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八卷 (4)
八卷 (4)
1. 十九、骨空
(素問骨空論)
輔骨上橫骨下為楗,(輔骨,膝輔骨。橫骨,前陰橫骨。是楗為股骨也。楗音健,剛木。)挾髖為機,(髖,尻也,即脽臀也,一曰兩股間也。機,樞機也。挾臀之外,即楗骨上運動之機,故曰挾髖為機,當環跳穴處是也。髖音寬。脽音誰。)膝解為骸關,(骸,說文云:脛骨也。
白話文:
膝蓋骨上方的骨頭,膝蓋骨下方的骨頭稱為「楗骨」(膝蓋骨為膝輔骨,下方的橫骨為前陰橫骨,兩者合稱為楗骨,音同「健」,是一種堅硬的木頭)。
臀部兩側的骨頭形成「髖關節」,如同門軸(樞機)一般。臀部外側,楗骨上方的運動部位,也就是「環跳穴」所在之處,被稱為「挾髖為機」。
脛骨之上,膝之節解也,是為骸關。骸音鞋。)挾膝之骨為連骸,(膝上兩側,皆有挾膝高骨,與骸骨相為接連,故曰連骸。)骸下為輔,(連骸下高骨,是為內外輔骨。)輔上為膕,(輔骨上向膝後曲處為膕,即委中穴也。膕音國。)膕上為關,(膕上骨節動處,即所謂骸關也。
白話文:
在大腿小腿骨上端,膝關節的位置上,就是骸關。(骸讀音同「鞋」。)夾住膝蓋的骨頭叫做連骸。(膝蓋兩側都有夾住膝蓋的突起骨頭,與骸骨相連,所以叫做連骸。)連骸下面是輔骨。(連骸下面的突起骨頭,叫做內外輔骨。)輔骨上面是膕。(輔骨上面朝著膝蓋後側彎曲的位置叫做膕,也就是委中穴。膕讀音同「國」)膕上面是關節。(膕上面的骨節活動處,就是所謂的骸關。)
)頭橫骨為枕。(腦後橫骨為枕骨。)水俞五十七穴者,尻上五行行五,伏菟上兩行行五,左右各一行行五,踝上各一行行六穴。(此與水熱穴論同,亦骨空也,故並及之,詳針刺類三十八。菟,兔、徒二音。)髓空在腦後五分,在顱際銳骨之下,(髓,腦髓也。髓空,即風府也,在腦後入髮際一寸,督脈穴。
白話文:
- 頭橫骨為枕:後腦勺橫向的骨頭稱為枕骨。
- 水俞五十七穴:
- 臀部上方五行各5穴,共25穴
- 伏菟穴上方兩行各5穴,共10穴
- 左右兩側各一行,每行5穴,共20穴
- 腳踝上方各一行,每行6穴,共12穴
- 髓空位於腦後五分處,在顱骨尖銳部分的下方:
- 髓:腦髓
- 髓空:指風府穴,位於腦後,進入髮際一寸處,屬於督脈的穴位。
)一在齦基下,(唇內上齒縫中曰齗交,則下齒縫中當為齗基,今曰齗基下者,乃頤下正中骨罅也。王氏曰:當頤下骨陷中有穴容豆,中誥圖經名下頤。齗音銀。)一在項後中、復骨下,(即大椎上骨節空也。復當作伏,蓋項骨三節不甚顯,故云伏骨下也。)一在脊骨上空、在風府上。
白話文:
- 一個穴位位於牙齦下方(脣內上牙縫中,稱為「齗交」,相對應的下牙縫中應為「齗基」,但這裡說的「齗基下」是指下巴正中間骨頭的縫隙。王氏說:下巴下方的骨頭凹陷中有一個容納豆子的穴位,在「中誥圖經」中稱為「下頤」。「齗」讀音同「銀」。
- 一個穴位位於頸後正中線,伏骨下方(即大椎穴上方骨節的空隙處。「復」應寫作「伏」,因為頸椎有三個骨節並不十分明顯,故而說「伏骨下」。
- 一個穴位位於脊椎骨上方的空隙中,位於風府穴上方。
(風府上,腦戶也,督脈穴。)脊骨下空,在尻骨下空。(脊骨之末為尻骨。尻骨下空,長強也,督脈穴。)數髓空,在面挾鼻,(數,數處也。在面者,如足陽明之承泣、巨髎,手太陽之顴髎,足太陽之睛明,手少陽之絲竹空,足少陽之瞳子髎、聽會。挾鼻者,如手陽明之迎香等處。
白話文:
風府:位於頭部後方,督脈的穴位,又稱腦戶。
長強 :位於脊柱的末端,即尾骨下方,督脈的穴位,脊骨下方的空洞處。
數髓空 :位於面部,鼻子的兩側。
-
面部數髓空:
-
足陽明經:承泣、巨髎
-
手太陽經:顴髎
-
足太陽經:睛明
-
手少陽經:絲竹空
-
足少陽經:瞳子髎、聽會
-
鼻側數髓空:
-
手陽明經:迎香等穴位
皆在面之骨空也。)或骨空在口下,當兩肩。(足陽明大迎分也,亦名髓孔。)兩膊骨空,在膊中之陽。(膊,肩膊也。中之陽,肩中之上髃也,即手陽明肩髃之次。)臂骨空,在臂陽,去踝四寸,兩骨空之間。(臂陽,臂外也。去踝四寸兩骨之間,手少陽通間之次也,亦名三陽絡。
白話文:
這些骨間空隙間都位於臉部。或者骨間空隙位於嘴巴下方,位於兩肩。底下即是胃經的大迎穴,也稱為髓孔。兩肩胛骨的骨間空隙,位於肩部外側。(肩胛骨也稱為肩膀,外側的上方凹陷處,即手陽明經的肩髃穴。)上臂骨的骨間空隙,位於上臂外側,距離肘關節四寸,在兩塊骨頭之間。(上臂外側也稱上臂陽面,距離肘關節四寸的兩塊骨頭之間,即是手少陽經的通間穴,也稱為三陽絡。)
)股骨上空在股陽,出上膝四寸。(股陽,股面也。出上膝四寸,當足陽明伏兔、陰市之間。)胻骨空,在輔骨之上端。(胻,足脛骨也。胻骨之上為輔骨。輔骨之上端,即足陽明犢鼻之次。胻,形敬切,又音杭。)股際骨空,在毛中動下。(毛中動下,謂曲骨兩旁股際,足太陰衝門動脈之下也。
白話文:
股骨上方的空隙位於股陽,距離膝蓋上緣四寸處。(股陽是指股部表面,距離膝蓋上緣四寸,正好位於足陽明經的伏兔穴和陰市穴之間。)
胻骨的空隙位於輔骨的上端。(胻骨指小腿脛骨,胻骨的上方是輔骨,輔骨的上端就是足陽明經的犢鼻穴附近。)
股際骨的空隙位於毛中動下。(毛中動下是指股際兩側曲骨的下方,也就是足太陰經的衝門動脈下方。)
)尻骨空,在髀骨之後,相去四寸。(即尻上兩旁,足太陽八髎穴也。)扁骨有滲理湊,無髓孔,易髓無空。(扁骨者,對圓骨而言。凡圓骨內皆有髓,有髓則有髓孔。若扁骨則但有血脈滲灌之理湊而內無髓,故凡諸扁骨以滲灌易髓者,則無髓亦無空矣,此脅肋諸骨之類是也。)
白話文:
尻尾骨後面的空洞,距離大腿骨四寸遠。(也就是臀部上方的兩側,足太陽膀胱經的八髎穴。)扁骨有細小的管路交錯,沒有骨髓空洞,所以容易被水分滲入而吸收,而沒有空隙。(扁骨:相對於圓骨而言。一般圓骨內部都有骨髓,有骨髓就會有骨髓空洞。但扁骨沒有骨髓,只有細小血管滲入其中的管路,所以扁骨容易被水分滲入而吸收,也沒有空隙,例如肋骨等。)
2. 二十、十二經血氣表裡
(素問血氣形志篇)
夫人之常數,太陽常多血少氣,少陽常少血多氣,陽明常多氣多血,少陰常少血多氣,厥陰常多血少氣,太陰常多氣少血,此天之常數。(十二經血氣各有多少不同,乃天稟之常數,故凡用針者,但可瀉其多,不可瀉其少,當詳察血氣而為之補瀉也。按:兩經言血氣之數者凡三,各有不同。
白話文:
女性的生理特點,太陽經通常血多氣少,少陽經通常血少氣多,陽明經通常氣多血多,少陰經通常血少氣多,厥陰經通常血多氣少,太陰經通常氣多血少,這是自然法則。因此,针灸治疗时,只能瀉去多余的部分,不能泻去不足的部分,要仔细观察血气的状况,进行相应的补泻治疗。
如五音五味篇三陽經與此皆相同,三陰經與此皆相反,詳見藏象類十七。又如九針論諸經與此皆同,惟太陰一經云多血少氣,與此相反。須知靈樞多誤,當以此篇為正,觀末節出氣出血之文,與此正合,無差可知矣。外靈樞九針論文與此同者,俱不重載。)足太陽與少陰為表裡,少陽與厥陰為表裡,陽明與太陰為表裡,是為足陰陽也。
白話文:
就像「五音五味篇」中三陽經一樣,三陰經也遵循相同的規律,但相反。詳細的內容請參考「藏象類」的第十七章。
此外,在「九針論」中,所有經絡都遵循相同的規律,唯有太陰經不同,提到「多血少氣」,與此相反。
需要注意的是,《靈樞》中有很多錯誤,應該以此篇為準。從末節中「出氣出血」的文字可以看出,它與此篇完全一致,沒有任何差異。
其他與此相同的外《靈樞·九針論文》就不再重複載述了。
足太陽經與少陰經是表裡關係,少陽經與厥陰經是表裡關係,陽明經與太陰經是表裡關係。這是足部的陰陽經絡。
(足太陽膀胱也,足少陰腎也,是為一合。足少陽膽也,足厥陰肝也,是為二合。足陽明胃也,足太陰脾也,是為三合。陽為腑,經行於足之外側。陰為臟,經行於足之內側。此足之表裡也。)手太陽與少陰為表裡,少陽與心主為表裡,陽明與太陰為表裡,是為手之陰陽也。
白話文:
足太陽經屬於膀胱,足少陰經屬於腎,這是一對表裡。足少陽經屬於膽,足厥陰經屬於肝,這是另一對表裡。足陽明經屬於胃,足太陰經屬於脾,這是第三對表裡。陽經屬腑,循行於足的外面。陰經屬臟,循行於足的裡面。這就是足部的表裡關係。
手太陽經與少陰經為表裡,少陽經與心主經為表裡,陽明經與太陰經為表裡,這是手部的陰陽關係。
(手太陽小腸也,手少陰心也,是為四合。手少陽三焦也,手心主厥陰也,是為五合。手陽明大腸也,手太陰肺也,是為六合。陽為腑,經行於手之外側。陰為臟,經行於手之內側。此手之表裡也。)今知手足陰陽所苦,凡治病必先去其血,乃去其所苦,伺之所欲,然後瀉有餘,補不足。
白話文:
手太陽經是小腸經,手少陰經是心經,這稱為四合配對。手少陽經是三焦經,手厥陰心包經是手心主經,這稱為五合配對。手陽明經是大腸經,手太陰經是肺經,這稱為六合配對。陽經屬腑,運行在手上外側。陰經屬臟,運行在手上內側。這就是手部經絡的表裡關係。
現在我們知道了手足陰陽經絡的病變,在治療疾病時,一定要先去除淤血,才能解除病痛,觀察病人的需求,然後瀉去有餘的氣血,補益不足的氣血。
(知手足之陰陽,則病在何經,其苦可知。治之者,於血脈壅盛、為病異常之處,先去其血,血去則去其所苦矣,非謂凡刺者必先去血也。滯血既去,然後伺察臟氣之所欲,如肝欲散、心欲耎、肺欲收、脾欲燥、腎欲堅之類,以瀉有餘補不足而調治之也。)刺陽明出血氣,刺太陽出血惡氣,刺少陽出氣惡血,刺太陰出氣惡血,刺少陰出氣惡血,刺厥陰出血惡氣也。(此明三陰三陽血氣各有多少,而刺者之出血出氣當知其約也。
白話文:
如果知道手腳的陰陽屬性,就可以判斷疾病的經絡,也能預測病痛的性質。治療時,先在氣血壅滯、疼痛異常的地方放血,血放出來了,疼痛也會隨之消失。並不是說所有針刺都必須先放血。瘀血去掉後,再觀察臟腑的需求,例如肝氣需要疏散、心氣需要宣發、肺氣需要斂降、脾氣需要乾燥、腎氣需要堅固等,然後根據需要瀉出過多的氣血,補充不足的氣血,進行調理。刺陽明經會出血氣,刺太陽經會出血惡氣,刺少陽經會出血惡血,刺太陰經會出血惡血,刺少陰經會出血惡血,刺厥陰經會出血惡氣。這說明三陰三陽的氣血各有所屬,針刺時放血或放氣的量應有所把握。
手足陽明多血多氣,故刺之者出其血氣。手足太陽多血少氣,故刺之者但可出其血而惡出其氣。總而計之,則太陽厥陰均當出血惡氣,少陽少陰太陰均當出氣惡血,唯陽明可出氣出血,正與首節義相合。惡,去聲。)
白話文:
手足陽明經脈中血氣較多,因此針刺它能放出較多的血氣。手足太陽經脈中血較多而氣較少,因此針刺它只能放出部分血而不宜放出氣。總的來說,太陽經和厥陰經放血宜避開絡脈,而少陽經、少陰經、太陰經放氣宜避開絡脈,只有陽明經可以放氣放血,這與一開始提到的針刺原則是一致的。(「惡」讀去聲。)
3. 二十一、諸脈髓筋血氣溪谷所屬
(素問五臟生成篇)
諸脈者皆屬於目,(大惑論曰:五臟六腑之精氣,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。口問篇曰:目者,宗脈之所聚也。故諸脈者皆屬於目。)諸髓者皆屬於腦,(腦為髓海,故諸髓皆屬之。)諸筋者皆屬於節,(筋力堅強,所以連屬骨節。如宣明五氣篇曰:久行傷筋。以諸筋皆屬於節故也。
白話文:
所有的脈絡都通往眼睛。(《大惑論》說:五臟六腑的精氣,都上升到眼睛,形成視力。古代醫書《口問篇》說:眼睛,是脈絡會聚的地方。所以所有的脈絡都通往眼睛。)
所有的骨髓都通往大腦。(大腦是骨髓的匯聚處,所以所有的骨髓都屬於大腦。)
所有的肌腱都通往關節。(肌腱堅韌有力,用於連接骨節。就像《宣明五氣篇》所說的:長時間行走會損傷肌腱。這是因為所有的肌腱都通往關節的緣故。)
)諸血者皆屬於心,(陰陽應象大論曰:心生血。痿論曰:心主身之血脈。故諸血皆屬於心。)諸氣者皆屬於肺,(調經論、本神篇皆曰:肺藏氣。五味篇曰:其大氣之搏而不行者,積於胸中,命曰氣海,出於肺,循喉咽,故呼則出,吸則入。此諸氣之皆屬於肺也。)此四肢八溪之朝夕也。
白話文:
所有血液都與心臟有關。(《陰陽應象大論》說:心臟生成血液。《痿論》說:心臟主導人體的血管。因此,血液都與心臟有關。)所有氣體都與肺部有關。(《調經論》、《本神篇》都說:肺臟儲藏氣。五味篇說:體內大量不能運行的氣,積聚在胸中,稱為氣海,從肺部而出,經過喉嚨和咽喉,所以呼氣時出來,吸氣時進入。這就是所有氣體都與肺部有關的原因。)這些就是四肢和八條脈絡的日夜變化。
(四肢者,兩手兩足也。八溪者,手有肘與腋,足有骻與膕也,此四肢之關節,故稱為溪。朝夕者,言人之諸脈髓筋血氣。無不由此出入,而朝夕運行不離也。邪客篇曰:人有八虛,皆機關之室,真氣之所過,血絡之所遊。即此之謂。一曰:朝夕即潮汐之義,言人身氣血往來,如海潮之消長,早曰潮,晚曰汐者,亦通。
白話文:
四肢是指雙手和雙腳。八溪是指手肘和腋窩,腳後跟和小腿肚。這是四肢的關節,所以稱為溪。朝夕是指人體的脈絡、骨髓、筋骨、氣血。這些物質都通過這些關節出入,並在早晚交替時運行不息。
《邪客篇》說:人體有八個虛空部位,都是機關的所在,真氣通過這些部位,血脈也在這些部位遊走。這說的正是這些關節。
還有一種說法:朝夕也可以理解為潮汐的意思,指人體的氣血往來,就像海潮的消長。早上稱為潮,晚上稱為汐,也是相通的說法。
)故人臥血歸於肝,(人寤則動,動則血隨氣行陽分而運於諸經,人臥則靜,靜則血隨氣行陰分而歸於肝,以肝為藏血之臟也。故人凡寐者,其面色多白,以血藏故耳。)肝受血而能視,(肝開竅於目,肝得血則神聚於目,故能視。)足受血而能步,(足得之則神在足,故步履健矣。
白話文:
當人睡覺時,血液迴流到肝臟。(因為人醒著的時候會活動,活動時血液會隨著氣血運行到陽經的各條經絡中,而人睡覺時會靜止,靜止時血液會隨著氣血運行到陰經的各條經絡中,而肝臟是儲藏血液的器官。因此,人睡覺的時候,面色大多蒼白,是因為血液貯存在肝臟。)
肝臟得到了血液滋養就能視物。(肝臟的經絡通向眼睛,肝臟得到血液滋養,神魂就會聚集在眼睛,因此能視物。)
足部得到了血液滋養就能行走。(足部得到血液滋養,神魂就會存在於足部,因此能健步如飛。)
)掌受血而能握,(掌得之則神在手,故把握固矣。)指受血而能攝。(指得之則神在指,故攝持強矣。愚按:血氣者,人之神也,而此數節皆但言血而不言氣何也?蓋氣屬陽而無形,血屬陰而有形,而人之形體,以陰而成。如九針篇曰:人之所以生成者,血脈也。營衛生會篇曰:血者神氣也。
白話文:
手掌得到血液,所以能握持東西。(手掌取得血液,神氣就在手掌,所以握持堅固。)手指得到血液,所以能捻取東西。(手指取得血液,神氣就在手指,所以捻持有力。愚見:血氣是人的精氣,可這些段落只說血而不說氣,是什麼原因呢?可能是氣屬陽,沒有形狀;血屬陰,有形狀。而人的形體,是由陰氣構成的。就像《九針篇》裡所說:人之所以能成長發育,是因為血脈。在《營衛生會篇》裡所說:血就是精氣。
平人絕谷篇曰:血脈和則精神乃居。故此皆言血者,謂神依形生,用自體出也。)臥出而風吹之,血凝於膚者為痹,(臥出之際,若玄府未閉、魄汗未藏者,為風所吹,則血凝於膚,或致麻木,或生疼痛而病為痹。)凝於脈者為泣,(風寒外襲,血凝於脈,則脈道泣滯而為病矣。
白話文:
《平人絕谷篇》說:血脈和順,精神才能寄居其中。所以這裡所說的「血」,是指神依附於形體而產生,從自己的身體中產生之意。
- 睡覺時被風吹到,血凝結在皮膚上,就會得痹病(睡覺時,如果玄府沒有閉合,魄汗沒有收藏好,被風吹到,則血凝結在皮膚上,可能導致麻木或疼痛,而得痹病)。
- 血凝結在脈絡中,就會得泣病(風寒從外襲來,血凝結在脈絡中,就會堵塞脈道,導致泣病)。
泣,澀同。)凝於足者為厥,(四肢為諸陽之本,風寒客之而血凝於足,則陽衰陰勝而氣逆為厥也。)此三者,血行而不得反其空,故為痹厥也。(血得熱則行,得寒則凝。凡此上文三節者,以風寒所客,則血脈凝澀,不能運行而反其空,故為痹厥之病也。空,孔同,謂血行之道。
白話文:
哭泣、眼乾澀是由同一原因引起的。而凝聚在腳上的,就叫作厥症(四肢是諸陽之根,風寒侵襲四肢,導致血凝滯於腳部,則陽衰陰勝,氣逆,形成厥症)。這三種情況都是由於血脈運行不通暢,無法返回空虛之處,所以成爲痹厥。
(血受熱則運行,受寒則凝滯。上述三節中所述的情況,都是由於風寒侵襲,導致血脈凝澀,無法流動並且返回空虛之處,所以患上痹厥。空,與孔相同,指血脈運行的通道。)
)人有大谷十二分,(大谷者,言關節之最大者也。節之大者無如四肢,在手者肩肘腕,在足者髁膝腕,四肢各有三節,是為十二分。分,處也。按:此即上文八溪之義,夫既曰溪,何又曰谷?如氣穴論曰:肉之大會為谷,小會為溪,肉分之間,溪谷之會,以行榮衛,以會大氣。是溪谷雖以小大言,而為氣血之會則一,故可以互言也。
白話文:
人體的關節有十二個部位,(大谷是指最大的關節。關節中最大的莫過於四肢,在手上分別為肩、肘、腕,在腳上分別為踝、膝、腕,四肢各有三個關節,因此總共有十二個部位。分,是指部位。注:這十二個部位即上文中的八溪,既然稱為溪,為何又稱為谷?《氣穴論》中提到:「肌肉的大會合處稱為谷,小會合處稱為溪。」肌肉之間的空隙,是溪谷會合之處,用來運行氣血,會合體內的大氣。因此,溪谷雖然大小不同,但是都是氣血會合之處,所以可以互相通稱。
上文單言之,故止云八溪;此節與下文小溪三百五十四名相對為言,故云大谷也。諸注以大谷十二分為十二經脈之部分者,皆非。)小溪三百五十四名,少十二俞,(小溪者,言通身骨節之交也。小針解曰: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者,絡脈之滲灌諸節者也。十二俞,謂十二臟之俞,如肺俞、心俞之類是也。
白話文:
上文只說了八條經脈,所以說「八溪」;這一節與下文所列的小溪三百五十四條相對,所以稱為「大谷」。那些註解把大谷十二分為十二經脈部分的說法,都是不對的。小溪有三百五十四條,少十二條俞穴。(小溪是指全身骨節的交接處。小針解中說:節的交接處有三百六十五個會聚點,是絡脈滲灌諸節的地方。十二俞穴,是指十二臟腑的俞穴,比如肺俞、心俞之類。)
此除十二俞皆通於臟氣者,不在小溪之列,則當為三百五十三名,茲云五十四者,傳寫之誤也。)此皆衛氣之所留止,邪氣之所客也,針石緣而去之。(凡此溪谷之會,本皆衛氣留止之所,若其為病,則亦邪氣所客之處也。邪客於經,治以針石,必緣其所在,取而去之。緣,因也。
)
白話文:
除了十二條俞穴皆與臟氣相通者,不列入小溪之列外,應當有三百五十三穴。這裡記載有五十四穴,應該是抄寫傳遞過程中出現的錯誤。這些穴位都是衛氣停留的地方,邪氣容易侵犯的地方。針灸或藥物治療時,要根據邪氣所在的位置來進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