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四卷 (11)
四卷 (11)
1. 二十五、精氣津液血脈脫則為病
液脫則陰虛,故耳鳴也。)血脫者,色白,夭然不澤;(血之榮在色,故血脫者色白如鹽。夭然不澤,謂枯澀無神也。)其脈空虛,此其候也。(脈貴有神,其脈空虛,即六脫之候。)黃帝曰:六氣者貴賤何如?岐伯曰:六氣者,各有部主也,其貴賤善惡,可為常主,然五穀與胃為大海也。(部主,謂各部所主也,如腎主精,肺主氣,脾主津液,肝主血,心主脈也。
貴賤善惡,以衰旺邪正言,如春夏則木火為貴,秋冬則金水為貴,而失時者為賤也;六氣之得正者為善,而太過不及者為惡也。貴賤善惡,主各有時,故皆可為常主。然六氣資於五谷,五穀運化於胃,是為水穀之海,故胃氣為臟腑之本。)
白話文:
二十五、精氣津液血脈脫則為病
體液耗損會導致陰虛,因而出現耳鳴的症狀。血液耗損的人,面色蒼白,枯槁無光澤(血液的滋養體現在面色,所以血液耗損時面色會像鹽一樣蒼白。「夭然不澤」是指面色枯澀無神)。脈象空虛,這就是其表現(脈象貴在有神,若脈象空虛,就是六種精氣耗損的徵兆)。
黃帝問:「六氣的貴賤如何區分?」岐伯回答:「六氣各有其主管的臟腑(如腎主精、肺主氣、脾主津液、肝主血、心主脈)。貴賤善惡,可以根據其盛衰與邪正來判斷。例如春夏時,木火之氣為貴;秋冬時,金水之氣為貴,而失去時令的則為賤。六氣若處於正常狀態為善,過度或不足則為惡。貴賤善惡各有其時,因此皆有其常規的主導。然而,六氣依賴於五穀的滋養,而五穀的運化又依賴於胃,所以胃是水穀之海,胃氣是臟腑的根本。」
2. 二十六、腸胃小大之數
(靈樞腸胃篇,全)
黃帝問於伯高曰:余願聞六腑傳谷者,腸胃之小大長短,受谷之多少奈何?(此以水穀之自口而入,以至廣腸所出之處,而統問其詳也。)伯高曰:請盡言之,谷所從出入淺深遠近長短之度:唇至齒長九分,口廣二寸半。(長,深也。廣,闊也。)齒以後至會厭,深三寸半,大容五合。
(會厭在咽喉之上,乃所以分水穀,司呼吸,而不容其相混者也。)舌重十兩,長七寸,廣二寸半。咽門重十兩,廣二寸半,至胃長一尺六寸。(咽門,即食喉也,其名曰咽。至胃長一尺六寸,乃並胃脘而言。)胃紆曲屈,伸之,長二尺六寸,大一尺五寸,徑五寸,大容三斗五升。
(紆曲,曲折也。大言周圍之數,徑言直過之數,余准此。平人絕谷篇曰:其中之谷常留二斗,水一斗五升而滿。紆音於。)小腸後附脊,左環回周疊積,其注於迴腸者,外附於臍上,回運環十六曲,大二寸半,徑八分分之少半,長三丈二尺。(小腸居胃之下,在臍上二寸所,後附於脊,左旋而環。
其下口注於迴腸者,外附近於臍上一寸,當水分穴處是也。八分分之少半,言八分之外,尚有如一分之少半也。余彼此。)迴腸當臍,左環回周葉積而下,回運環反十六曲,大四寸,徑一寸寸之少半,長二丈一尺。(迴腸,大腸也。葉積,如葉之積,亦疊積之義。大腸上口即小腸下口,當臍左旋,而下接廣腸也。
)廣腸傳脊以受迴腸,左環葉脊上下,闢大八寸,徑二寸寸之太半,長二尺八寸。(廣腸,大腸下節也,亦名直腸。直腸居後,繞脊而下,故曰傳脊。傳,布也。葉脊上下,言疊於脊之上下而至尾骶也。闢,闢同。以其最廣,故云闢大八寸。)腸胃初入至所出,長六丈四寸四分,回曲環反三十二曲也。
(此總結上文自口而入、自便而出之全數。三十二曲,合小腸大腸而言也。)
白話文:
二十六、腸胃大小之數
黃帝問伯高說:我想瞭解六腑傳送食物的情況,腸胃的大小、長短,以及能容納多少食物?伯高回答:請讓我詳細說明食物從入口到排出所經過的深淺、遠近、長短的尺寸:
- 嘴唇到牙齒的距離是九分,口腔寬度為二寸半。
- 牙齒後方到會厭的深度為三寸半,可容納五合的食物。
- 舌頭重十兩,長七寸,寬二寸半。
- 咽門重十兩,寬二寸半,從咽門到胃的長度為一尺六寸。
- 胃彎曲伸展後,長二尺六寸,周長一尺五寸,直徑五寸,最大容量為三斗五升。
小腸:
- 位於胃下方,附著於脊椎,向左環繞重疊。
- 下端連接迴腸,靠近臍部上方。
- 周長二寸半,直徑八分又三分之一分,長三丈二尺。
- 共十六道彎曲。
迴腸(大腸上部):
- 位於臍部,向左環繞並向下疊積。
- 周長四寸,直徑一寸又三分之一分,長二丈一尺。
- 同樣有十六道彎曲。
廣腸(直腸):
- 連接迴腸,沿脊椎向下延伸至尾骶。
- 周長八寸,直徑二寸又三分之二分,長二尺八寸。
總結:
從食物入口到排出,整個腸胃系統的總長度為六丈零四寸四分,共三十二道彎曲(小腸和大腸合計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