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二十四卷 (11)

回本書目錄

二十四卷 (11)

1. 九、上下升降氣有初中神機氣立生死為用

故曰聖人處無為之事,行不言之教,萬物作焉而不辭,生而不有,為而不恃,功而不居,夫惟不居,是以不去。又曰:為學日益,為道日損,損而又損,以至於無為,無為而無不為矣。皆無形無患之道也。如孔子之毋意、毋必、毋固、毋我,又孰非其道乎?故關尹子曰:人無以無知無為者為無我,雖有知有為,不害其為無我。正此之謂也。

)帝曰:善。有不生不化乎?(不生不化,即不生不死也。言人有逃陰陽,免生化,而無始無終,同太虛於自然者乎?觀老子曰:出生入死,生之徒十有三,死之徒十有三,民之生,動之死地亦十有三。夫何故?以其生生之厚。蘇子由釋之曰:生死之道,以十言之,三者各居其三矣,豈非生死之道九,而不生不死之道,一而已矣。不生不死,即易所謂寂然不動者也。

老子言其九,不言其一,使人自得之,以寄無思無為之妙也。有生則有死,故生之徒,即死之徒也。人之所賴於生者厚,則死之道常十九。聖人常在不生不死中,生地且無,焉有死地哉?即此不生不化之謂。又昔人云:愛生者可殺也,愛潔者可汙也,愛榮者可辱也,愛完者可破也。

本無生,孰殺之?本無潔,孰汙之?本無榮,孰辱之?本無完,孰破之?知乎此者,可以出入造化,遊戲死生。此二家說,俱得不生不死之妙,故並錄之。)岐伯曰:悉乎哉問也!與道合同,惟真人也。帝曰:善。(真人者體合於道,道無窮則身亦無窮,故能出入生死,壽敝天地,無有終時也。

白話文:

【九、氣機升降的奧妙與生死之道】

古代聖人以無為態度處世,以不言施行教化,順應萬物生長而不乾預,創造而不佔有,作為而不自恃,成就而不居功。正因不居功,所以功績永不消逝。追求學問要日積月累,追求大道則要日漸去除執念,不斷消減造作,終至無為境界,此時無為卻能成就一切。這正是無形無執的大道境界。孔子提倡的「不臆測、不武斷、不固執、不自私」何嘗不是這道理?關尹子說:不要以為無知無為才是無我,即使有知有為,也不妨礙達到無我境界。

黃帝問:存在真正超脫生死變化的境界嗎?(此指超越陰陽生滅,與太虛自然同體)老子曾說:人從出生到死亡,生存機率十分之三,死亡機率十分之三,因過度養生反而致死的也有十分之三。這說明生死之道佔九分,真正不生不死的境界僅佔一分。這種境界如同《易經》所說「寂然不動」的狀態。老子只談九分道理,留一分讓人自行領悟,體現無思無為的玄妙。有生必有死,追求養生過甚反而趨近死亡。聖人常住不生不滅境界,連生存概念都沒有,更無所謂死亡。

古人雲:執著生命者可被殺害,執著潔淨者可被玷汙,執著榮譽者可受辱,執著完美者可被破壞。若明白本無所謂生命,誰能殺之?本無潔淨,誰能汙之?本無榮辱,誰能辱之?本無完美,誰能破之?領悟此理者,便能逍遙於造化,遊戲於生死。以上兩家學說,都闡明瞭不生不滅的真諦。

岐伯回答:這問題很深刻!唯有真人才能夠完全與道合一。黃帝表示認同。(真人身心與道融合,道無窮盡故生命也無窮盡,能自由出入生死,壽命與天地同久,永無終結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