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二十七卷 (8)

回本書目錄

二十七卷 (8)

1. 二十五、天地淫勝病治

大涼革候以下四句,舊在下文感而瘧之後,今改移於此。)民病左胠脅痛,寒清於中,感而瘧,咳,腹中鳴,注泄鶩溏,心脅暴痛,不可反側,嗌乾面塵腰痛,丈夫㿗疝,婦人少腹痛,目眛眥瘍,瘡痤癰,病本於肝,(左胠脅痛等證,皆肝經病,肝木主左也。按《經脈篇》以心脅痛不能轉側、面微有塵,為足少陽膽病;腰痛不可俯仰、丈夫㿉疝、婦人少腹痛、嗌乾面塵飧泄,為足厥陰肝病。此以肝與膽為表裡,木被金傷,故諸病皆本於肝也。

鶩,木、務二音。㿗音頹。痤,才何切。)太衝絕,死不治。(太衝,足厥陰肝脈也,在足大趾本節後二寸,動脈應手。木不勝金,則肝氣竭而太衝絕,故死不治。)

太陽司天,寒淫所勝,則寒氣反至,水且冰,運火炎烈,雨暴乃雹;(辰戌歲也,寒淫於上,故寒反至,水且冰。若乘火運而火氣炎烈,則水火相激,故雨暴乃雹。此下二節,舊文似有顛倒。今稍為移正之。)民病血變於中,發為癰瘍,厥心痛,嘔血血泄鼽衄,善悲時眩僕,胸腹滿,手熱肘攣掖腫,心澹澹大動,胸脅胃脘不安,面赤目黃,善噫嗌乾,甚則色炲,渴而欲飲,病本於心。(寒水勝則邪乘心,故為血變於中、發為癰瘍等證。

按《經脈篇》以手心熱、臂肘攣急、腋腫、胸脅支滿、心中澹澹大動、面赤目黃,為手厥陰心包絡病。蓋火受寒傷,故諸病皆本於心也,澹,淡同。炲音臺,焦黑色也。)神門絕,死不治。(神門,手少陰心脈也,在手掌後銳骨之端,動脈應手。火不勝水,則心氣竭而神門絕,故死不治。

)所謂動氣,知其藏也。(動氣者,氣至脈動也。察動脈之有無,則臟氣之存亡可知矣。此總結六氣之變病也。)

帝曰:善。治之奈何?(此下言司天淫勝之治。)岐伯曰:司天之氣:風淫所勝,平以辛涼,佐以甘苦,以甘緩之,以酸瀉之;(風淫於上,平以辛涼,佐以苦甘,以甘緩之,俱與上文在泉治同。以酸瀉之者,木之正味,其瀉以酸也。義見後。)熱淫所勝,平以鹹寒,佐以苦甘,以酸收之;(此與上文在泉治同,但缺以苦發之一句,而下文火淫所勝復言之,則義與此節同也。

)濕淫所勝,平以苦熱,佐以酸辛,以苦燥之,以淡泄之;(諸與上文在泉治同,惟佐以酸辛,與彼酸淡少異,蓋辛勝酸,所以防酸之過也,故當用以為佐。)濕上甚而熱,治以苦溫,佐以甘辛,以汗為故而止;(濕上甚而熱者,濕鬱於上而成熱也,治以苦溫,欲其燥也。佐以甘辛,欲其散也。

以燥以散,則濕熱之在上者,以汗之故而止矣。)火淫所勝,平以鹹冷,佐以甘苦,以酸收之,以苦發之,以酸復之,熱淫同;(此與在泉熱淫治同。蓋水能勝火,故平以鹹冷。苦能瀉火之實,甘能緩火之急,故佐以苦甘,火盛而散越者,以酸收之。火鬱而伏留者,以苦發之。

白話文:

二十五、天地淫勝病治

大涼天氣改變氣候(以下四句原本在「感而瘧」之後,現調整到這裡),百姓容易出現左側脅部疼痛、體內寒冷、感染而發瘧疾、咳嗽、腹中腸鳴、腹瀉如鴨溏便(稀水狀)、心脅部突發劇痛無法翻身、咽喉乾燥、面色晦暗、腰痛,男性可能出現疝氣,女性則易少腹痛,眼睛昏花、眼角生瘡,以及皮膚瘡瘍、癰腫等問題。這些症狀的根本在於肝臟(左脅痛等證候均屬肝經疾病,因肝木主左側)。據《經脈篇》記載,心脅痛無法轉身、面色微塵屬足少陽膽病;腰痛不能彎曲伸展、男性疝氣、婦女少腹痛、咽喉乾燥、面色晦暗兼腹瀉,則屬足厥陰肝病。因肝膽互為表裡,木氣被金氣所傷,故病症皆源自肝臟。

若太衝脈斷絕,則無法治療(太衝脈屬足厥陰肝經,位於足大趾本節後二寸動脈處。肝木無法克制肺金,肝氣衰竭而太衝脈斷,故不治)。

太陽司天(寒氣過盛):寒氣反常來襲,水結成冰,若遇火運炎熱,則暴雨夾冰雹(辰戌年寒氣盛於上,水火相衝所致)。此時百姓易患血分病變、生瘡瘍、厥心痛、嘔血便血、鼻出血、易悲傷暈厥、胸腹脹滿、手熱肘部拘攣腋腫、心跳劇烈不穩、胸脅胃脘不適、面紅眼黃、常打嗝咽乾,嚴重者面色焦黑、口渴欲飲。病根在心(寒水過盛侵犯心火)。

若神門脈斷絕,則不治(神門屬手少陰心經,位於手掌後銳骨端動脈處。心火不敵寒水,心氣竭而神門絕)。所謂「動氣」,指脈搏跳動,察其有無可知臟氣存亡。

治療原則

  1. 風氣過盛:用辛涼藥平抑,佐以甘苦,以甘緩解,以酸瀉肝。
  2. 熱氣過盛:用鹹寒藥平抑,佐以苦甘,以酸收斂(與前文「在泉」治法相同)。
  3. 濕氣過盛:用苦熱藥平抑,佐以酸辛,以苦燥濕,以淡滲洩(與「在泉」治略同,佐藥改辛防酸過量)。若濕熱鬱積於上,則用苦溫藥,佐以甘辛,發汗除濕。
  4. 火氣過盛:用鹹冷藥平抑,佐以甘苦,以酸收斂、苦發散、酸復元(與「熱淫」治法一致,因水能克火,苦瀉火實,甘緩火急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