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二十七卷 (3)

回本書目錄

二十七卷 (3)

1. 二十四、六氣之化分司天地主歲紀歲間氣紀步少陰不司氣化

)司氣為玄化,(水運司氣則色化玄黑,丙辛年是也。)間氣為臟化。(太陽所臨之位,寒化行則萬物閉藏也。如子午歲則為地之左間,主初之氣;巳亥歲則為天之右間,主二之氣;卯酉歲則為天之左間,主四之氣;寅申歲則為地之右間,主五之氣也。)故治病者,必明六化分治,五味五色所生,五臟所宜,乃可以言盈虛病生之緒也。

(凡治病者必求其本,六化是也;必察其形,五色是也;必分其主治,五味是也;必辨其宜否,五臟是也。明此數者,而後知孰為氣之盛,孰為氣之衰,乃可以言盈虛病生之端緒,而治之無失矣。)

帝曰:厥陰在泉而酸化先,余知之矣;風化之行也何如?(此問厥陰在泉既為酸化,而上文之言地化者,曰司天同候,則厥陰在泉亦曰風化,然則酸之與風,其辨為何如也,)岐伯曰:風行於地,所謂本也,餘氣同法。(有風化而後有酸化,是風為酸化之本。其他餘氣皆同此義,故有熱化火化而後有苦,有濕化而後有甘,有燥化而後有辛,有寒化而後有咸。凡六氣之行乎地者,即化生五味之本也。

《天元紀大論》曰:所謂本也,是謂六元。與此本字義同。)本乎天者,天之氣也,本乎地者,地之氣也,(六氣之在天,即為天之氣,六氣之在地,即為地之氣,上下之位不同,而氣化之本則一。)天地合氣,六節分而萬物化生矣。(天氣下降,地氣上升,會於氣交,是謂合氣,由是六節氣分,而萬物化生無窮矣。

)故曰謹候氣宜,無失病機,此之謂也。(本於天地者,是為氣宜。應於人身者,是為病機。)

帝曰:其主病何如?(此言藥物之主病者。)岐伯曰:司歲備物,則無遺主矣。(天地之氣,每歲各有所司,因司氣以備藥物,則主病者無遺矣。如厥陰司歲則備酸物,少陰少陽司歲則備苦物,太陰司歲則備甘物,陽明司歲則備辛物,太陽司歲則備咸物,所謂歲物也,歲物備則五味之用全矣。)帝曰:先歲物何也?岐伯曰:天地之專精也。

(歲物者,得天地精專之化,氣全力厚,故備所當先也。此與《六元正紀大論》食歲谷以全其真者同義。)帝曰:司氣者何如?岐伯曰:司氣者主歲同,然有餘不足也。(司氣,即上文五運之司氣也。主歲即上文司天在泉之主歲也。運之與氣,所主皆同;但五太之運為有餘,五少之運為不及,而物性之稟有厚薄矣。

)帝曰:非司歲物何謂也?岐伯曰:散也,(非司歲物,謂非主歲之物也。散者,謂六氣之序,不司天地則司四間,故物生之應,亦當隨氣散見於四方,而各有所稟也。)故質同而異等也。(惟天地之氣變不常,故物生之體質雖同,而性用之厚薄則異。)氣味有薄厚,性用有躁靜,治保有多少,力化有淺深,此之謂也。

白話文:

二十四、六氣運化分管天地主歲與間氣對應時段 少陰不主導氣化

(水運主司時為黑色運化,如丙辛年所對應。)間氣則為潛藏運化。(太陽之氣臨位時,寒化運行使萬物封藏。例如子午年為地之左間,主初之氣;巳亥年為天之右間,主二之氣;卯酉年為天之左間,主四之氣;寅申年為地之右間,主五之氣。)因此醫者須通曉六氣分化規律,掌握五味五色生成原理與五臟適應特性,方能辨識疾病虛實成因。

(診治需追溯根源於六氣運化,觀察形色表現,區分五味主治,判斷五臟適宜與否。明瞭這些關鍵後,才能分辨氣盛氣衰,掌握疾病生成脈絡,治療方能精準。)

黃帝問:厥陰在泉時酸化為先,我已明白;但風化運行機制為何?(此問在泉酸化與前文「地化隨司天」之說看似矛盾,何以同時存在風化與酸化?)岐伯答:風行於地是根本,其餘氣化同理。(風化為酸化基礎,其他氣化亦如此:熱化火化生苦味,濕化生甘味,燥化生辛味,寒化生鹹味。六氣行於地,即五味化生本源。)

「本源於天為天氣,本源於地為地氣。」(六氣在天屬天氣,在地屬地氣,上下地位雖異,氣化根本相同。)天地之氣交融,六氣時段劃分而萬物化生。(天氣下降、地氣上升交會,六氣分段使萬物無窮演化。)故說:「嚴守氣候特性,勿失病機關鍵」,即指此理。(天地氣化為外在規律,人體感應為內在病機。)

黃帝問:藥物如何對應主治?岐伯答:依歲氣儲備藥材,則主治無遺漏。(各年天地之氣各有所司,據此備藥可周全。如厥陰主歲備酸味,少陰少陽主歲備苦味,太陰主歲備甘味,陽明治備辛味,太陽主歲備鹹味。此為「歲物」,備齊則五味效用完整。)

黃帝問:為何優先取用歲物?岐伯答:因其凝聚天地精華。(歲物得氣化專精,效力渾厚。)黃帝問:五運司氣影響為何?岐伯答:與歲氣作用雷同,但存在盛衰差異。(五運司氣與司天在泉皆主歲,然「五太」運為過盛,「五少」運為不足,影響藥性強弱。)

黃帝問:非該歲主司的物產如何?岐伯答:其氣分散。(非主歲之物隨間氣分布四方,性質各異。)故本質相同卻分等級。(因天地氣變無常,同類物產性效厚薄有別。)氣味濃淡、藥性動靜、療效強弱、作用深淺,皆由此而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