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二十六卷 (35)

回本書目錄

二十六卷 (35)

1. 二十三、五郁之發之治

其臟應脾胃,其主在肌肉四肢,其傷在胸腹。土畏壅滯,凡滯在上者奪其上,吐之可也;滯在中者奪其中,伐之可也;滯在下者奪其下,瀉之可也。凡此皆謂之奪,非獨止於下也。)金鬱泄之,(泄,疏利也。凡金鬱之病,為斂為閉、為燥為塞之屬也。其臟應肺與大腸,其主在皮毛聲息,其傷在氣分。

故或解其表,或破其氣,或通其便,凡在表在裡、在上在下皆可謂之泄也。)水鬱折之,(折,調製也。凡水鬱之病,為寒為水之屬也。水之本在腎,水之標在肺,其傷在陽分,其反克在脾胃。水性善流,宜防泛溢。凡折之之法,如養氣可以化水,治在肺也;實土可以制水,治在脾也;壯火可以勝水,治在命門也;自強可以帥水,治在腎也;分利可以泄水,治在膀胱也。凡此皆謂之折,豈獨抑之而已哉?)然調其氣,(然,如是也。

用是五法以去其鬱,郁去則氣自調矣。)過者折之,以其畏也,所謂瀉之。(此承上文而言郁之甚者,其邪聚氣實則為太過之病,過者畏瀉,故以瀉為畏。如《至真要大論》曰木位之主、其瀉以酸、火位之主、其瀉以甘、土位之主、其瀉以苦、金位之主、其瀉以辛、水位之主、其瀉以咸之類,是即治以所畏也。)帝曰:假者何如?岐伯曰:有假其氣,則無禁也。

所謂主氣不足、客氣勝也。(假,假借也。氣有假借者,應熱反寒,應寒反熱也,則亦當假以治之,故可以熱犯熱、以寒犯寒而無禁也。溫涼亦然。如《五常政大論》曰假者反之,《至真要大論》曰反者反治,即無禁之義。然氣之有假者,乃主不足而客勝之。蓋主氣之寒熱有常,而客氣之陰陽多變,故有非時之相加,則亦當有變常之施治也。

假者反治諸義,當考論治會通。)帝曰:至哉聖人之道!天地大化運行之節,臨御之紀,陰陽之政,寒暑之令,非夫子孰能通之?!請藏之靈蘭之室,署曰六元正紀,非齋戒不敢示,慎傳也。(此總結六元正紀,以示珍重也。

白話文:

二十三、五郁之發之治

土鬱奪之
土氣鬱結對應脾胃,主要影響肌肉和四肢,損傷部位在胸腹。土畏壅塞滯留,凡是滯留在上焦的,可通過催吐法去除;滯留中焦的,可用攻伐法調理;滯留下焦的,則用瀉下法疏通。這些方法都稱為「奪」,不僅限於下焦。

金鬱洩之
「洩」指疏通利導。金氣鬱結的病症表現為收斂、閉塞、乾燥等,對應肺與大腸,主要影響皮毛和呼吸,損傷在氣分。治療可解表散邪、破氣通滯或通便利腸,無論病在表裡、上下,皆可稱為「洩」。

水鬱折之
「折」即調節制約。水氣鬱結的病症多屬寒水類,根源在腎,表現在肺,損傷陽分,反克脾胃。水性流動易泛濫,防治之法包括:養肺氣以化水、健脾土以制水、溫命門之火以勝水、補腎氣以統水、通利膀胱以洩水。這些方法都稱為「折」,不僅是單純抑制。

調氣之法
運用上述五法祛除鬱結,鬱解則氣機自然調和。若鬱結過盛形成邪實,則需「瀉其所畏」,如《至真要大論》所言:木氣盛瀉以酸,火氣盛瀉以甘,土氣盛瀉以苦,金氣盛瀉以辛,水氣盛瀉以咸。

假借之治
黃帝問:「假借之氣如何處理?」岐伯答:「若氣候反常(如應熱反寒、應寒反熱),則可打破常規治療,用熱藥治假熱,寒藥治假寒,不受禁忌限制。此因主氣不足,客氣偏勝所致,需靈活應變,如《五常政大論》所言『假者反之』,即『反治』之法。」

結語
黃帝讚歎聖人醫道精深,通曉天地運轉、陰陽變化與寒暑規律,命將此文珍藏於靈蘭之室,命名為《六元正紀》,鄭重保存,謹慎傳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