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四卷 (10)
四卷 (10)
1. 二十五、精氣津液血脈脫則為病
(靈樞決氣篇,全)
黃帝曰:余聞人有精氣津液血脈,余意以為一氣耳,今乃辨為六名,余不知其所以然。(六者之分,總由氣化,故曰一氣,而下文云六氣者,亦以形不同而名則異耳,故當辨之。)岐伯曰:兩神相搏,合而成形,常先身生,是謂精。(兩神,陰陽也。搏,交也。精,天一之水也。
凡陰陽合而萬形成,無不先從精始,故曰常先身生是謂精。按:本神篇曰:兩精相搏謂之神。而此曰:兩神相搏,合而成形,常先身生,是謂精。蓋彼言由精以化神,此言由神以化精,二者若乎不同,正以明陰陽之互用者,即其合一之道也。詳見本類前九。)何謂氣?岐伯曰:上焦開發,宣五穀味,熏膚充身澤毛,若霧露之溉,是謂氣。
(上焦,胸中也。開發,通達也。宣,布散也。氣者,人身之大氣,名為宗氣,亦名為真氣。邪客篇曰:宗氣積於胸中,出於喉嚨,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。刺節真邪篇曰:真氣者,所受於天,與穀氣並而充身也。營衛生會篇曰:人受氣於谷,谷入於胃,以傳於肺,五臟六腑皆以受氣。
故能熏膚充身澤毛,若霧露之溫潤,而溉養萬物者,為氣也。)何謂津?岐伯曰:腠理發泄,汗出溱溱,是謂津。(津者陽之液,汗者津之泄也。腠理者皮膚之隙。溱溱,滋澤貌。溱音臻。)何謂液?岐伯曰:谷入氣滿,淖澤注於骨,骨屬屈伸泄澤,補益腦髓,皮膚潤澤,是謂液。(淖澤,濡潤也。
液者,陰之津。谷入於胃,其氣滿而化液,故淖澤而注於骨。凡骨屬舉動屈伸,則經脈流行而泄其澤,故內而補益腦髓,外而潤澤皮膚,皆謂之液。愚按:津液本為同類,然亦有陰陽之分。蓋津者,液之清者也;液者,津之濁者也。津為汗而走腠理,故屬陽;液注骨而補腦髓,故屬陰。
觀五癃津液別篇曰:三焦出氣以溫肌肉、充皮膚為其津,其留而不行者為液。其義正與此合。詳疾病類五十八。淖音鬧。洩,泄同。)何謂血?岐伯曰:中焦受氣取汁,變化而赤,是謂血。(中焦者,並胃中,出上焦之下。凡水穀之入,必先歸胃,故中焦受谷之氣,取谷之味,輸脾達臟,由黃白而漸變為赤,以奉生身者,是謂之血。)何謂脈?岐伯曰:壅遏營氣,令無所避?是謂脈。
(壅遏者,堤防之謂,猶道路之有封疆,江河之有涯岸,俾營氣無所迴避而必行其中者,是謂之脈。然則脈者,非氣非血,而所以通乎氣血者也。)黃帝曰:六氣者,有餘不足,氣之多少,腦髓之虛實,血脈之清濁,何以知之?(前言一氣,總言之也;此言六氣,分言之也。蓋精氣津液血脈,無非氣之所化也。
)岐伯曰:精脫者,耳聾;(腎藏精,耳者腎之竅,故精脫則耳聾。)氣脫者,目不明;(五臟六腑精陽之氣,皆上注於目而為睛,故陽氣脫則目不明。)津脫者,腠理開,汗大泄;(汗,陽津也,汗大泄者津必脫,故曰亡陽。)液脫者,骨屬屈伸不利,色夭,腦髓消,脛痠,耳數鳴;(液所以注骨益腦而澤皮膚者,液脫則骨髓無以充,故屈伸不利而腦消脛痠。皮膚無以滋,故色枯而夭。
白話文:
二十五、精氣津液血脈脫則為病
黃帝問:「我聽說人體有精、氣、津、液、血、脈,我原本以為這些都是同一種『氣』,現在卻分為六種名稱,我不明白其中的道理。」
岐伯回答:
- 精:陰陽二氣相交,結合形成生命,這種先於身體形成的物質稱為「精」。(精是生命的本源,由陰陽互動而產生。)
- 氣:上焦(胸中)將五穀的精微散布全身,滋潤皮膚、充盈身體、潤澤毛髮,如同霧露灌溉萬物,這就是「氣」。(氣是維持生命活動的能量,源自飲食與呼吸。)
- 津:從皮膚腠理分泌出的汗液,稱為「津」。(津是清稀的體液,屬陽,主要通過汗液排出。)
- 液:水穀精微充盈後,濡潤骨骼、關節,使屈伸靈活,並滋養腦髓、潤澤皮膚,這就是「液」。(液較濃稠,屬陰,能深入骨髓和腦部。)
- 血:中焦(脾胃)吸收水穀精華,轉化為紅色的液體,稱為「血」。(血由食物精微變化而來,是維持生命的紅色營養物質。)
- 脈:約束營氣(血液中的營養之氣),使其循行不散亂的通道,就是「脈」。(脈非氣非血,而是氣血運行的通路。)
黃帝問:「這六種物質的過剩或不足,如氣的多少、腦髓的虛實、血脈的清濁,如何判斷?」
岐伯回答:
- 精脫:腎精虧損會導致耳聾(腎開竅於耳)。
- 氣脫:陽氣耗散會視力模糊(五臟六腑之氣皆上注於目)。
- 津脫:腠理疏鬆,大量出汗(津液流失過度,稱為「亡陽」)。
- 液脫:關節屈伸不靈、面色枯槁、腦髓不足、小腿痠軟、耳鳴頻發(液虧則骨髓與腦失養,皮膚乾枯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