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二十六卷 (34)
二十六卷 (34)
1. 二十三、五郁之發之治
陽包陰則離為霰,陽和陰則為雪,離交坎也;陰包陽則坎為雷,陰入陽則為霜,坎交離也。陰陽之精,互藏其宅,則離為日,坎為月。陰陽相戛則為電,陰陽失位則為霓。此固諸賢之說也。若以愚見觀之,風者陽中之清氣也,氣之微者和,氣之甚者烈,無陽不為風也。云者陽中之濁氣也,濁之清者輕,濁之濁者重,無陰不成云也。
陰之清者,從陽凝聚則為露;陰之濁者,從陽升降則為雨。陽為陰鬱,激而成雷,雷即電之聲,電即雷之形,故雷之將發,電必先之。其所以有先後者,形顯見之速,聲遠聞之遲也。有有雷而無電者,或以陽氣未盛,聲已達而形未露也;或以陰氣太重,而蔽火之光也。有有電而無雷者,或以光遠可見,而聲遠不可聞也;或以孤陽見形,陰氣未及,而無水之激也。凡欲得雷之情者,當驗以水之沃火也。
霧乃陰氣,由陽逼而升。霧多見於早者,以夜則日居地下,旦則水氣上達,故日將中則霧必收,又為陽逼而降。凡欲得霧之情者,當驗以釜中之氣也。虹為日影穿雨而成,故虹必見於雨將霽,日東則虹西,日西則虹東,而中必有殘雨以間之,其形乃見。無雨則無虹,無日亦無虹,秋冬日行南陸,黃道既遠,故虹藏不見矣。
凡欲得虹霓之情者,當驗水盆映日之影也。雹是重陰凝寒所成。如岐伯曰:至高之地,冬氣常在。所以高山之巔,夏無暑熱,而碧空之寒,凝結有之。然地穴可以藏冰,則深山窮谷,寧無蓄此,雲龍所帶,於義亦通。是以漢文時雹如桃李,漢武時雹似馬頭,隨結隨下者,有如是其巨哉?然則結者帶者,皆理之所有也。至若雨凝為雪,露結為霜,是又無待於辨者。
天道茫茫,誠非易測,姑紀管窺,以資博雅之擇云。)
帝曰:善。郁之甚者,治之奈何?(此以下詳明五郁之治也。天地有五運之郁,人身有五臟之應,鬱則結聚不行,乃致當升不升,當降不降,當化不化,而鬱病作矣。故或鬱於氣,或鬱於血,或鬱於表,或鬱於里,或因鬱而生病,或因病而生郁。鬱而太過者,宜裁之抑之;鬱而不及者,宜培之助之。
大抵諸病多有兼郁,此所以治有不同也。)岐伯曰:木鬱達之,(達,暢達也。凡木鬱之病,風之屬也。其臟應肝膽,其經在脅肋,其主在筋爪,其傷在脾胃、在血分。然土喜調暢,故在表者當疏其經,在裡者當疏其臟,但使氣得通行皆謂之達。諸家以吐為達者,又安足以盡之?)火鬱發之,(發,發越也。
凡火鬱之病,為陽為熱之屬也。其臟應心主、小腸、三焦,其主在脈絡,其傷在陰分。凡火所居,其有結聚斂伏者,不宜蔽遏,故當因其勢而解之、散之、升之、揚之,如開其窗,如揭其被,皆謂之發,非獨止於汗也。)土鬱奪之,(奪,直取之也。凡土鬱之病,濕滯之屬也。
白話文:
二十三、五郁之發之治
陰陽交互作用,若陽包覆陰則形成霰,陽調和陰則為雪,這是離卦(火)與坎卦(水)相交的現象;若陰包覆陽則產生雷,陰進入陽則化為霜,這是坎卦與離卦相交的結果。陰陽的精氣相互蘊藏於彼此的本體,則離卦象徵太陽,坎卦象徵月亮。陰陽相互碰撞則生閃電,陰陽失位則現虹霓。這是前人普遍認同的觀點。
以我的見解而言:風是陽中的清氣,氣若微弱則和緩,氣若強盛則猛烈,無陽則無風。雲是陽中的濁氣,濁氣較清者輕浮,濁氣較重者沈厚,無陰則無雲。
陰之清氣隨陽氣凝聚則為露;陰之濁氣隨陽氣升降則為雨。陽被陰鬱遏,激蕩而生雷,雷是電的聲音,電是雷的形態,因此雷將發作時,必先有閃電。之所以有先後之分,是因形象顯現迅速,而聲音傳遞較慢。有時有雷聲而無閃電,可能是陽氣尚未旺盛,聲音已傳達但形貌未顯露;也可能是陰氣過重,掩蓋了火光。有時有閃電而無雷聲,可能是光芒可見而聲音因距離遙遠無法聽見;亦或是孤陽顯形,陰氣未及配合,缺乏水的激盪。若要理解雷的特性,可觀察水澆淋火的反應。
霧是陰氣被陽氣逼迫而上升的現象。霧多見於清晨,因夜間太陽位於地下,黎明時水氣上升,待日頭升高後霧氣必收散,此為陽氣逼迫陰氣沈降。若要理解霧的特性,可觀察鍋中蒸騰的熱氣。虹是日光穿過雨滴而形成,故虹必在雨將停、日出現時顯現,太陽在東則虹在西,太陽在西則虹在東,中間必夾雜殘餘雨滴,虹形才得顯現。無雨則無虹,無日光亦無虹,秋冬時太陽行至南方黃道遠端,虹便隱藏不見。
若要理解虹霓的特性,可觀察水盆映照日光的倒影。雹是極重陰寒之氣凝結而成。如岐伯所言:「極高之地,冬季寒氣長存。」因此高山之巔,夏季亦無暑熱,而寒氣凝結可能成雹。地穴能藏冰,深山幽谷自然也可能蓄積冰雹,雲龍攜帶雹塊的說法亦合情理。如漢文帝時雹大如桃李,漢武帝時雹狀似馬頭,若隨凝隨落,如何能如此巨大?可見冰雹或凝結或由外帶入,皆有可能。至於雨凝為雪,露結為霜,更無需多辯。
天道浩瀚,確實難以測度,僅以管見略述,供博學之士參考。
黃帝問:「若鬱結過重,該如何治療?」(以下詳述五鬱的治療。天地有五運之鬱,人身對應五臟,鬱則氣血結滯不暢,當升不升、當降不降、當化不化,鬱病由此而生。故或鬱於氣、鬱於血、鬱於表、鬱於里,或因鬱致病,因病致鬱。鬱而過盛者,應克制壓抑;鬱而不足者,應培補輔助。)
岐伯答:「木鬱需疏達(達,即暢通。凡木鬱之病,屬風。對應肝膽,經絡在脅肋,主筋爪,傷脾胃及血分。然土性喜調暢,故在表者宜疏通經絡,在裡者宜疏利臟腑,只要氣得暢行即為『達』。若僅以吐法為疏達,豈能涵蓋全部?)
火鬱需發散(發,即宣發。凡火鬱之病,屬陽熱。對應心、小腸、三焦,主脈絡,傷陰分。凡火氣鬱結斂伏者,不宜遏抑,應順勢解之、散之、升之、揚之,如開窗揭被,皆屬『發』,不獨限於發汗。)
土鬱需攻奪(奪,即直接祛除。凡土鬱之病,屬濕滯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