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二十四卷 (8)
二十四卷 (8)
1. 九、上下升降氣有初中神機氣立生死為用
)帝曰:何謂初中?(前章言氣有初中,此復求其詳也。)岐伯曰:初凡三十度而有奇,中氣同法。(度,即日也。一步之數,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,而兩分之,則前半步始於初,是為初氣,凡三十度而有奇。奇,謂四十三刻又四分刻之三也。後半步始於中,是為中氣,其數如初,故曰同法。
)帝曰:初中何也?岐伯曰:所以分天地也。帝曰:願卒聞之。岐伯曰:初者地氣也,中者天氣也。(初中者,所以分陰陽也。凡一氣之度必有前後,有前後則前陽而後陰。陽主進,自下而上,故初者地氣也。陰主退,自上而下,故中者天氣也。愚按:初中者,初言其始,氣自始而漸盛也。
中言其盛,氣自盛而漸衰也。但本篇所謂初中者,以一步之氣為言,故曰初凡三十度而有奇,中氣同法。然陰陽之氣,無往不在,故初中之數,亦無往不然。如以一歲言之,則冬至氣始於北,夏至氣中於南,北者盛之始,南者衰之始,此歲氣之初中也。以晝夜言之,夜則陽生於坎,晝則日中於離,坎者升之始,離者降之始,此日度之初中也。
不惟是也,即一月一節、一時一刻,靡不皆然。所以月有朔而有望,氣有節而有中,時有子而有午,刻有初而有正,皆所以分初中也。故明初中者則知陰陽,明陰陽則知上下,明上下則知升降,明升降則知孰為天氣,孰為地氣,孰為氣交,而天地人盈虛消長死生之數,不外乎是矣。此當與伏義六十四卦圓圖參會其義,有妙存焉。
見附翼一卷醫易義中。)帝曰:其升降何如?岐伯曰:氣之升降,天地之更用也。(天無地之升,則不能降,地無天之降,則不能升,故天地更相為用。)帝曰:願聞其用何如?岐伯曰:升已而降,降者謂天;降已而升,升者謂地。(升出於地,升無所升,則升已而降,此地以天為用也,故降者謂天。
降出於天,降無所降,則降已而升,此天以地為用也,故升者謂地。)天氣下降,氣流於地;地氣上升,氣騰於天。故高下相召,升降相因,而變作矣。(召,猶招也。上者必降,下者必升,此天運循環之道也。陽必召陰,陰必召陽,此陰陽配合之理也。故高下相召則有升降,有升降則強弱相因而變作矣。
《六元正紀大論》曰:天氣不足,地氣隨之,地氣不足,天氣從之,運居其中而常先也。惡所不勝,歸所同和,隨運歸從而生其病也。故上勝則天氣降而下,下勝則地氣遷而上,勝多少而差其分,微者小差,甚者大差,甚則位易氣交,易則大變生而病作矣。)帝曰:善。寒濕相遘,燥熱相臨,風火相值,其有間乎?(間,異也。
惟其有間,故或邪或正而變由生也。)岐伯曰:氣有勝復,勝復之作,有德有化,有用有變,變則邪氣居之。(六氣皆有勝復,而勝復之作,正則為循環當位之勝復,故有德有化有用。邪則為亢害承製之勝復,故有災有變。)帝曰:何謂邪乎?(凡六氣之不當位者,皆互相為邪也。
白話文:
九、上下氣機升降的初中之分與神機氣立的生死作用
黃帝問:「什麼是『初』和『中』?」岐伯回答:「初氣約三十天多一點,中氣也遵循相同的規律。」(「度」即一天。一個節氣共六十天又八十七刻半,分為前後兩半:前半始於「初」,稱為「初氣」,約三十天零四十三又四分之三刻;後半始於「中」,稱為「中氣」,天數與初氣相同。)
- 年週期:冬至氣始於北方(盛之始),夏至氣達南方(衰之始)。
- 晝夜:夜間陽氣生於坎位(北方),晝間陽極於離位(南方)。
- 更小單位:月有朔望,節氣分節與中,時辰分子午,刻分初與正,皆含初中陰陽之理。)
理解初中之分,便能掌握陰陽、上下、升降的規律,進而知曉何為天氣、地氣及氣交,天地人的盈虛消長與生死變化皆不離此理。(可參閱《醫易義》中的伏羲六十四卦圓圖以深入體會。)
黃帝問:「升降如何運作?」岐伯答:「氣的升降是天地互動的結果。」(天賴地之升才能降,地賴天之降才能升。)黃帝追問其機制,岐伯說:「升至極點則轉降,此降由天主導;降至極點則轉升,此升由地主導。」(地氣升極則借天之力而降,天氣降極則借地之力而升。)天氣下降滋養大地,地氣上升蒸騰於天。高低相引,升降互依,因而產生變化。(此乃天道循環與陰陽相吸之理。如《六元正紀大論》所述:天地之氣相互影響,失衡時則位序混亂,引發病變。)
黃帝說:「好。當寒濕、燥熱、風火相遇時,會有何差異?」岐伯答:「氣有勝復作用。正常勝復帶來生機(德、化、用),異常勝復則導致災變(邪氣佔據)。」黃帝問:「何謂邪?」岐伯指出:「凡六氣不循常位交互影響,皆為邪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