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四卷 (3)

回本書目錄

四卷 (3)

1. 二十、首面耐寒因於氣聚

(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)

黃帝問於岐伯曰:首面與身形也,屬骨連筋、同血合於氣耳。天寒則裂地凌冰,其卒寒,或手足懈惰,然而其面不衣何也?(人之頭面身形,本同一氣,至於猝暴嚴寒,則地裂水冰,肢體為之凜慄,而面獨不懼,故以為問。)岐伯答曰:十二經脈,三百六十五絡,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,(頭面為人之首,凡周身陰陽經絡無所不聚,故其血氣皆上行於面而走諸竅。空,孔同。

)其精陽氣上走於目而為睛,(精陽氣者,陽氣之精華也,故曰五臟六腑之精氣,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。)其彆氣走於耳而為聽,(彆氣者,旁行之氣也。氣自兩側上行於耳,氣達則竅聰,所以能聽。)其宗氣上出於鼻而為臭,(宗氣,大氣也。宗氣積於胸中,上通於鼻而行呼吸,所以能臭。

)其濁氣出於胃,走唇舌而為味。(濁氣,穀氣也。谷入於胃,氣達於唇舌,所以知味。)其氣之津液,皆上熏於面,(凡諸氣之津液,皆上熏於面。如脈度篇曰:五臟常內閱於上七竅也,故肺氣通於鼻,心氣通於舌,肝氣通於目,脾氣通於口,腎氣通於耳。此五臟之氣皆上通乎七竅,不獨諸陽經絡乃得上頭也。

)而皮又厚,其肉堅,故天氣甚寒,不能勝之也。(一身血氣既皆聚於頭面,故其皮厚肉堅異於他處,而寒氣不能勝之也。愚按:本篇所言首面耐寒之義,原無陰陽之分。考之四十七難曰:人面獨耐寒者何也?然。人頭者,諸陽之會也。諸陰脈皆至頸胸中而還,獨諸陽脈皆上至頭耳,故令面耐寒也。

此說殊有不然。夫頭為諸陽之會則是,曰陰不上頭則非。蓋陰陽升降之道,亦焉有地不交天藏不上頭之理?即如本篇有曰:諸陽之會,皆在於面。蓋言面為陽聚之處,而非曰無陰也。義見疾病類三。又如陰陽別論曰:三陽在頭,三陰在手。蓋一言陽明主表,指人迎也;一言太陰主裡,指脈口也。

亦非云陰不上頭也。又如本輸篇所列頸項諸經行次,止言六陽而不言陰者,蓋單言諸陽之次序,如傷寒止言足經而手在其中之意,亦非無陰之謂也。難經之意,本據此數者,而實未究其詳。觀太陰陽明論曰:陰氣從足上行至頭,而下行循臂至指端;陽氣從手上行至頭,而下行至足。

及本篇所謂十二經脈,三百六十五絡,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,豈陰經獨不上頭耶?第近代所傳經穴諸圖,亦但云陽穴上頭,而陰穴止於胸腋者,蓋陽穴之見於肌表者若此,而陰脈之內行者不能悉也。矧陰陽表裡,俱有所會,故但取陽穴則可為陰經之帥,而陰亦在其中矣。

及詳考經脈等論,則手足六陰無不上頭者,今列諸脈於下,以便明者考校。手少陰上挾咽,走喉嚨,系舌本,出於面,系目系,合目內眥。手厥陰循喉嚨,出耳後,合少陽完骨之下。手足少陰太陰皆會於耳中,上絡左角。手太陰循喉嚨。足少陰循喉嚨,系舌本,其筋上至項,結於枕骨,與足太陽之筋合。

白話文:

二十、臉部耐寒的原因在於氣血匯聚

黃帝問岐伯:「頭臉和身體其他部位一樣,都是連著筋骨、氣血相通的。但當天氣寒冷到地裂冰凍時,人會突然受寒,手腳僵硬不靈活,為什麼臉卻不用遮蓋也不怕冷呢?」

岐伯回答:「人體的十二條經脈和三百六十五條絡脈,所有的氣血都向上匯聚到臉部並通往各個孔竅。其中,精純的陽氣上行到眼睛形成視力;分支的氣運行到耳朵形成聽覺;主要的宗氣從鼻子出來負責嗅覺;胃的濁氣運行到嘴唇和舌頭形成味覺。這些氣的津液都向上滋潤臉部,加上臉部皮膚較厚、肌肉堅實,所以即使天氣非常寒冷,也無法侵襲臉部。」

(補充說明:雖然傳統認為「頭部是諸陽經匯聚之處」而耐寒,但實際上陰經同樣上行至頭部。例如手少陰心經沿喉嚨上行到舌根和眼睛;手厥陰心包經從耳後與少陽經相會;手足少陰、太陰經均會於耳中;足少陰腎經的筋脈上至後頸,與足太陽膀胱經相合。因此,臉部耐寒並非僅因陽氣聚集,而是全身陰陽經脈的氣血共同上注的結果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