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二十六卷 (1)
二十六卷 (1)
1. 二十六卷
2. 運氣類
3. 十七、六十年運氣病治之紀
(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)
黃帝問曰:六化六變,勝復淫治,甘苦辛鹹酸淡先後,余知之矣。夫五運之化,或從五氣,(五氣,當作天氣。)或逆天氣,或從天氣而逆地氣,或從地氣而逆天氣,或相得,或不相得,余未能明其事。
欲通天之紀,從地之理,和其運,調其化,使上下合德,無相奪倫,天地升降,不失其宜,五運宣行,勿乖其政,調之正味從逆奈何?(五運之化,與司天在泉之氣有所異同,同則為從,異則為逆,從則相得,逆則不相得也。自通天之紀至勿乖其政,謂必察上中下三氣之化,而調和於逆從之間,即下文折其鬱氣、資其化源、抑其運氣、扶其不勝、無使過暴而生其疾等義也。調之正味從逆,即下文食歲谷以全其真、及用寒遠寒、用熱遠熱等義也。
)岐伯稽首再拜對曰:昭乎哉問也!此天地之綱紀,變化之淵源,非聖帝孰能窮其至理歟?!臣雖不敏,請陳其道,令終不滅,久而不易。(天地萬物,皆不能外乎六元之化,是六元者,即天地之綱紀,變化之淵源也。)帝曰:願夫子推而次之,從其類序,分其部主,別其宗司,昭其氣數,明其正化,可得聞乎?(類序者,類分六元,序其先後,如太陽之類皆屬辰戌者是也。部主者,凡天地左右,主氣靜,客氣動,各有分部以主歲時,如六氣五音次有不同者是也。
宗司者,統者為宗,分者為司也。氣數者,五行之化,各有其氣,亦各有其數也。正化者,當其位者為正,非其位者為邪也。諸義即如下文。)岐伯曰:先立其年以明其氣,金木水火土運行之數,寒暑燥濕風火臨御之化,則天道可見,民氣可調,陰陽卷舒,近而無惑,數之可數者,請遂言之。(先立其年。
如甲子、乙丑之類是也,年辰立則歲氣可明矣。卷上聲,末一數字上聲。)帝曰:五運氣行主歲之紀,其有常數乎?岐伯曰:臣請次之。(此一節二十二字,及下文五運氣行主歲之紀,原本分列兩篇,且多重複,殊不易觀,今並類為一,以便詳閱。)帝曰:太陽之政奈何?岐伯曰:辰戌之紀也。
壬辰,壬戌歲
上太陽水,(辰戌年,太陽寒水司天。司之為言主也,主行天令,其位在上。後仿此,)中太角木運,(壬年歲運也。壬為陽木,故屬太角。運之為言動也,主氣交之化,其位在中。後仿此。)下太陰土。(本年濕土在泉也。在泉者主地之化,氣行地中,其位在下。後仿此。
)其運風,其化鳴紊啟拆,(風為木化。鳴,風木聲也。紊,繁盛也。啟拆,萌芽發而地脈開也。此單言壬年風運之正化。後仿此。《五常政大論》曰:其德鳴靡啟拆。紊音文。)其變振拉摧拔,(振,撼動也。拉,支離也。摧,敗折也。拔,髮根也。壬為陽木,風運太過,則金令承之,故有此變。
白話文:
十七、六十年運氣病治之紀
黃帝問道:「關於六氣的變化、勝復、偏盛與治療,以及甘、苦、辛、鹹、酸、淡等味的運用順序,我已經瞭解了。然而五運的變化,有時順應五氣(五氣應指天氣),有時違逆天氣,有時順應天氣卻違逆地氣,有時順應地氣卻違逆天氣,有時與氣候相合,有時不相合,我仍未能完全明白其中的道理。」
「我想通曉天道的規律,遵循地氣的運行,調和五運的變化,使上下協調,不互相干擾,天地之氣的升降不失其常,五運的運行不違背其規律。該如何調節氣味的順逆呢?」
岐伯恭敬地回答:「您的問題真是深刻啊!這是天地運行的綱領,萬物變化的根源,若非聖明的帝王,誰能探究其中的奧妙呢?我雖不才,願闡述其中的道理,使其流傳不滅,長久不變。」
黃帝說:「請夫子逐步推演,依類排序,區分主次,辨明統屬,闡明氣數,解釋正化,可以詳細說明嗎?」
岐伯回答:「首先確定年份以明確氣運,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運的運行規律,寒、暑、燥、濕、風、火六氣的變化,如此天道便可明瞭,民病也可調治,陰陽的消長也能清晰掌握。具體的推算方法,請讓我詳細說明。」
黃帝問:「五運主歲的規律,是否有固定的法則?」岐伯答:「請讓我依次說明。」
黃帝問:「太陽主政時的情況如何?」岐伯答:「這是辰戌年的氣運。」
壬辰、壬戌年
-
司天:太陽寒水(辰戌年太陽寒水司天,主導天令,位在上)。
-
中運:太角木運(壬年歲運為陽木,故屬太角,主氣交變化,位在中)。
-
在泉:太陰濕土(本年濕土在泉,主地氣變化,位在下)。
-
運氣特性:風為主。
-
正常氣化:風聲呼嘯,萬物繁盛,萌芽破土(此為壬年風運的正化)。
-
異常變化:狂風撼動,折斷樹木,拔起根系(壬為陽木,風運過盛則金氣制之,故有此變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