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二十五卷 (14)

回本書目錄

二十五卷 (14)

1. 十四、天氣地氣制有所從

帝曰:氣始而生化,氣散而有形,氣布而蕃育,氣終而象變,其致一也;然而五味所資,生化有薄厚,成熟有少多,終始不同,其故何也?(此以下詳明在泉六化,五味五穀之有異也。始者肇其生幾,散者散於萬物,布者布其茂盛,終者收於成功。此言萬物之始終散布,本同一氣,及其生化成熟,乃各有厚薄少多之異也。

)岐伯曰:地氣制之也,非天不生而地不長也。(地氣者,即在泉也。制之者,由其所成也。在泉六化,各有盛衰,物生於地,氣必應之,故氣薄則薄,非天之不生,氣少則少,非地之不長也。王氏曰:天地雖無情於生化,而生化之氣自有異同爾。何者?以地體之中有六入故也。

氣有同異,故有生有化,有不生有不化,有少生少化,有廣生廣化矣。故天地之間,無必生必化、必不生必不化、必少生少化、必廣生廣化也,各隨其氣,分所好所惡、所異所同也。)帝曰:願聞其道。岐伯曰:寒熱燥濕,不同其化也。(氣有六而言其四,舉大概之要耳。)

故少陽在泉,寒毒不生,其味辛,其治苦酸,其谷蒼丹。(少陽相火在泉,巳亥歲也。所謂毒者,凡五行暴烈之氣,各有所化,故火在地中,則寒毒之物不生,火氣制金,則味辛之物應之。少陽之上,厥陰主之,下火上木,故其治苦酸,其谷蒼丹。苦丹屬火,地氣所化;酸蒼屬木,天氣所生也。

按:在泉六化之治,惟少陽、厥陰不言間味者,以木火相生,氣無所間也。其他生化皆有上下克伐,故間味不能無矣。)

陽明在泉,濕毒不生,其味酸,其氣濕,其治辛苦甘,其谷丹素。(陽明燥金在泉,子午歲也。燥在地中,故濕毒之物不生。金剋木,故味酸者應之。燥勝濕,故氣濕者應之。陽明之上,少陰主之,下金上火,故其治辛苦,其谷丹素。辛素屬金,地氣所化;苦丹屬火,天氣所生。

然治兼甘者,火金之間味也。甘屬土,為火之子,為金之母,故能調和於二者之間。)

太陽在泉,熱毒不生,其味苦,其治淡咸,其谷黅秬。(太陽寒水在泉,丑未歲也。寒在地中,故熱毒之物不生。水剋火,故味苦者應之。太陽之上,太陰主之,上土下水,故其治淡咸,其谷黅秬。淡,即甘之薄味也。秬,黑黍也。淡黅屬土,天之所生;咸秬屬水,地之所化也。

太陽間味,義詳下文太陰在泉。按:王氏曰:太陰土氣,上主於天,氣遠而高,故甘之化薄而為淡也,所以淡亦甘之類也。觀下文太陰在泉,其治甘鹹,則王氏之言益信。)

厥陰在泉,清毒不生,其味甘,其治酸苦,其谷蒼赤,(厥陰風木在泉,寅申歲也。風行地中,與清殊性,故清毒之物不生。木剋土,故味甘者應之。厥陰之上,少陽主之,上火下木,故其治酸苦,其谷蒼赤。苦赤屬火,天之所生;酸蒼屬木,地之所生也。)其氣專,其味正。

白話文:

【十四、天氣地氣制有所從】

黃帝問:氣初生時能化育萬物,氣散布後形成具體形態,氣佈達時使萬物繁茂生長,氣終結時現象隨之轉變,這些都是同樣的道理。然而五味的生成,為何化育有厚薄、成熟有豐欠,從開始到結束都不相同?這是什麼原因?(此段說明在泉之六氣變化,影響五味五穀的差異。所謂「始」是生發之初機,「散」是擴展至萬物,「布」是繁盛狀態,「終」是完成結果。萬物從生到死的過程雖同出一氣,但化育成熟卻有厚薄多寡之別。)

黃帝問:請詳述其道理。岐伯答:寒、熱、燥、濕之氣不同,化育作用便不同。(六氣中舉四氣為例,是概述要點。)

  1. 少陽在泉(相火主司,巳亥年):
    寒性毒物不生,味辛者受制,主治苦酸,對應穀物為青色與紅色。因火氣制金,辛味屬金故受影響。少陽與厥陰相應,下火協同風木,故主治苦酸。苦紅屬火(地氣所化),酸青屬木(天氣所生)。木火相生無間味,故不另提調和之味。

  2. 陽明在泉(燥金主司,子午年):
    濕性毒物不生,酸味受制,燥勝濕,主治辛苦甘,對應穀物為紅色與白色。燥金剋木使酸味受制。陽明與少陰相應,下金上火,故主治辛苦(白屬金地氣,紅屬火天氣),甘味為土性,介於火金之間調和。

  3. 太陽在泉(寒水主司,醜未年):
    熱性毒物不生,苦味受制,主治淡鹹,對應穀物為黃色與黑黍。寒水剋火使苦味受制。太陽與太陰相應,上水下土,故以淡(甘之薄味)調土,鹹黑屬水地氣。太陰在泉時甘味轉淡,因土氣上承天氣而稀薄化。

  4. 厥陰在泉(風木主司,寅申年):
    清冷毒物不生,甘味受制,主治酸苦,對應穀物為青色與赤色。風木剋土使甘味受制。厥陰與少陽相應,下木協同相火,故酸苦為治(赤火屬天氣,青木屬地氣)。風木之氣專一,五味得以純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