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二十四卷 (26)

回本書目錄

二十四卷 (26)

1. 十二、德化政令不能相過

(《素問·氣交變大論》)

帝曰:其德化政令之動靜損益皆何如?岐伯曰:夫德化政令災變,不能相加也。(加,增重也,亦相陵也。夫天地動靜,陰陽往復,政令災眚,報施不爽,故不能相加也。)勝復盛衰,不能相多也。(勝微則復微,勝甚則復甚,故不能相多也。)往來小大,不能相過也。(勝復小大,氣數皆同,故不能相過也。

)用之升降,不能相無也。(五行之用,先者退而後者進,迭為升降,升降失則氣化息矣,故不能相無也。)各從其動而復之耳。(五運之政,猶權衡也,故動有盛衰,則復有微甚,各隨其動而應之。《六微旨大論》曰:成敗倚伏生乎動,動而不已,則變作矣。易曰:吉凶悔吝者,生乎動者也。

皆此之謂。然則天地和平之道,有必不可損益於其間者,於此章之義可見矣。)帝曰:其病生何如?(言災變眚傷之應於病也。)岐伯曰:德化者氣之祥,政令者氣之章,變易者復之紀,災眚者傷之始。(祥,瑞應也。章,昭著也。紀者,變易之候。始者,災傷所由。)氣相勝者和,不相勝者病,重感於邪則甚也。

(相勝,相當也。謂人氣與歲氣相當,則為比和而無病;不相當,則邪正相干而病生矣。重感於邪,如有餘逢王,不足被傷,則盛者愈盛,虛者愈虛,其病必甚也。)帝曰:善。所謂精光之論,大聖之業,宣明大道,通於無窮,究於無極也。余聞之,善言天者,必應於人;善言古者,必驗於今;善言氣者,必彰於物;善言應者,同天地之化;善言化言變者,通神明之理。

非夫子孰能言至道歟!乃擇良兆而藏之靈室,每旦讀之,命曰氣交變,非齋戒不敢發,慎傳也。(聖人知周萬物,故能通於無窮,究於無極,因天以應人,因古以知今,因氣應變化以通神明之理。帝所以極言讚美用示珍藏者,重之甚也。

白話文:

十二、德化政令不能相過

黃帝問:「德、化、政、令的動靜與損益關係如何?」岐伯回答:「德、化、政、令與災變之間,不會互相疊加加重。」(「加」指加重或相互侵凌。天地陰陽的運行與災禍報應皆有規律,故不會無端增加。)勝復之氣的盛衰,也不會彼此增多。(勝氣微弱,復氣也微弱;勝氣強盛,復氣也強盛,因此無法互相增多。)往來的氣運大小,不會互相超越。(勝復之氣的強弱與週期固定,故無法互相超越。)

五行之氣的升降作用,缺一不可。(五行運轉時,先退者後進,交替升降,若升降失序,氣化便會停滯,故不能缺少任一環節。)一切皆隨氣運的變動而回應。(五運的調節如同秤錘,動則有盛衰,復氣亦有強弱,皆依其變動而對應。《六微旨大論》說:「成敗隱含於變動中,持續變動則引發異變。」《易經》亦言:「吉凶悔吝生於變動。」正說明此理。由此可見,天地間的和諧規律,絕不可任意增減。)

黃帝問:「這些變化如何影響疾病?」岐伯答:「德化是氣的吉兆,政令是氣的彰顯,變易是復氣的規律,災禍是傷病的起因。」(「祥」指祥瑞,「章」指顯著,「紀」是變化的徵兆,「始」是災傷的根源。)人氣與歲氣平衡則健康,失衡則生病;若再感邪氣,病情會加重。(「相勝」指氣運相當。人氣與歲氣和諧則無病;不和諧則邪正相爭而致病。若虛弱時再受邪侵,如強盛者遇旺氣、虛弱者遭損傷,便會加重病情。)

黃帝讚嘆:「這真是精闢的見解!聖人的事業正在於闡明大道,貫通無盡之理。我聽聞:善論天道者必能印證於人事;善論歷史者必能驗證於當代;善論氣運者必能彰顯於萬物;善論感應者必契合天地變化;善論變化者必通達神明之理。除了您,誰能闡述如此至高之道?」於是黃帝將這番言論慎重收藏於靈室,每日研讀,命名為《氣交變》,並嚴守齋戒儀式才翻閱,以示對其傳承的謹慎。(聖人洞悉萬物,故能窮究無限之理,藉天道應人事,依古知今,憑氣運明變化。黃帝極力讚揚並珍藏此論,可見其重視程度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