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類經》~ 四卷 (2)

回本書目錄

四卷 (2)

1. 十九、血氣陰陽清濁

(此又以針下之氣,言清濁陰陽也。清者氣滑,針利於速;濁者氣澀,針利於遲。陰者在裡,故宜深而留之;陽者在表,故宜淺而疾之。其或清中有濁,濁中有清,乃為清濁相干,當察其孰微孰甚,而酌其數以調之也。)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主要說明針灸時,如何根據體內氣血的陰陽、清濁狀態來調整針刺手法。氣血清澈者,氣機流暢,針刺應迅速;氣血濁滯者,氣機阻礙,針刺應緩慢。陰氣藏於內,針刺應深而留針時間長;陽氣浮於外,針刺應淺而快速。如果氣血既有清澈又有濁滯的現象,則需仔細觀察清濁的輕重程度,再根據情況調整針刺的次數和力度來平衡陰陽,使之調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