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二十五卷 (21)
二十五卷 (21)
1. 十六、天不足西北地不滿東南陰陽高下壽夭治法
東南氣溫氣熱,人多食涼而內寒生,故宜治以溫熱,又必強其內守,欲令陽氣不泄,而固其中也。天氣地氣有陰陽升降,病治亦有陰陽升降,用合氣宜,是同其氣而病可平矣。然西北未必無假熱,東南未必無假寒,假者當反治,則西北有當熱,東南有當寒者矣。然余備歷南北,還是熱方多熱病,寒方多寒病,又不可不知也。
真假詳義,有按在論治類四。)帝曰:善。一州之氣,生化壽夭不同,其故何也?岐伯曰:高下之理,地勢使然也。崇高則陰氣治之,汙下則陽氣治之,陽盛者先天,陰勝者後天,此地理之常,生化之道也。(一州之地,非若天下之廣,其中亦有生化壽夭之不同者,以地勢有高下耳。
高者陰氣升而治之,陰性遲,故物之榮枯皆後天而至。後天者,其榮遲,其枯亦遲,故多壽也。下者陽氣降而治之,陽性速,故物之成敗皆先天而至。先天者,其成速,其敗亦速,故多夭也。觀孫真人曰:嬰兒三歲以上,十歲以下,觀其性氣高下,即可知其壽夭。大略兒小時敏悟過人者多夭,則項橐、顏回之流是也。
小兒骨法成就,威儀迴轉遲舒,稍費人精神鵰琢者壽。其預知人意,迴旋敏速者亦夭,則楊修、孔融之流是也。由此言之,壽夭大略可知也。亦由梅花早發,不睹歲寒,甘菊晚榮,終於年事,是知晚成者,壽之徵也。此即先天后天之義。)帝曰:其有壽夭乎?岐伯曰:高者其氣壽,下者其氣夭,地之小大異也,小者小異,大者大異。(地有高下,則氣有陰陽,壽夭之所由也。
然大而天下,則千萬里之遙,有所異也;小而一州,則數十里之近,亦有所異也。故小有小之異,大有大之異。)故治病者,必明天道地理,陰陽更勝,氣之先後,人之壽夭,生化之期,乃可以知人之形氣矣。(不明天道,則不知運氣之變。不明地理,則不知方土之宜。不明陰陽更勝,則本末俱失。
不明氣之先後,則緩急倒施。不明壽夭生化之期,則中無確見而輕率招尤。凡此數者,缺一不可,斯足因形以察人之外,因氣以知人之內,而治病之道,庶保萬全矣。
白話文:
【十六、天地陰陽與地勢對壽命和治療的影響及方法】
東南地區氣候溫暖炎熱,人們多食寒涼之物,導致體內寒氣滋生,因此宜用溫熱之法治療,同時需加強內在的固守,使陽氣不向外流失,穩固體內元氣。天地之氣有陰陽升降的變化,疾病的治療也需順應陰陽升降的規律,調和適宜之氣,使人體與自然之氣相通,疾病才能得以平復。
然而,西北地區未必沒有假熱之症,東南地區未必沒有假寒之症,若遇假症則需反治,因此西北地區有時需用溫熱法,東南地區有時需用寒涼法。但根據我多年來遊歷南北的經驗,仍見熱地方多發熱病,寒地方多發寒病,這一點不可不知。
(關於“真假”的詳細論述,可參考《論治類四》的記載。)
黃帝問:“同一地區內,人的生長、健康狀況及壽命長短卻各不相同,這是什麼原因?”岐伯答:“這是地勢高低所致。地勢高的地方受陰氣主導,地勢低的地方受陽氣主導。陽氣盛則萬物生長早衰,陰氣盛則萬物生長遲緩,這是地理環境對生命發展的常態影響。”
(一州之地雖不如天下廣大,但因地勢高低不同,生物的長壽短命也有所差異。高地陰氣上升主導,陰氣性質緩慢,因此萬物榮枯較晚,生長晚則凋零也晚,故多長壽;低地陽氣下降主導,陽氣性質迅疾,因此萬物成敗較早,生長早則衰敗也快,故多短命。)
(孫思邈曾言:“觀察三歲以上、十歲以下的孩童,從性情氣質高低便可推測其壽命。一般來說,幼時聰慧過人者多短命,如項橐、顏回之類;反之,骨骼發育穩健、舉止舒緩、需稍加雕琢者多長壽。而那些過早機敏善變的孩童也多短命,如楊修、孔融之類。”由此可知壽命長短的大致規律。正如梅花早開難耐嚴寒,甘菊晚綻終享天年,晚成者多為長壽之兆,這正體現了“先天”與“後天”的差異。)
黃帝問:“地勢高低會影響壽命嗎?”岐伯答:“高地之人多長壽,低地之人多短命。地勢差異越大,壽命差異也越顯著——小範圍有小差異,大範圍有大差異。”
因此,治病必須通曉天道地理、陰陽消長、氣候時序、人壽夭命及生命規律,方能透過外在形貌洞察內在氣血,從而確保治療萬無一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