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四卷 (5)

回本書目錄

四卷 (5)

1. 二十一、堅弱勇怯受病忍痛不同

長衡,闊大也,即從衡之意。直揚,視直而光露也。三焦理橫,凡剛急者肉必橫,柔緩者肉必縱也。其心端直者,剛勇之氣也。大以堅、滿以傍者,傍即傍開之謂,過於人之常度也。怒則氣盛而胸張、眥裂而目揚者,勇者之肝膽強,肝氣上衝也。毛起者,肝血外溢也。面蒼者,肝色外見也。

此皆勇士之由然。然則勇怯之異,其由於肝膽者為多,故肝曰將軍之官,而取決於膽。)黃帝曰:願聞怯士之所由然。少俞曰:怯士者,目大而不減,陰陽相失,其焦理縱,𩩲𩨗短而小,肝系緩,其膽不滿而縱,腸胃挺,脅下空,雖方大怒,氣不能滿其胸,肝肺雖舉,氣衰復下,故不能久怒,此怯士之所由然者也。(減,當作緘,封藏之謂。

目大不緘者,神氣不堅也。陰陽相失者,血氣易亂也,即轉盻驚顧之意。其焦理縱者,肉理不橫也。𩩲𩨗短小者,其心卑小而甘出人下也。肝系緩者,不急也。膽不滿而縱者,汁少形長也。腸胃挺者,曲折少也。脅下空者,肝氣不實也,此其肝膽不充,氣不能滿,以故旋怒旋衰,是皆怯士之由然。

愚按:勇者剛之氣,怯者懦之質。然勇有二:曰血氣之勇,曰禮義之勇。若臨難不恐,遇痛不動,此其資稟過人;然隨觸而發,未必皆能中節也。若夫禮義之勇,固亦不恐不動,而其從容有度,自非血氣之勇所可並言者。蓋血氣之勇出乎肝,禮義之勇出乎心。苟能守之以禮,制之以義,則血氣之勇可自有而無;充之以學,擴之以見,則禮義之勇可自無而有。昔人謂勇可學者,在明理養性而已。

然則勇與不勇雖由肝膽,而其為之主者,則仍在乎心耳。縱,平聲。𩩲𩨗,音結於。)

黃帝曰:怯士之得酒,怒不避勇士者,何臟使然?少俞曰:酒者,水穀之精,熟谷之液也。其氣慓悍,其入於胃中則胃脹,氣上逆,滿於胸中,肝浮膽橫。當是之時,固比於勇士,氣衰則悔,與勇士同類,不知避之,名曰酒悖也。(慓,急也。悍,猛也。酒之性熱氣悍,故能脹胃浮肝,上氣壯膽。

方其醉也,則神為之惑,性為之亂,自比於勇而不知避;及其氣散肝平,乃知自悔。是因酒之所使,而作為悖逆,故曰酒悖。愚按:酒為水穀之液,血為水穀之精,酒入中焦,必求同類,故先歸血分。凡飲酒者身面皆赤,即其徵也。然血屬陰而性和,酒屬陽而氣悍,血欲靜而酒動之,血欲藏而酒亂之,血無氣不行,故血亂氣亦亂,氣散血亦散,擾亂一番,而血氣能無耗損者,未之有也。又若人之稟賦,臟有陰陽,而酒之氣質,亦有陰陽。

蓋酒成於釀,其性則熱;汁化於水,其質則寒。故陽臟者得之則愈熱,陰臟者得之則愈寒。所以縱酒不節者,無論陰陽,均能為害。凡熱盛而過飲者,陽日勝則陰日消,每成風癉腫脹;寒盛而過飲者,熱性去而寒質留,多至傷腎敗脾。當其少壯,則旋耗旋生,固無所覺;及乎中衰而力有不勝,則宿孽為殃,莫能御矣。

白話文:

二十一、堅弱勇怯受病忍痛不同

長衡指的是寬闊宏大,也就是縱橫的意思。直揚是指目光直視而眼神外露。三焦的紋理橫向分佈,性格剛烈急躁的人肌肉紋理多橫向,性格柔和緩慢的人肌肉紋理多縱向。心性端正剛直的人,具有剛強勇敢的氣質。體格壯實堅硬、肌肉飽滿向外擴張,超過一般人的常態。發怒時氣勢旺盛、胸膛擴張、眼角裂開而目光上揚,這是因為勇敢的人肝膽強健,肝氣上衝所致。毛髮豎起是肝血外溢的表現,面色發青是肝色外現的徵兆。

這些都是勇士的特徵。由此可見,勇敢與怯懦的差異,大多與肝膽有關,因此肝被稱為「將軍之官」,而決斷力則取決於膽。黃帝問:「我想知道怯懦之人的特徵是如何形成的。」少俞回答:「怯懦的人眼睛大卻不內斂,陰陽之氣失衡,三焦紋理縱向分佈,骨骼短小,肝系鬆弛,膽囊不充盈而鬆垮,腸胃直挺,脅下空虛。即使大怒,氣也無法充滿胸膛,肝肺雖暫時上舉,但氣勢衰弱後又會下沈,因此無法長時間發怒。這就是怯懦之人的特徵。」(「減」應為「緘」,意指封藏。)

眼睛大而不內斂,表示神氣不堅定。陰陽之氣失衡,意味著血氣容易紊亂,表現為眼神遊移不定、容易受驚。三焦紋理縱向分佈,說明肌肉紋理不橫向。骨骼短小,表示心性卑微、甘居人下。肝系鬆弛,說明不夠緊繃。膽囊不充盈而鬆垮,是因為膽汁少且形狀細長。腸胃直挺,表示彎曲少。脅下空虛,說明肝氣不足。這些都是肝膽不充實的表現,氣勢無法持久,因此容易發怒後迅速衰弱,這就是怯懦之人的成因。

我認為:勇敢是剛強的氣質,怯懦是懦弱的本質。但勇敢分為兩種:一種是血氣之勇,一種是禮義之勇。面對危難不畏懼、遭遇疼痛不動搖,這是天賦過人;然而這種勇氣容易受外界觸發,未必能合乎節度。禮義之勇則不僅不畏懼、不動搖,還能從容有度,遠非血氣之勇可比。血氣之勇源自肝,禮義之勇源自心。若能以禮節制、以義約束,血氣之勇可以逐漸消弭;通過學習和見識的積累,禮義之勇則能從無到有。古人說勇氣可以學習,關鍵在於明理養性。

因此,勇敢與否雖與肝膽有關,但主宰者仍在於心。

黃帝問:「怯懦之人飲酒後,發怒時不避讓勇士,是哪個臟腑的作用?」少俞回答:「酒是水穀的精華,是穀物熟化後的液體。其性質猛烈,進入胃中會使胃脹,氣上逆充滿胸膛,使肝氣上浮、膽氣橫溢。此時,怯懦之人會自比勇士,但酒氣衰退後便會後悔,與勇士不同,卻不知避讓,這稱為『酒悖』。」(「慓」意為急促,「悍」意為猛烈。酒性熱烈,因此能脹胃、浮肝、壯膽。)

醉酒時,神志被迷惑,性情混亂,自以為勇敢而不懂避讓;待酒氣消散、肝氣平復,才會後悔。這是酒的作用導致行為悖逆,故稱「酒悖」。我認為:酒是水穀的液體,血是水穀的精華,酒進入中焦後,必然尋求同類,因此先影響血分。飲酒者面紅耳赤,就是明證。然而血屬陰而性平和,酒屬陽而氣猛烈,血本欲靜而酒擾動之,血本欲藏而酒擾亂之。血無氣則不行,因此血亂氣也亂,氣散血也散,一番擾亂後,血氣必然耗損。此外,人的體質有陰陽之分,酒的性質也有陰陽之別。

酒由釀造而成,其性熱;酒汁化於水,其質寒。因此陽性體質者飲酒會更熱,陰性體質者飲酒會更寒。所以縱酒無度者,無論體質陰陽,都會受害。熱盛者過量飲酒,陽氣日盛則陰氣日消,易導致風癉腫脹;寒盛者過量飲酒,熱性消退後寒質留存,多會傷腎敗脾。年輕時消耗後能迅速恢復,不易察覺;中年後體力衰退,便難以抵禦積累的傷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