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二十五卷 (20)

回本書目錄

二十五卷 (20)

1. 十六、天不足西北地不滿東南陰陽高下壽夭治法

西行校之,自檿源縣西至蕃界磧石,其以南向及西北、東南者,每四十里,春氣發晚一日,秋氣至早一日;北向及東北、西南者,每一十五里,春氣發晚一日,秋氣至早一日。南行校之,川形有北向及東北西南者,每一十五里,陽氣行晚一日,陰氣行早一日;南向及東南西北川,每一十五里,熱氣至早一日,寒氣至晚一日;廣平之地,則每五十里,陽氣發早一日,寒氣至晚一日。

北行校之,川形有南向及東南、西北者,每二十五里,陽氣行晚一日,陰氣行早一日;北向及東北、西南川,每一十五里,寒氣至早一日,熱氣至晚一日;廣平之地,則每二十里,熱氣行晚一日,寒氣至早一日。大率如此。然高處峻處,冬氣常在,平處下處,夏氣常在,觀其雪零草茂,則可知矣。

然地土固有弓形川、蛇形川、月形川,地勢不同,生殺榮枯,地同而天異。凡此之類,有離向、丙向、巽向、乙向、震向處,則春氣早至,秋氣晚至,早晚校十五日;有丁向、坤向、庚向、兌向、辛向、乾向、坎向、艮向處,則秋氣早至,春氣晚至,早晚亦校二十日。是所謂帶山之地也,審觀向背,氣候可知。

寒涼之地,腠理開少而閉多,閉多則陽氣不散,故適寒涼腹必脹也。濕熱之地,腠理開多而閉少,開多則陽氣發散,故往溫熱皮必瘡也。下文則中氣不余,故脹已。汗之則陽氣外泄,故瘡已。按:王氏此論,以中國之地分為九宮,而九宮之中復分其東西南北之向,則陰陽寒熱各有其辨,不可不察也。詳漢蜀江,即長江也。

自江至南海,離宮也。自江至平遙縣,中宮也。今屬山西汾州界。自平遙北至蕃界北海,坎宮也。此以南北三分為言也。檿源縣,即檿陽縣,今屬陝西鳳翔府。自檿源西至沙洲,兌宮也。自開封西至檿源,中宮也。自開封東至滄海,震宮也。此以東西三分為言也。五正之宮得其詳,則四隅之氣可察矣。

)帝曰:其於壽夭何如?(土地之氣既不同,則人之壽夭亦有異也。)岐伯曰:陰精所奉其人壽,陽精所降其人夭。(陰精所奉之地,陽氣堅固,故人多壽。謂崇高之處也。陽精所降之地,陽氣易泄,故人多夭,謂汙下之處也。)帝曰:善。其病者,治之奈何?岐伯曰:西北之氣,散而寒之,東南之氣,收而溫之,所謂同病異治也。(西北氣寒,氣固於外,則熱鬱於內,故宜散其外寒,清其內熱。

東南氣熱,氣泄於外,則寒生於中,故宜收其外泄,溫其中寒。此其為病則同,而治則有異也。)故曰:氣寒氣涼,治以寒涼,行水漬之。氣溫氣熱,治以溫熱,強其內守。必同其氣,可使平也,假者反之。(西北氣寒氣涼,人多食熱而內火盛,故宜治以寒涼,及行水漬之法,謂用湯液浸漬以散其外寒也。

白話文:

十六、天地陰陽與壽命長短的治療方法

根據向西方向的考察,從檿源縣往西至邊境的沙漠礫石地帶,凡是地勢朝南、西北或東南的方向,每四十里,春天的氣息會晚一日到來,秋天的氣息則早一日降臨;若地勢朝北、東北或西南,則每十五里,春氣晚一日出現,秋氣早一日來臨。

向南方向考察,河川地勢若朝北、東北或西南,每十五里,陽氣運行晚一日,陰氣則早一日生成;若河川朝南、東南或西北,每十五里,熱氣早一日到來,寒氣晚一日降臨;至於廣闊平坦的地區,則每五十里,陽氣早一日生發,寒氣晚一日到來。

向北方向考察,河川若朝南、東南或西北,每二十五里,陽氣運行晚一日,陰氣早一日生成;河川若朝北、東北或西南,每十五里,寒氣早一日降臨,熱氣晚一日出現;廣闊平坦的地區,則每二十里,熱氣晚一日出現,寒氣早一日到來。大致情況如此。然而地勢高峻的地區,冬季氣息常存,低平之處則夏季氣息常在,觀察積雪消融與草木茂盛的情況,便可明白。

不同地形如弓形、蛇形、月形等川流地勢,會造成生機興盛與衰敗的差異,即使地勢相同,天氣的影響也不同。若地勢朝向離(南)、丙(東南)、巽(東南)、乙(東)、震(東),春季氣息會早到,秋季氣息會晚來,早晚相差十五日;若朝向丁(南偏西)、坤(西南)、庚(西)、兌(西)、辛(西偏北)、乾(西北)、坎(北)、艮(東北),則秋季氣息早到,春季氣息晚來,早晚相差二十日。這些稱為「帶山之地」,須仔細觀察地勢朝向,才能判斷氣候特徵。

寒冷地區的人,肌膚腠理閉合多而開放少,陽氣不易散發,因此到寒冷地區容易腹脹。濕熱地區的人,腠理開放多而閉合少,陽氣過度發散,因此到溫熱地區容易生瘡。若陽氣下行則中氣不足,故腹脹會緩解;若發汗則陽氣外洩,皮膚瘡症會減輕。

黃帝問:「這些地理差異對人的壽命長短有何影響?」
岐伯回答:「陰精充沛的地方,人容易長壽(因陽氣堅固,例如高峻之處);陽精旺盛的地方,人容易早夭(因陽氣易洩,例如低窪之地)。」
黃帝又問:「那麼對於不同的病症,如何治療?」
岐伯回答:「西北地區氣候寒冷,外寒內熱,治療宜散寒清熱;東南地區氣候濕熱,外熱內寒,治療宜收斉溫中。這是『同病異治』的道理。因此,寒冷地區的人宜用寒涼藥物與湯液浸漬法;溫熱地區的人宜用溫熱藥物,強化內在氣血平衡。」

(譯文依原文脈絡簡化,去除註解及重複論述,保留核心論點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