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四卷 (7)

回本書目錄

四卷 (7)

1. 二十二、耐痛耐毒強弱不同

(靈樞論痛篇)

黃帝問於少俞曰:筋骨之強弱,肌肉之堅脆,皮膚之厚薄,腠理之疏密,各不同,其於針石火焫之痛何如?腸胃之厚薄堅脆亦不等,其於毒藥何如?願盡聞之。(焫,火焫也,灸灼之類。毒藥,謂藥之峻利者。人有能勝毒者,有不能勝毒者,義見末節。焫,如稅切。)少俞曰:人之骨強筋弱、肉緩皮膚厚者耐痛,其於針石之痛、火焫亦然。

黃帝曰:其耐火焫者,何以知之?少俞答曰:加以黑色而美骨者,耐火焫。黃帝曰:其不耐針石之痛者,何以知之?少俞曰:堅肉薄皮者,不耐針石之痛,於火焫亦然。(美骨者,骨強之謂。砭,音邊,石針也。)黃帝曰:人之病,或同時而傷,或易已,或難已,其故何如?少俞曰:同時而傷,其身多熱者易已,多寒者難已。(此皆指外邪致病為言也。

多熱者病在陽分,故易已;多寒者病在陰分,故難已。)黃帝曰:人之勝毒,何以知之?少俞曰:胃厚色黑、大骨及肥者,皆勝毒;故其瘦而薄胃者,皆不勝毒也。(胃厚者臟堅,色黑者表固,骨大者體強,肉肥者血盛,故能勝峻毒之物。若肉瘦而胃薄者,氣血本屬不足,安能勝毒藥也。

勝,平聲。)

白話文:

二十二、耐痛耐毒強弱不同

黃帝問少俞:「人的筋骨強弱、肌肉堅韌或鬆軟、皮膚厚薄、腠理疏密各不相同,對針刺、砭石、火灸等治療的疼痛耐受度如何?腸胃的厚薄堅脆也不相同,對藥性峻烈的藥物反應又如何?請詳細說明。」

少俞回答:「骨骼強健、筋柔軟、肌肉鬆緩、皮膚厚實的人較能忍受疼痛,對針刺、砭石或火灸的痛感也是如此。」

黃帝問:「如何判斷一個人能否耐受火灸?」少俞答:「皮膚黝黑且骨骼強健的人,通常耐得住火灸。」黃帝又問:「如何知道哪些人受不了針刺的疼痛?」少俞說:「肌肉緊實、皮膚薄的人,對針刺或火灸的疼痛耐受度較低。」

黃帝問:「有些人同時患病,有的容易痊癒,有的難以康復,原因為何?」少俞解釋:「同時患病的人,若身體偏熱(病在陽分)較易痊癒;若偏寒(病在陰分)則較難恢復。」

黃帝追問:「如何判斷一個人能否承受藥性峻烈的藥物?」少俞回答:「胃壁厚實、膚色黝黑、骨骼粗大或體型肥胖的人,通常能耐受猛藥;反之,身形消瘦、胃壁薄弱者,氣血不足,難以承受藥性峻烈的藥物。」

2. 二十三、奇恆臟腑藏瀉不同

(素問五臟別論)

黃帝問曰:余聞方士,或以腦髓為臟,或以腸胃為臟,或以為腑,敢謂更相反,皆自謂是,不知其道,願聞其說。(方士,謂明悟方術之士。臟腑之稱,異同不一,故欲辨正之也。即在本經亦有之矣,如靈蘭秘典論曰:願聞十二臟之相使。六節藏象論曰:凡十一臟取決於膽也。

是亦此類。)岐伯對曰:腦髓骨脈膽女子胞,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,皆藏於陰而象於地,故藏而不瀉,名曰奇恆之府。(凡此六者,原非六腑之數,以其藏蓄陰精,故曰地氣所生,皆稱為腑。然膽居六腑之一,獨其藏而不瀉,與他腑之傳化者為異。女子之胞,子宮是也,亦以出納精氣而成胎孕者為奇。

故此六者,均稱為奇恆之府。奇,異也。恆,常也。胞音包。)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,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,其氣象天,故瀉而不藏,此受五臟濁氣,名曰傳化之府,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。(凡此五者,是名六腑,膽稱奇恆,則此惟五矣。若此五腑,包藏諸物而屬陽,故曰天氣所生;傳化濁氣而不留,故曰瀉而不藏;因其轉輸運動,故曰象天之氣。)魄門亦為五臟使,水穀不得久藏。

(魄門,肛門也。大腸與肺為表裡,肺藏魄而主氣,肛門失守則氣陷而神去,故曰魄門。不獨是也,雖諸腑糟粕固由其瀉,而臟氣升降亦賴以調,故亦為五臟使。)所謂五臟者,藏精氣而不瀉也,故滿而不能實。六腑者,傳化物而不藏,故實而不能滿也。(五臟主藏精氣,六腑主傳化物。

精氣質清,藏而不瀉,故但有充滿而無所積實;水穀質濁,傳化不藏,故雖有積實而不能充滿。)所以然者,水穀入口,則胃實而腸虛;(食未下也。)食下,則腸實而胃虛。(水穀下也。)故曰實而不滿,滿而不實也。

白話文:

二十三、奇恆臟腑藏瀉不同

黃帝問道:我聽聞一些醫者,有人將腦髓歸為臟,有人將腸胃歸為臟,也有人認為它們屬於腑,說法互相矛盾,卻各自堅持己見。我不明白其中的道理,希望聽聽你的解釋。

岐伯回答:腦、髓、骨、脈、膽、女子胞(子宮),這六者由地氣所生,皆藏於陰而象徵大地,因此主藏而不主瀉,稱為「奇恆之腑」。(這六者本不屬六腑之列,但因能蓄藏陰精,故稱地氣所生。其中膽雖屬六腑之一,卻藏而不瀉,與其他傳化之腑不同;女子胞則因能孕育胎兒而為奇異。此六者皆異於常腑,故稱「奇恆」。)

至於胃、大腸、小腸、三焦、膀胱,此五者由天氣所生,氣象如天,主瀉而不藏,負責接受五臟的濁氣,稱為「傳化之腑」,因其功能在於傳輸排泄,不能久留物質。(此五者原屬六腑,但膽歸為奇恆之腑,故僅餘五腑。它們屬陽而主運化,故稱天氣所生;因其傳導濁氣而不貯藏,故曰瀉而不藏;運轉不息,故象徵天行健之氣。)

肛門(魄門)亦為五臟服務,使水穀糟粕不得久留體內。(魄門即肛門。大腸與肺相表裡,肺藏魄而主氣,若肛門失守則氣陷神散,故稱魄門。不僅如此,諸腑糟粕雖由此排出,五臟氣機升降亦賴其調節,故為五臟所用。)

所謂五臟,主藏精氣而不外瀉,因此充盈卻不壅塞;六腑則主傳導消化物而不貯藏,故能充實卻不滿溢。(五臟貯藏清精之氣,六腑傳導水穀濁物。精氣質清,藏而不瀉,故僅能充滿而無實積;水穀質濁,傳化不藏,故雖有積實卻無法充滿。)

之所以如此,是因食物入口時,胃充實而腸空虛(食物尚未下行);食物下行後,腸充實而胃空虛(水穀已傳至腸)。因此說六腑「實而不滿」,五臟「滿而不實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