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二十五卷 (15)
二十五卷 (15)
1. 十四、天氣地氣制有所從
(厥陰在泉,則少陽司天,上陽下陰,木火相合,故其氣化專一,味亦純正。其他歲氣則上下各有勝制,氣不專一,故皆兼夫間味也。)
少陰在泉,寒毒不生,其味辛,其治辛苦甘,其谷白丹。(少陰君火在泉,卯酉歲也。熱在地中,故寒毒之物不生。火剋金,故味辛者應之。少陰之上,陽明主之,上金下火,故其治辛苦,其谷白丹。辛白屬金,天之所化;苦丹屬火,地之所生也。甘字義見前陽明在泉下。)
太陰在泉,燥毒不生,其味鹹,其氣熱,其治甘鹹,其谷黅秬。(太陰濕土在泉,辰戌歲也。濕在地中,故燥毒之物不生。土剋水,故味鹹者應之。濕不遠寒,故氣熱之物不成。太陰之上,太陽主之,下濕上寒,故其治甘鹹,其谷黅秬。咸秬屬水,天氣所生;甘黅屬土,地氣所主也。
)化淳則咸守,氣專則辛化而俱治。(六氣惟太陰屬土,太陰司地,土得位也,故其化淳。淳,厚也。五味惟咸屬水,其性善泄,淳土製之,庶得其守矣。土居土位,故曰氣專。土盛生金,故與辛化而俱治。俱治者,謂辛與甘鹹兼用為治也。蓋辛屬金,為土之子,為水之母,能調和於水土之間,此即太陰在泉,其治甘鹹之間味也。
然太陰、太陽相為上下,皆當用之;但太陰在泉辛化厚,太陽在泉辛化薄耳。)
故曰補上下者從之,治上下者逆之,以所在寒熱盛衰而調之。(此下皆言治法也。補者補其不足,治者治其有餘。上謂司天,下謂在泉。從之謂同其氣,如以辛補肺,以甘補脾之類是也。逆之謂反其氣,如以苦治肺,以酸治脾之類是也。當各以病之所在,隨其寒熱盛衰之宜而調之也。
)故曰上取下取,內取外取,以求其過,能毒者以厚藥,不勝毒者以薄藥,此之謂也。(上取下取,察其病之在上在下也。內取外取,察其病之在表在裡也。於此四者而求其過之所在,然後因其強弱,以施厚薄之治。若其人胃厚色黑,骨大肉肥,此能毒者也,宜治以厚藥。若其胃薄色浮,骨小肉瘦,此不能毒者也,宜治以薄藥。
能,耐同。)氣反者,病在上,取之下;病在下,取之上;病在中,旁取之。(氣反者,本在此而標在彼也。其病既反,其治亦宜反。故病在上,取之下,謂如陽病者治其陰,上壅者疏其下也。病在下,取之上,謂如陰病者治其陽,下滯者宣其上也。病在中,旁取之,謂病生於內而經連乎外,則或刺或灸,或熨或按,而隨其所在也。
)治熱以寒,溫而行之;治寒以熱,涼而行之;治溫以清,冷而行之;治清以溫,熱而行之。(此即《至真要大論》寒因熱用、熱因寒用之義。凡藥與病逆者,恐不相投,故從其氣以行之,假借之道也。)故消之削之,吐之下之,補之瀉之,久新同法。(消以去滯,削以攻堅,上實者宜吐,下實者宜下,補因正之不足,瀉因邪之有餘;但此中用有緩急,治有先後,而病之久新同其法也。)
白話文:
十四、天氣地氣制有所從
厥陰在泉時,少陽司天,上為陽、下為陰,木火相融,因此氣化專注純粹,滋味也單純純正。其他年份的氣候則上下相互制衡,氣不專一,故滋味皆兼雜其他中間之味。
少陰在泉時,寒毒之物不生,其味屬辛,調治宜用辛、苦、甘,對應穀物為白色與紅色(少陰君火在泉,如卯酉年。熱氣蘊藏地下,故寒毒生物無法生長。火剋金,辛味與之相應。少陰之上由陽明主導,上為金、下為火,故調治用辛與苦,穀物為白色與紅色——辛與白色屬金,受天所化;苦與紅色屬火,由地所生。甘味之義見前文「陽明在泉」部分)。
太陰在泉時,燥毒之物不生,其味屬鹹,其氣為熱,調治宜用甘與鹹,對應穀物為黃與黑(太陰濕土在泉,如辰戌年。濕氣蘊藏地下,故燥毒生物無法生長。土剋水,鹹味與之相應。濕不遠寒,故熱性之物難以生成。太陰之上由太陽主導,下濕上寒,故調治用甘與鹹,穀物為黃與黑——鹹與黑色屬水,受天所化;甘與黃色屬土,由地所主)。
若氣化淳厚,則鹹味得以固守;若氣運專注,辛味隨之生化而兼治(六氣中唯太陰屬土,太陰主地時,土得正位,故其氣化淳厚。「淳」即深厚。五味中唯鹹屬水,水性易散,需淳厚之土制約,才能守其特性。土居土位稱「氣專」,土盛則生金,故與辛味同化而兼治。「兼治」指辛與甘、鹹並用調理,因辛屬金,為土之子、水之母,能協調水土關係——此即太陰在泉時兼用甘鹹之理。但太陰與太陽上下相應,皆可用此法;惟太陰在泉時辛化較強,太陽在泉時辛化較弱)。
因此,補益上下之氣需順應其性,調治上下之氣則需逆其性,依其寒熱盛衰調整。補法是針對不足,治法是針對過度;「上」指司天,「下」指在泉。「順應」指同其性,如以辛補肺、以甘補脾;「逆反」指反其性,如以苦治肺、以酸治脾。當依病位所在,隨寒熱盛衰適度調理。
治病時需視病位在上或下、在表或裡,探求病因所在。體質強健耐藥者用猛藥,體弱不耐者用緩藥。所謂「氣反」之症,病在上則取治於下,病在下則取治於上,病在中則從旁調理。(例如:陽病治陰、上壅通下;陰病治陽、下滯宣上;內病外連則以針灸、熨按等法施於經絡所過處)。
治熱證用寒藥,但需溫服;治寒證用熱藥,卻需涼服;治溫病用清涼藥,冷服;治清冷證用溫藥,熱服。此如《至真要大論》所言「寒因熱用,熱因寒用」之理——凡藥性與病症相衝時,需借其氣以行藥效。
消散積滯、攻堅破結、催吐瀉下、補虛瀉實,無論新病舊疾,原則相同(消散去滯、攻堅破結,上實宜吐、下實宜瀉;補因正虛、瀉因邪盛——惟輕重緩急與次序須依病情而定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