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八卷 (2)
八卷 (2)
1. 十五、十二原
(靈樞九針十二原篇)
五臟有六腑,六腑有十二原,十二原出於四關。四關主治五臟,五臟有疾,當取之十二原。(臟腑之氣,表裡相通,故五臟之表有六腑,六腑之外有十二原,十二原出於四關。四關者,即兩肘兩膝,乃周身骨節之大關也。故凡井滎腧原經合穴,皆手不過肘,足不過膝。而此十二原者,故可以治五臟之疾。
)十二原者,五臟之所以稟三百六十五節氣味也。五臟有疾也,應出十二原,十二原各有所出。明知其原,睹其應,而知五臟之害矣。(此十二原者,乃五臟之氣所注,三百六十五節氣味之所出也。故五臟有疾者,其氣必應於十二原而各有所出。知其原,睹其應,則可知五臟之疾為害矣。
)陽中之少陰,肺也,其原出於大淵,大淵二。(心肺居於膈上,皆為陽臟,而肺則陽中之陰,故曰少陰。其原出於大淵二穴,即寸口也。)陽中之太陽,心也,其原出於大陵,大陵二。(心為陽中之陽,故曰太陽。其原出於大陵,按大陵系手厥陰心主腧穴也。邪客篇:帝曰:手少陰之脈獨無腧何也?岐伯曰:少陰,心脈也。
心者,五臟六腑之大主也,精神之所舍也,其臟堅固,邪弗能容也。容之則心傷,心傷則神去,神去則死矣。故諸邪之在於心者,皆在於心之包絡,包絡者心主之脈。故此言大陵也。大陵二穴,在掌後骨下兩筋間。)陰中之少陽,肝也,其原出於太衝,太衝二。(肝脾腎居於膈下,皆為陰臟,而肝則陰中之陽,故曰少陽。
其原出於太衝二穴,在足大趾本節後二寸,動脈陷中。)陰中之至陰,脾也,其原出於太白,太白二。(脾屬土而象地,故為陰中之至陰。其原出於太白二穴,在足大趾後內側核骨下陷中。)陰中之太陰,腎也,其原出於太谿,太谿二。(腎在下而屬水,故為陰中之太陰。其原出於太谿二穴,在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陷中。
此上五臟陰陽詳義,又見陰陽類五。)膏之原,出於鳩尾,鳩尾一。(鳩尾,任脈穴,在臆前蔽骨下五分。)盲之原,出於脖胦,脖胦一。(脖胦,即下氣海,一名下肓,在臍下一寸半,任脈穴。脖音孛。胦音英。)凡此十二原者,主治五臟六腑之有疾者也。(上文五臟之原各二,並膏盲之原,共為十二,而臟腑表裡之氣皆通於此,故可以治五臟六腑之有疾者也。)
白話文:
十五、十二原
人體五臟與六腑相連,六腑又有十二原穴,這些穴位都位於四關(肘關節和膝關節)附近。四關是人體重要的關節部位,可以主治五臟的疾病。當五臟出現病症時,應針灸十二原穴進行治療。 五臟的氣與六腑的氣互相貫通,六腑之外有十二原穴,而這些穴位都從四關(肘關節和膝關節,也就是周身骨節的主要關節)發出。因此,所有井、滎、兪、原、經、合穴都位於手肘以上或腳膝蓋以下的範圍內。而這十二原穴,正是治療五臟疾病的關鍵。
十二原穴是五臟接收三百六十五天節氣之氣息的通道。五臟若生病,反應會出現在十二原穴上,每個原穴反應的部位有所不同。只要明白各個原穴的特性,觀察其反應,就能了解五臟的病灶。
肺(少陰,屬陽中之陰)的原穴是大淵穴(寸口)。心(太陽,屬陽中之陽)的原穴是大陵穴。肝(少陽,屬陰中之陽)的原穴是太衝穴。脾(至陰,屬陰中之至陰)的原穴是太白穴。腎(太陰,屬陰中之太陰)的原穴是太谿穴。膏的原穴是鳩尾穴。盲的原穴是脖胦穴。
總而言之,這十二個原穴,可以治療五臟六腑的各種疾病。
2. 十六、五臟五腧六腑六腧
(靈樞本輸篇)
黃帝問於岐伯曰:凡刺之道,必通十二經絡之所終始,(謂如十二經脈之,(起止有序也。)絡脈之所別處,(如十五絡脈各有所別也。)五輸之所留,(如下文井滎腧經合穴,各有所留止也。)六腑之所與合,(如藏象類臟腑有相合也。)四時之所出入,(如針刺類四時之刺也。
)五臟之所溜處,(言臟氣所流之處,即前篇所出為井,所溜為滎也。)闊數之度,淺深之狀,高下所至,願聞其解。(闊數以察鉅細,淺深以分表裡,高下以辨本末。凡此者,皆刺家之要道,不可不通者也。)岐伯曰:請言其次也。
肺出於少商,少商者,手大指端內側也,為井木。(少商穴,乃肺經脈氣所出為井也,其氣屬木。此下凡五臟之井,皆屬陰木,故六十四難謂之陰井木也。)溜於魚際,魚際者手魚也,為滎。(此肺之所溜為滎也,屬陰火。手魚義詳前二,肺經條下。按:本篇五臟止言井木,六腑止言井金,其他皆無五行之分。
考之六十四難,分析陰陽十變,而滑氏詳註謂陰井木生陰滎火,陰滎火生陰俞土,陰俞土生陰經金,陰經金生陰合水,此言五臟之俞也。六腑則陽井屬金,陽井金生陽滎水,陽滎水生陽俞木,陽俞木生陽經火,陽經火生陽合土,而五行始備矣。下仿此。)注於太淵,太淵魚後一寸陷者中也,為腧。
(此肺經之所注為腧也,屬陰土。)行於經渠,經渠寸口中也,動而不居,為經。(此肺經之所行為經也,屬陰金。經渠當寸口陷中,動而不止,故曰不居。居,止也。)入於尺澤,尺澤肘中之動脈也,為合。(此肺經所入為合也,屬陰水。)手太陰經也。(以上肺之五腧,皆手太陰經也。
)
心出於中衝,中衝手中指之端也,為井木。(此心主之所出為井也,屬陰木。按:此下五腧,皆屬手厥陰之穴,而本經直指為心腧者,正以心與心胞,本同一臟,其氣相通,皆心所主,故諸邪之在於心者,皆在於心之包絡。包絡者,心主之脈也。邪客篇曰:手少陰之脈獨無腧。
正此之謂。詳義見前章及圖翼四卷十二原解中。)溜於勞宮,勞宮掌中中指本節之內間也,為滎。(此心主之所溜為滎也,屬陰火。)注於大陵,大陵掌後兩骨之間方下者也,為腧。(此心主之所注為腧也,屬陰土。方下,謂正當兩骨之下也。)行於間使,間使之道,兩筋之間,三寸之中也,有過則至,無過則止,為經。
(此心主之所行為經也,屬陰金。有過,有病也。此脈有病則至,無病則止也。)入於曲澤,曲澤肘內廉下陷者之中也,屈而得之,為合。(此心主之所入為合也,屬陰水。)手少陰也。(以上心主五腧,皆心所主,故曰手少陰也。)
肝出於大敦,大敦者足大趾之端及三毛之中也,為井木。(此肝經之所出為井也,屬陰木。)溜於行間,行間足大趾間也,為滎。(此肝經之所溜為滎也,屬陰火。)注於太衝,太衝行間上二寸陷者之中也,為腧。(此肝經之所注為腧也,屬陰土。)行於中封,中封內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,使逆則宛,使和則通,搖足而得之,為經。
(此肝經之所行為經也,屬陰金。使逆則宛,使和則通,言用針治此者,逆其氣則鬱,和其氣則通也。宛,郁同。)入於曲泉,曲泉輔骨之下,大筋之上也,屈膝而得之,為合。(此肝經之所入為合也,屬陰水。)足厥陰也。(以上肝之五腧,皆足厥陰經也。)
脾出於隱白,隱白者足大趾之端內側也,為井木。(此脾經之所出為井也,屬陰木。)溜於大都,大都本節之後下陷者之中也,為滎。(此脾經之所溜為滎也,屬陰火。)注於太白,太白腕骨之下也,為腧。(此脾經之所注為腧也,屬陰土。)行於商丘,商丘內踝之下陷者之中也,為經。
(此脾經之所行為經也,屬陰金。)入於陰之陵泉,陰之陵泉,輔骨之下,陷者之中也,伸而得之,為合。(此脾經之所入為合也,屬陰水。)足太陰也。(以上脾之五腧,皆足太陰經也。)
腎出於湧泉,湧泉者足心也,為井木。(此腎經之所出為井也,屬陰木。)溜於然谷,然谷然骨之下者也,為滎。(此腎經之所溜為滎也,屬陰火。)注於太谿,太谿內踝之後,跟骨之上陷中者也,為腧。(此腎經之所注為腧也,屬陰土。)行於復留,復留上內踝二寸,動而不休,為經。
(此腎經之所行為經也,屬陰金。)入於陰谷,陰谷輔骨之後,大筋之下,小筋之上也,按之應手,屈膝而得之,為合。(此腎經之所入為合也,屬陰水。)足少陰經也。(以上腎之五腧,皆足少陰經也。)
膀胱出於至陰,至陰者足小趾之端也,為井金。(此膀胱經所出為井也。以下凡六腑之井皆屬陽金,故六十四難謂之陽井金也。)溜於通谷,通谷本節之前外側也,為滎。(此膀胱經所溜為滎也,屬陽水。)注於束骨,束骨本節之後陷者中也,為腧。(此膀胱經所注為腧也,屬陽木。
)過於京骨,京骨足外側大骨之下,為原。(本篇惟六腑有原而五臟則無,前十二原篇所言五臟之原,即本篇五臟之腧,然則陰經之腧即原也。陽經之原自腧而過,本為同氣,亦當屬陽木。下仿此。詳義見圖翼四卷十二原解中。)行於崑崙,崑崙在外踝之後,跟骨之上,為經。
(此膀胱經所行為經也,屬陽火。)入於委中,委中膕中央,為合,委而取之。(此膀胱經所入為合也,屬陽土。)足太陽也。(以上膀胱六腧,皆足太陽經也。)
膽出於竅陰,竅陰者足小趾次趾之端也,為井金。(此膽經之所出為井也,屬陽金。)溜於俠谿,俠谿足小趾次趾之間也,為滎。(此膽經之所溜為滎也,屬陽水。)注於臨泣,臨泣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,為腧;(此膽經之所注為腧也,屬陽木。)過於丘墟,丘墟外踝之前下陷者中也,為原。
(此膽經之所過為原也,亦屬陽木。)行於陽輔,陽輔外踝之上,輔骨之前,及絕骨之端也,為經。(此膽經之所行為經也,屬陽火。)入於陽之陵泉,陽之陵泉在膝外陷者中也,為合,伸而得之。(此膽經之所入為合也,屬陽土。)足少陽也。(以上膽之六腧,皆足少陽經也。
)
胃出於厲兌,厲兌者足大趾內次趾之端也,為井金。(此胃經之所出為井也,屬陽金。)溜於內庭,內庭次趾外間也,為滎。(此胃經之所溜為滎也。屬陽水。)注於陷谷,陷谷者上中趾內間上行二寸陷中者也,為腧。(此胃經之所注為腧也,屬陽木。)過於衝陽,衝陽足跗上五寸陷者中也,為原,搖足而得之。
(此胃經之所過為原也,亦當屬木。)行於解谿,解谿上衝陽一寸半陷者中也,為經。(此胃經之所行為經也,屬陽火。)入於下陵,下陵膝下三寸䯒骨外三里也,為合。(此胃經之所入為合也,屬陽土。
)復下三里三寸為巨虛上廉,復下上廉三寸為巨虛下廉也,大腸屬上,小腸屬下,足陽明胃脈也,大腸小腸皆屬於胃,(三里下三寸為上廉,上廉下三寸為下廉,大腸屬上廉,小腸屬下廉。蓋胃為六腑之長,而大腸小腸皆與胃連,居胃之下,氣本一貫,故皆屬於胃,而其下腧亦合於足陽明經也。)是足陽明也。
(以上皆胃之腧,即足陽明經也。)
三焦者,上合手少陽,出於關衝,關衝者手小指次指之端也,為井金。(此三焦之所出為井也,屬陽金。按:諸經皆不言上合,而此下三經獨言之者,蓋以三焦並中下而言,小腸大腸俱在下而經則屬手,故皆言上合某經也。)溜於液門,液門小指次指之間也,為滎。(此三焦之所溜為滎也,屬陽水。
)注於中渚,中渚本節之後陷者中也,為腧。(此三焦之所注為腧也,屬陽水。)過於陽池,陽池在腕上陷者之中也,為原。(此三焦之所過為原也,亦屬陽木。)行於支溝,支溝上腕三寸兩骨之間陷者中也,為經。(此三焦之所行為經也,屬陽火。)入於天井,天井在肘外大骨之上陷者中也,為合,屈肘乃得之。
(此三焦之所入為合也,屬陽土。)三焦下腧,在於足大趾之前,少陽之後,出於膕中外廉,名曰委陽,是太陽絡也。(足大趾當作足小趾,蓋小趾乃足太陽脈氣所行,而三焦下腧,則並足太陽經出小趾之前,上行足少陽經之後,上出膕中外廉,委陽穴,是足太陽之絡也。按邪氣臟腑病形篇曰:三焦病者,候在足太陽之外大絡,大絡在太陽少陽之間。
則此為小趾無疑,詳針刺類二十四。愚按:三焦者,雖經屬手少陽,而下腧仍在足,可見三焦有上中下之分,而通身脈絡無所不在也。詳註見藏象類第三及本類後二十三,俱當互考。)手少陽經也。(以上三焦之腧皆手少陽經也。)三焦者,足少陽太陰之所將,(陽陰二字互謬也,當作少陰太陽,蓋三焦屬腎與膀胱也。
義詳藏象類三。)太陽之別也,上踝五寸別入貫腨腸,出於委陽,並太陽之正入絡膀胱,約下焦,實則閉癃,虛則遺溺,遺溺則補之,閉癃則瀉之。(此復言三焦下腧之所行及其所主之病也。將,領也。三焦下腧,即足太陽之別絡,故自踝上五寸間別入腨陽,以出於委陽穴,乃並太陽之正脈,入絡膀胱以約束下焦,而其為病如此。癃,良中切。
溺,娘吊切。)
手太陽小腸者,上合於太陽,出於少澤,少澤小指之端也,為井金。(此小腸經所出為井也,屬陽金。)溜於前谷,前谷在手外廉本節前陷者中也,為滎。(此小腸經所溜為滎也,屬陽水。)注於後谿,後谿者在手外側本節之後也,為腧。(此小腸經所注為腧也,屬陽木。)過於腕骨,腕骨在手外側腕骨之前,為原。
(此小腸經所過為原也,亦屬陽木。)行於陽谷,陽谷在銳骨之下陷者中也,為經。(此小腸經所行為經也,屬陽火。)入於小海,小海在肘內大骨之外,去端半寸陷者中也,伸臂而得之,為合。(此小腸經所入為合也,屬陽土。)手太陽經也。(以上小腸之六腧,皆手太陽經也。
)
大腸上合手陽明,出於商陽,商陽大指次指之端也,為井金。(此大腸經所出為井也,屬陽金。)溜於本節之前二間,為滎。(此大腸經所溜為滎也,屬陽水。)注於本節之後三間,為腧。(此大腸經所注為腧也,屬陽木。)過於合谷,合谷在大指岐骨之間,為原。(此大腸經所過為原也,亦屬陽木。
)行於陽谿,陽谿在兩筋間陷者中也,為經。(此大腸經所行為經也,屬陽火。)入於曲池,在肘外輔骨陷者中,屈臂而得之,為合。(此大腸經所入為合也,屬陽土。)手陽明也。(以上大腸之六腧,皆手陽明經也。)是謂五臟六腑之腧,五五二十五腧,六六三十六腧也。
(五臟各有井滎腧經合五穴,共計二十五腧,六腑復多一原穴,故共計三十六腧也。)六腑皆出足之三陽,上合於手者也。(凡五臟六腑之經,臟皆屬陰,腑皆屬陽。雖六腑皆屬三陽,然各有手足之分。故足有太陽膀胱經,則手有太陽小腸經;足有陽明胃經,則手有陽明大腸經;足有少陽膽經,則手有少陽三焦經,此所謂上合於手者也。不惟六腑,六臟亦然。
如足有太陰脾經,則手有太陰肺經;足有少陰腎經,則手有少陰心經;足有厥陰肝經,則手有厥陰心主,此臟腑陰陽,手足皆相半也。然其所以分手足者,以經行有上下,故手經之腧在手,足經之腧在足也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