能。任脈位于身體正中線,从会阴穴开始,沿腹部的正中線向上,经过胸部,到达下颌,是人体经络系统中重要的阴经之一。督脈則位於身體後正中線,從尾閭穴開始,沿著脊柱向上,經過頭頂,到達上唇,是人体经络系统中重要的阳经之一。

因此,我們應該以現代醫學的觀點來理解經絡系統,避免因古代文獻中的錯誤記載而造成誤解。

由此言之,則是以背腹分陰陽而言任督,若三脈者,則名雖異而體則一耳,故曰任脈衝脈督脈,一源而三岐也。)此生病,從少腹上衝心而痛,不得前後,為沖疝。(此督脈自臍上貫於心,故其為病如此。名為沖疝,蓋兼衝任而為病者。)其女子,不孕癃痔遺溺嗌乾。(此在女子為不孕癃痔遺溺嗌乾等證,雖皆由此督脈所生,而實亦任沖之病。

白話文:

從這個角度來說,任督二脈是根據背腹來區分陰陽的,而三脈雖然名稱不同,但本質上是一樣的。所以說任脈、衝脈、督脈,是同一個源頭分出的三個分支。

這種疾病,是由下腹向上衝擊心臟而引起的疼痛,前後都不能轉動,叫做「沖疝」。(督脈從肚臍上貫穿到心臟,所以生病的時候會這樣。之所以叫做沖疝,是因為它同時涉及衝脈和任脈。)女性會出現不孕、癃閉痔漏、小便失禁、口乾等症狀。(這些症狀在女性身上都是由督脈引起的,但實際上也是衝脈和任脈的疾病。)

王氏曰:任脈者,女子得之以任養也。衝脈者,以其氣上衝也。督脈者,以其督領經脈之海也。且此三脈皆由陰中而上行,故其為病如此。癃,良中切。痔音雉。嗌音益。)督脈生病治督脈,治在骨上,甚者在齊下營。(骨上,謂橫骨上毛際中曲骨穴也。齊下營,謂臍下一寸陰交穴也。

白話文:

王氏說:任脈,女性之所以能夠懷孕生育,是因為有了任脈的滋養。衝脈,因為它的氣向上衝。督脈,因為它督管、統領著十二經絡之海。而且這三條脈絡都是從陰部向上運行,所以它們生病時症狀會這樣。癑,音同「良中」。痔,音同「雉」。嗌,音同「益」。督脈生病時應該治療督脈,治療的部位在骨頭上方,嚴重的在肚臍下方。

皆任脈之穴而治此督脈之病,正以本篇所發明者雖分三脈,其所言治則但云督脈而不云任沖,故所用之穴亦以任為督,可見三脈本同一體,督即任沖之綱領,任沖即督之別名耳。)

白話文:

所有屬於任脈的穴位都可以用來治療督脈的疾病。這與本文所闡述的觀點是一致的,儘管任脈、督脈和沖脈被分為三個不同的脈絡,但文章中所討論的治療方法只提到督脈,而沒有提到任脈或沖脈。因此,所使用的穴位也以任脈穴位來治療督脈疾病。由此可見,這三個脈絡本質上是同一的,督脈是任脈和沖脈的統領,而任脈和沖脈則是督脈的不同名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