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二十七卷 (14)
二十七卷 (14)
1. 二十八、六氣之復病治
火見燔焫嗌燥,身表焦熱而火在喉也。分注時止,謂大腸或泄,膀胱或癃,火居二便也。氣動於左,陽升在東也。上行於右,火必乘金也。咳而皮膚痛暴喑,肺主聲音,外合皮毛而受火之傷也。心痛鬱冒不知人,心邪自實而神明亂也。灑淅惡寒,振慄譫妄,寒已而熱,水火相爭,熱極生寒也。
渴而欲飲,亡津液也,少氣骨萎,壯火食氣,熱極傷精也。隔腸不便,熱結不通也。外為浮腫、為噦噫,熱勝則腫,火逆衝上也。赤氣後化,陽明先勝,少陰後復也,流水不冰,熱氣大行,介蟲不福,火盛制金也。痱胗瘡瘍,癰疽痤痔,火克肺金而皮毛受病也。火甚必傷肺,故咳而鼻淵所由作矣。
鼽音求。嚏音帝。焫,如瑞切,噦,於決切。痱音肺。痤,才何切。)天府絕,死不治。(天府,肺經穴也。)太陰之復,濕變乃舉,體重中滿,食飲不化,陰氣上厥,胸中不便,飲發於中,咳喘有聲,大雨時行,鱗見於陸,頭頂痛重而掉瘛尤甚,嘔而密默,唾吐清液,甚則入腎,竅瀉無度,(太陰濕土之復,體重中滿,飲食不化,自傷同氣也。陰氣上厥,胸中不便,濕從寒化也。
飲發於中,喘咳有聲,濕侵脾肺也,大雨時行,鱗見於陸,濕令行也,頭頂痛重而掉瘛尤甚,濕在三陽,筋脈濡軟也。嘔而密默,唾吐清液,寒濕內動也。甚則土邪傳腎,竅瀉無度,以腎開竅於二便,而門戶不要也。)太谿絕,死不治。(太谿,腎經穴也。
)少陽之復,大熱將至,枯燥燔爇,介蟲乃耗,驚瘛咳衄,心熱煩躁,便數憎風,厥氣上行,面如浮埃,目乃瞤瘛,火氣內發,上為口糜嘔逆,血溢血泄,發而為瘧,惡寒鼓慄,寒極反熱,嗌絡焦槁,渴引水漿,色變黃赤,少氣脈萎,化而為水,傳為胕腫,甚則入肺,咳而血泄,(少陽相火之復,故大熱至而枯燥燔爇。介蟲屬金,所以耗也。
其病則驚瘛咳衄,心熱煩躁,火乘心肺也,便數憎風,表裡皆熱也。厥氣上行,面如浮埃,目乃瞤瘛,火氣內發,上為口糜嘔逆,血溢血泄,皆火炎於上,故形色變而逼血妄行也。發而為瘧,惡寒鼓慄,寒極反熱,以風火相薄而陰陽相併也。嗌絡焦槁,,渴引水漿,津液涸也,色變黃赤,熱在脾則黃,在心則赤也,少氣脈萎,氣血傷也。化而為水,傳為胕腫,以氣蒸熱化,水道不通,而浮腫如泥也。
火盛必傷金故甚則入肺,咳而血泄。爇,儒決切。瘛音翅。)尺澤絕,死不治。(尺澤,肺經穴也,按:前章少陰司天熱淫所勝言尺澤,少陽司天火淫所勝言天府,此章所言與前章相反,然皆系肺經之穴,以火剋金,故能互見其害。
)陽明之復,清氣大舉,森木蒼干,毛蟲乃厲,病生胠脅,氣歸於左,善太息,甚則心痛痞滿,腹脹而泄,嘔吐咳噦煩心,病在膈中,頭痛,甚則入肝,驚駭筋攣,(陽明燥金之復,故清氣大舉,森木蒼干,毛蟲乃厲,金剋木也。病生胠脅,氣歸於左,肝木傷也。金氣盛則木鬱火衰而陽氣不達,故善太息。
白話文:
六氣之復病治
火氣復發時,會出現身體灼熱、咽喉乾燥,這是因為火熱之氣集中在喉部。大小便時而排泄、時而停止,表示大腸可能腹瀉,膀胱可能排尿困難,這是火熱影響二便所致。陽氣從左側升起,火氣往上侵犯右側,必定會侵犯肺金。咳嗽伴隨皮膚疼痛、突然失聲,是因肺主聲音、外合皮毛,而受火熱損傷。心痛、神志昏沈、不省人事,是因心火過盛擾亂心神。惡寒顫抖、胡言亂語,隨後又轉為發熱,這是水火相爭、熱極生寒的表現。
口渴想喝水,是因津液耗損;氣短骨軟,則是火盛耗氣、極熱傷精所致。腸胃阻塞不通,是熱邪凝結的結果。外部可見浮腫、噯氣嘔逆,是因熱盛則腫、火氣上衝。赤氣後發,陽明先盛而少陰後復,流水不結冰,熱氣盛行,介蟲(甲殼類生物)受損,因火克金。皮膚生疹瘡、癰疽痤痔,是火邪克金、皮毛受病。火盛必傷肺,因此咳嗽、鼻淵隨之而生。
若「天府穴」氣血斷絕,則不治而死(天府為肺經穴位)。
太陰濕土之氣復發時,濕氣變化隨之出現,身體沈重、腹部脹滿,飲食不化。陰氣上逆,胸中不適,痰飲內生,咳嗽喘息有聲。大雨時降,魚鱗現於陸地(濕盛之象)。頭頂沈重疼痛、抽搐加劇,嘔吐頻繁而沈默、吐出清水,嚴重時濕邪入腎,導致二便失禁(腎主二竅,門戶不固)。
若「太谿穴」氣血斷絕,則不治而死(太谿為腎經穴位)。
少陽相火之氣復發時,大熱來襲,乾燥灼燒,介蟲受損。症狀包括驚風抽搐、咳嗽鼻血、心煩發熱,小便頻數卻怕風。火氣上行,面色如蒙塵土,眼睛抽動。火熱內發,導致口舌糜爛、嘔吐,出血或便血。發作如瘧疾,先惡寒顫抖,後轉高熱,咽喉乾枯,口渴引飲,面色變黃或赤,氣短脈弱。進一步可能化為水濕,形成浮腫,甚至傷肺而咳血。
若「尺澤穴」氣血斷絕,則不治而死(尺澤為肺經穴位)。
陽明燥金之氣復發時,清冷之氣盛行,樹木枯乾,毛蟲受害。病發於脅肋,氣滯左側,常嘆息,嚴重時心痛脹悶、腹脹腹瀉,嘔吐咳嗽、煩躁不安,病位在膈中,頭痛劇烈。若深入肝臟,則會驚恐、筋脈攣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