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七卷 (7)
七卷 (7)
1. 八、孫絡溪谷之應
(素問氣穴論,連前篇)
白話文:
人體的氣血運行,依靠經絡和穴位來調節。不同的穴位有不同的療效,針灸或者按摩這些穴位可以治療相應的疾病。保持經絡通暢,對於維持健康非常重要。在治療時,要根據不同的症狀選擇適當的穴位進行施治。
帝曰:余已知氣穴之處,遊針之居,願聞孫絡溪谷亦有所應乎?(遊針之居,針所遊行之處也。孫絡,支別之小絡也。溪谷義見後。)岐伯曰:孫絡三百六十五穴會,亦以應一歲,(孔絡之云穴會,以絡與穴為會也。穴深在內,絡淺在外,內外為會,故曰穴會。非謂氣穴之外,別有三百六十五絡穴也。
白話文:
皇帝說:「我已經瞭解了氣穴的位置和針灸的部位,不知道孫絡和溪谷這些地方是否也有相應的地方?」(遊針之居:針灸的部位,孫絡:細小的支脈,溪谷:後文解釋。)岐伯回答:「孫絡有三百六十五個穴位會聚,也對應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天。」(孫絡有穴位會聚,因此稱作穴會。穴位在內部,孫絡在外部,內外會合,所以稱作穴會。並非指氣穴之外,另有三百六十五個孫絡穴位。)
)以溢奇邪,以通榮衛,(溢,注也,滿也。奇,異也。邪自皮毛而溢於絡者,以左注右,以右注左,其氣無常處而不入於經,是為奇邪。表裡之氣,由絡以通,故以通營衛。榮營通用,下同。)榮衛稽留,衛散榮溢,氣竭血著,外為發熱,內為少氣,(邪氣留於榮衛,故衛氣散,榮氣溢。氣竭於內,故為少氣。
白話文:
(這樣)通過將奇邪排出體外,使榮衛之氣通暢。(溢:滲出、充滿。奇:異常。奇邪是指從皮毛滲入絡脈的邪氣,它左輸右,右輸左,氣無定處,不進入正經,這就是奇邪。表裡之氣,通過絡脈相通,所以能使榮衛通暢。榮衛之氣互相作用,下文同。)榮衛之氣運轉不暢,衛氣散失,榮氣滲出,氣力衰竭,血液凝聚,體外表現為發熱,體內表現為氣短。
血著於經,故為發熱。著,直略切,留滯也。)疾瀉無怠,以通榮衛,見而瀉之,無問所會。(邪客於絡,則病及榮衛,故疾瀉之,則榮衛通矣。疾,速也。然瀉絡者,但見其結,即可刺之,不必問其經穴之所會。)帝曰:願聞溪谷之會也。岐伯曰:肉之大會為谷,肉之小會為溪,肉分之間,溪谷之會,以行榮衛,以會大氣。
白話文:
血液積聚在經絡中,所以才會發熱。(「著」字讀作「略」,意思是停留、滯留。)應迅速瀉下,疏通氣血,見症後立即治療,不要在意病邪在哪條經絡上。(病邪入侵絡脈,就會影響氣血,所以迅速瀉下,氣血就會通暢。「疾」是「快速」的意思。但瀉絡的方法是,只要看到有結塊,即可針刺,不必問是哪條經絡的穴位。)
黃帝說:我想知道溪谷相會的地方。岐伯說:肌肉的大會合處稱為「谷」,小會合處稱為「溪」,肌肉分隔處,就是溪谷相會的地方,負責運行氣血,會合體內的大氣。
(肉之會依乎骨,骨之會在乎節,故大節小節之間,即大會小會之所,而溪谷出乎其中。凡分肉之間,溪谷之會,皆所以行榮衛之大氣者也。愚按:溪谷之義,說文:泉出通川為谷。又詩有穀風,詩詁風自谷出也。宋均曰:無水曰谷,有水曰溪。故溪谷之在天地,則所以通風水;在人身,則所以通血氣。
白話文:
肌肉附連在骨骼上,骨骼在關節處相連接,因此在大關節和小關節之間,就是肌肉會合和骨骼會合的地方,而經絡中的溪谷穴就出現在這些部位。凡是筋肉之間的分界處,溪谷穴會合的地方,都是氣血運行的大通路。
個人意見:溪谷穴的意義,根據《說文解字》,泉水流出的通道叫做「谷」。《詩經》中有「穀風」,根據《詩經註疏》,風從谷中吹出。宋均說:沒有水的地方叫做「谷」,有水的地方叫做「溪」。因此,溪谷穴在地球上,是通風水的通道;在人體中,是通氣血的通道。
凡諸經俞穴,有曰天曰星者,皆所以應天也。有曰地曰山陵溪谷淵海泉澤都里者,皆所以應地也。又如穴名府者,為神之所集。穴名門戶者,為神之所出入。穴名宅舍者,為神之所安。穴名臺者,為神之所遊行。此先聖之取義命名,皆有所因,用以類推,則庶事可見。)邪溢氣壅,脈熱肉敗,榮衛不行,必將為膿,內銷骨髓,外破大膕,(膕當作䐃,誤也。
白話文:
人體經絡穴位,凡是帶有「天」、「星」字眼的,都是與天相對應的;而帶有「地」、「山陵溪谷淵海泉澤都里」字眼的,則都是與地相對應的。此外,穴名中有「府」字的,是神靈聚集之處;「門戶」字的,是神靈出入之處;「宅舍」字的,是神靈安居之處;「臺」字的,是神靈遊行之處。這些都是古代聖賢根據道理取名,都有其原因,我們可以由此類推,就能明白許多事。邪氣外溢,氣血阻塞,脈絡發熱,肌肉腐爛,營氣衛氣不能運行,最終會化膿,內傷骨髓,外破肌膚,(「膕」字應為「䐃」,寫錯了。)
蓋䐃可稱大,膕不必稱大也。)留於節湊,必將為敗。(若邪氣溢壅於溪谷,鬱而成熱,則榮衛不行,必為癰膿破䐃等疾;設或留於節湊,則必更甚而為敗矣。)積寒留舍,榮衛不居,卷肉縮筋,肋肘不得伸,內為骨痹,外為不仁,命曰不足,大寒留於溪谷也。(若積寒留舍於溪谷,陰凝而滯,則榮衛之氣不能居,卷肉縮筋,故肋肘不得伸,乃為骨痹不仁等疾,皆陽氣不足而寒邪得留也。卷,捲同。
白話文:
邪氣壅塞在經脈中,就會形成癰疽等疾病;如果邪氣停留在經絡的關節處,就會病情加重,甚至導致潰敗。
寒氣積聚在經脈中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肌肉收縮、筋骨僵硬,使得肋骨和肘部無法伸展,內部則形成骨痹(骨頭病),外部則出現麻木不仁,這表明陽氣不足,寒邪入侵。
)溪谷三百六十五,穴會亦應一歲。(有骨節而後有溪谷,有溪谷而後有穴俞,人身骨節三百六十五,而溪谷穴俞應之,故曰穴會亦應一歲之數。)其小痹淫溢,循脈往來,微針所及,與法相同。(邪在孫絡,邪未深也,是為小痹,故可微針以治,而用法則同也。)帝乃闢左右而起,再拜曰:今日發蒙解惑,藏之金匱,不敢復出。
白話文:
人體共有三百六十五個骨節,而經絡的穴位也相對應地有三百六十五個。(因為有了骨節纔有溝壑,有了溝壑纔有穴位,人體的骨節有三百六十五個,因此穴位也應於三百六十五之數。)那些輕微的痹症和泛濫的邪氣,遵循經絡的走向運行,用細小的針刺就能治療,治療方法與之前所說的相同。(邪氣在孫絡之中,還沒有深入身體,這便是輕微的痹症,所以可以用細小的針刺來治療,治療方法也與前面所說的一樣。)黃帝於是左右看了看,站起身,再次拜謝道:今天我茅塞頓開,解除了疑惑,這些知識我會珍藏在金匱之中,不敢再拿出來。
乃藏之金蘭之室,署曰氣穴所在。(署,表識也。)岐伯曰:孫絡之脈別經者,其血盛而當瀉者,亦三百六十五脈,並注於絡,傳注十二絡脈,非獨十四絡脈也。(三百六十五脈,即首節三百六十五穴會之義。孫絡之多,皆傳注於十二經之大絡,非獨十四絡穴也。絡有十五而此言十四,內大包即脾經者。
白話文:
這些穴位就藏在金蘭室這個地方,標示為「氣穴」。岐伯說:除了經絡之外,還有孫絡的脈絡,當它們血氣過盛需要瀉血時,也有三百六十五個穴位,它們都連接在絡脈上,並流注到十二條絡脈,不只是十四個絡脈穴位。(三百六十五脈:指第一節提到的三百六十五個穴位。孫絡有很多,它們都流注到十二條經脈的大絡,不只是十四個絡脈穴位。絡脈有十五條,但這裡只說十四條,是因為大包絡屬於脾經。)
)內解瀉於中者十脈。(解,解散也,即刺節真邪篇解結之謂。瀉,瀉去其實也。中者,五臟也。此言絡雖十二,而分屬於五臟,故可解瀉於中。左右各五,故云十脈。)
白話文:
內臟疾病解除後,會透過十條經脈排瀉。
(「解」指解除,「瀉」指排瀉。「中」指五臟。這句話的意思是:雖然經絡有十二條,但都屬於五臟,因此可以解除內臟的疾病,並透過經脈排瀉。左右各五條,所以總共有十條經脈。)
2. 九、氣府三百六十五
(素問氣府論,全)
足太陽脈氣所發者七十八穴:(詳考本經下文,共得九十三穴,內除督脈、少陽二經其浮氣相通於本經而重見者凡十五穴,則本經止七十八穴。近世經絡相傳,足太陽左右共一百二十六穴,即下文各經之數,亦多與今時者不同。蓋本篇所載者,特舉諸經脈氣所發及別經所會而言,故曰氣府;至於俞穴之詳,仍散見各篇,此猶未盡。)兩眉頭各一,(本經攢竹二穴也。
白話文:
足太陽經氣發出的穴位有七十八個:(仔細考證本經下文,共得到九十三個穴位,內部除去督脈、少陽兩經的浮氣與本經相通而重複出現的共十五個穴位,那麼本經只有七十八個穴位。近世經絡相傳,足太陽經左右共有一百二十六個穴位,即下文各經的數字,也多與現在的不一樣。因為本篇所記載的,只是舉出各經脈氣發出的穴位及別經會合的地方來說,所以稱為「氣府」;至於俞穴的詳細情況,還是散見於各篇,這猶未窮盡。)兩眉頭各一個。(本經的攢竹穴,指兩個穴位)
)入發至項三寸半,旁五,相去三寸,(項當作頂。自眉上入發,曲差穴也。自曲差上行至頂中通天穴,則三寸半也。並通天而居中者,督脈之百會也。百會為太陽督脈之會,故此以為言。百會居中,而前後共五穴,左右凡五行,故曰旁五。自百會前至囟會,後至強間,左右至少陽經穴,相去各三寸,共五五二十五穴,如下文者是也。
白話文:
從眉上髮際往上三寸半,兩旁各五穴,穴位間距三寸。
(註:「項」應為「頂」)從眉上方髮際向上至頭頂通天穴,為三寸半。居頂正中與通天穴相通的,是督脈的百會穴。百會穴是太陽督脈之會,因此這樣說。百會穴居中,前後共五穴,左右各五行,所以說兩旁各五穴。從百會穴向前至囟會穴,向後至強間穴,左右至少陽經穴,穴位間距各三寸,共二十五穴,如下文所述。
)其浮氣在皮中者凡五行,行五,五五二十五,(浮氣者,言脈氣之浮於頂也,共五行,行五穴,五行之中而太陽惟二。其中行者,督脈也,囟會、前項、百會、後頂、強間,共五穴。次兩行者,本經也,五處、承光、通天、絡卻、玉枕,左右各五穴。又次兩行者,少陽經也,臨泣、目窗、正營、承靈、腦空,左右各五穴。
白話文:
流動於皮膚表面的氣息,總共有五行,每個五行運行五個穴位,五個五行總共有二十五個穴位。(浮氣,指的是脈搏的氣息浮動在頭頂上,共有五行,運行在五個穴位上,在五行之中,太陽經只有兩個穴位。其中運行於頭頂中央的督脈,包含囟會、前項、百會、後頂、強間,共五個穴位。其次運行於兩側的本經,包含五處、承光、通天、絡卻、玉枕,左右各五個穴位。再其次運行於兩側的少陽經,包含臨泣、目窗、正營、承靈、腦空,左右各五個穴位。)
共二十五穴也。行音杭。)項中大筋兩旁各一,(天柱二穴也。)風府兩旁各一,(風府,督脈穴。兩旁各一,足少陽風池二穴也。按:此穴與太陽無涉,今此言之,必其脈氣之所會者。後仿此。)挾背以下至尻尾二十一節十五間各一,(脊骨二十一節,自大椎穴為第一節以下至尻尾而言,除項骨三節不在內也。間,骨節之間也。
白話文:
總共有二十五個穴道。(「行」音「杭」)項部正中的兩條大筋旁各一個(天柱穴)。風府穴旁各一個(風府穴,督脈穴。旁側各一個,是足少陽膽經的風池穴。註:此穴與太陽經無關,現在之所以這樣說,是因為其經絡氣息相通的緣故。後文仿此。)沿著背部以下,直到尾骨,共有二十一個脊椎骨,十五個間隙,每個骨節和間隙處各一個穴道(脊骨二十一節,從大椎穴開始算第一節,一直到尾骨,不包括頸骨三節。間,指骨節之間的空隙)。
十五間各一,今考之甲乙等經惟十四穴,乃大杼、附分、魄戶、神堂、譩譆、膈關、魂門、陽綱、意舍、胃倉、肓門、志室、胞肓、秩邊也。近世復有膏肓一穴,亦合十五穴;然此穴自晉以前所未言,而原數則左右共二十八穴也。)五臟之俞各五,六腑之俞各六,(五臟俞,謂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腎俞也。
白話文:
過去記載的十五個穴位,現在考證甲、乙等經穴只有十四個,分別是大杼、附分、魄戶、神堂、譩譆、膈關、魂門、陽綱、意舍、胃倉、肓門、志室、胞肓、秩邊。近代又發現膏肓穴,這樣就剛好是十五個穴位。但是這個穴位在晉朝以前沒有記載,因此原本的總數應該是左右共二十八個穴位。
五臟對應的俞穴各五個,六腑對應的俞穴各六個。(五臟俞穴分別是肺俞、心俞、肝俞、脾俞、腎俞。
六腑俞,謂膽俞胃俞三焦俞大腸俞小腸俞膀胱俞。合臟腑之俞,左右共二十二穴。)委中以下至足小趾旁各六俞。(謂委中、崑崙、京骨、束骨、通谷、至陰也,左右共十二穴。)
白話文:
**六腑俞:**指膽俞、胃俞、三焦俞、大腸俞、小腸俞、膀胱俞等穴位。(這六腑俞穴加上臟腑之俞穴,左右共22個穴位。)
足六俞: 指委中以下到足小趾旁的六個穴位。(包括委中、崑崙、京骨、束骨、通谷、至陰等穴位,左右共12個穴位。)
足少陽脈氣所發者六十二穴:(此足少陽脈氣所發及別經有關於本經脈氣者,共六十二穴。)兩角上各二,(角,耳角也。角上各二,天衝、曲鬢也,共四穴。)直目上髮際內各五,(謂臨泣、目窗、正營、承靈、腦空也,左右共十穴。重見前足太陽下。)耳前角上各一,(耳前角,曲角也。
白話文:
足少陽膽經氣血流通的穴位共有 62 個:(包括足少陽膽經獨有及其他經絡與本經氣血相關聯的穴位,共 62 個。)
兩耳角上各兩個穴位,(角指耳角。耳角上的兩個穴位是天衝穴和曲鬢穴,共 4 個穴位。)
眼睛正上方髮際線內各 5 個穴位,(包括臨泣穴、目窗穴、正營穴、承靈穴、腦空穴,左右兩邊共 10 個穴位。這 5 個穴位在前面的足太陽膀胱經中也出現過。)
耳前角上各 1 個穴位,(耳前的角指曲角。)
角上各一,頷厭二穴也。)耳前角下各一,(懸釐二穴也。)銳發下各一,(手少陽和髎也,手足少陽之會。)客主人各一,(上關二穴也。)耳後陷中各一,(手少陽翳風二穴也,手足少陽之會。)下關各一,(足陽明穴也。足少陽陽明之會。)耳下牙車之後各一,(足陽明頰車二穴也。
白話文:
耳朵上方左右各一,是頷厭穴。 耳前角下方左右各一,是懸釐穴。 耳尖下方左右各一,是手少陽和髎穴,是手足少陽經交會穴位。 耳屏上左右各一,是上關穴。 耳後凹陷處左右各一,是手少陽翳風穴,是手足少陽經交會穴位。 耳後下頜骨處左右各一,是足陽明穴,是足少陽與陽明經交會穴位。 耳朵下方顴骨後方左右各一,是足陽明頰車穴。
經別篇曰足少陽出頤頷中,故會於此。)缺盆各一,(足陽明經穴。手足六陽,俱出於此。)掖下三寸,脅下至胠八間各一,(掖下三寸,淵腋也。自淵腋下脅至胠八間各一者,謂輒筋、天池、日月、章門、帶脈、五樞、維道、居髎,連淵腋共九穴,左右合十八穴。內天池屬手厥陰,章門屬足厥陰,皆足少陽之會。
白話文:
《經別篇》中記載:足少陽經從下巴的中央出來,所以會聚在這個地方。」
缺盆穴:每個腳上各有一個(是屬於足陽明經的穴位。手腳的六條陽經都從這裡發出)。
腋窩下三寸處、脅骨下方到腹股溝之間的每個位置各有一個穴位(腋窩下三寸處,是指淵腋穴。從淵腋穴開始,沿著肋骨下方到腹股溝之間,每個位置各有一個穴位,分別是:輒筋、天池、日月、章門、帶脈、五樞、維道、居髎,再加上淵腋穴,一共九個穴位,左右兩邊加起來共十八個穴位。其中天池穴屬於手厥陰經,章門穴屬於足厥陰經,都是足少陽經會聚的地方。
掖,腋同。胠,區、去二音。)髀樞中旁各一,(環跳二穴也。)膝以下至足小趾次趾各六俞。(謂陽陵泉、陽輔、丘墟、臨泣、俠谿、竅陰,左右共十二穴也。)
白話文:
「掖」和「腋」指同一個位置。「胠」字有「區」和「去」兩種讀音。髀樞穴位於大腿根部外側,在環跳穴附近,共兩個穴位。膝蓋以下到腳小趾和次趾,共有六個穴位(陽陵泉、陽輔、丘墟、臨泣、俠谿、竅陰),左右腳共有十二個穴位。
足陽明脈氣所發者六十八穴:額顱髮際旁各三,(謂懸顱、陽白、頭維也,左右共六穴。內懸顱、陽白俱足少陽穴。王氏曰:懸顱為足陽明脈氣所發,陽白為足陽明陰維之會。)面鼽骨空各一,(四白二穴也。鼽,頄同,音求。)大迎之骨空各一,(即大迎二穴也。)人迎各一,(人迎脈即此也,左右二穴。
白話文:
足陽明經脈發出的穴位有 68 個:
-
額頭兩側髮際附近各3個(懸顱穴、陽白穴和頭維穴),左右兩側共有6個穴位。(其中,懸顱穴和陽白穴也屬於足少陽經。王氏說:懸顱穴是由足陽明經脈發出的,而陽白穴是足陽明經脈和陰維脈的交會穴。)
-
顴骨下方凹陷處各1個(四白穴),左右兩側共有2個穴位。
-
大迎穴上方的凹陷處各1個(大迎穴),左右兩側共有2個穴位。
-
人迎穴附近各1個(人迎穴),左右兩側共有2個穴位。
)缺盆外骨空各一,(手少陽天髎二穴也。)膺中骨間各一,(謂氣戶、庫房、屋翳、膺窗、乳中、乳根,左右共十二穴也。)挾鳩尾之外,當乳下三寸,挾胃脘各五,(謂不容、承滿、梁門、關門、太乙,左右共十穴也。)挾齊廣三寸各三,(謂滑肉門、天樞、外陵,左右共六穴也。
白話文:
(胸腔兩側)缺盆穴外側骨頭空位各一個(手少陽經的天髎穴)。
胸骨中間骨頭間隙各一個(指氣戶、庫房、屋翳、膺窗、乳中、乳根,左右共十二個穴位)。
緊鄰鳩尾骨外側,與乳頭下三寸處相對應,胃脘兩側各五個(指不容、承滿、梁門、關門、太乙,左右共十個穴位)。
緊鄰齊廣筋外側三寸處各三個(指滑肉門、天樞、外陵,左右共六個穴位)。
齊,臍同。)下齊二寸,挾之各三,(謂大巨、水道、歸來,左右共六穴也。)氣街動脈各一,(即氣衝也,左右二穴。)伏兔上各一,(髀關二穴也。)三里以下至足中趾各八俞,分之所在穴空。(謂三里、上廉、下廉、解谿、衝陽、陷谷、內庭、厲兌,左右共十六穴。足陽明支者,一出下廉三寸而別下入中趾,一自跗上別入大趾端,故曰分之所在穴空。
之,走也。)
白話文:
臍下二寸,左右各三個穴位(大巨、水道、歸來)。動脈處各一個穴位(氣衝)。伏兔穴上方各一個穴位(髀關)。三里以下到腳趾中間,每處各八個穴位,穴位間留有空隙(三里、上廉、下廉、解谿、衝陽、陷谷、內庭、厲兌)。足陽明胃經的分支,一個從下廉三寸分出,向下進入中趾;另一個從跗骨上方分出,進入大趾末端。因此說「穴位間留有空隙」。
手太陽脈氣所發者三十六穴:目內眥各一,(足太陽睛明二穴也,為手太陽之會。)目外各一,(足少陽瞳子髎二穴也,手太陽之會。)鼽骨下各一,(鼽當作頄。顴髎二穴也。)耳郭上各一,手少陽角孫二穴也,手太陽之會。)耳中各一,(聽宮二穴也。)巨骨穴各一,(手陽明經二穴也。
白話文:
手太陽經氣脈發出的穴位有三十六個:
- 眼內角各一個(足太陽經睛明穴,也是手太陽經的交會點。)
- 眼外角各一個(足少陽經瞳子髎穴,也是手太陽經的交會點。)
- 顴骨下方各一個(鼽字當作頄。顴髎穴。)
- 耳郭上方各一個(手少陽經角孫穴,也是手太陽經的交會點。)
- 耳中各一個(聽宮穴。)
- 手背大骨穴各一個(手陽明經穴位。)
)曲掖上骨穴各一,(臑俞二穴也。)柱骨上陷者各一,(足少陽肩井二穴也。)上天窗四寸各一,(謂天窗、竅陰四穴。竅陰,足少陽穴也。)肩解各一,(秉風二穴也。)肩解下三寸各一,(天宗二穴也。)肘以下至手小指本各六俞。(脈起於指端,故曰本六俞。謂小海、陽谷、腕骨、後谿、前谷、少澤,左右共十二俞也。
)
白話文:
曲掖上兩旁骨頭各一個穴位(即臑俞穴)。肩胛骨上凹陷處各一個穴位(即肩井穴)。天窗穴上方四寸各一個穴位(即天窗穴和竅陰穴。竅陰穴屬於足少陽經)。肩解穴各一個穴位(即秉風穴)。肩解穴下方三寸各一個穴位(即天宗穴)。肘部以下到小指根部,各分佈有六個穴位(穴脈起於指端,所以稱為本六俞。包括小海穴、陽谷穴、腕骨穴、後谿穴、前谷穴、少澤穴,左右各十二個穴位)。
手陽明脈氣所發者二十二穴:鼻空外廉項上各二,(謂迎香、扶突,左右共四穴也。)大迎骨空各一,(大迎二穴,足陽明經也,重出。)柱骨之會各一,(天鼎二穴也。)髃骨之會各一,(肩髃二穴也。)肘以下至手大指次指本各六俞。(謂三里、陽谿、合谷,三間、二間、商陽,左右共十二穴。)
白話文:
手陽明經脈所經過的二十二個穴位:
- 鼻孔外側邊緣和頸項上各兩個,(指迎香、扶突,左右共四穴。)
- 下顎骨空隙處各一個,(大迎兩個穴位,屬於足陽明經,重複出現於此。)
- 頸骨交會處各一個,(天鼎兩個穴位。)
- 髃骨(肩胛骨上角)交會處各一個,(肩髃兩個穴位。)
- 肘部以下到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根部各六個俞穴。(指三里、陽谿、合谷,三間、二間、商陽,左右共十二穴。)
手少陽脈氣所發者三十二穴:鼽骨下各一,(手太陽顴髎二穴也,手少陽之會,重出。)眉後各一,(絲竹空二穴也。)角上各一,(足少陽頷厭二穴也,手少陽之會,重出。)下完骨後各一,(天牖二穴也。)項中足太陽之前各一,(足少陽風池二穴也,重出。)挾扶突各一,(手太陽天窗二穴也,重出。
白話文:
手少陽經的氣脈所發生的穴位共有 32 個:
- 手腕骨下各 1 個(與手太陽經的顴髎穴相同,屬手少陽經的會穴,因此重複出現。)
- 眉毛後各 1 個(與手太陽經的絲竹空穴相同。)
- 耳朵上方各 1 個(與足少陽經的頷厭穴相同,屬手少陽經的會穴,因此重複出現。)
- 下頜骨後各 1 個(與足太陽經的天牖穴相同。)
- 頸部,位於足太陽經之前各 1 個(與足少陽經的風池穴相同,重複出現。)
- 鎖骨上方,扶突穴旁各 1 個(與手太陽經的天窗穴相同,重複出現。)
)肩貞各一,(手太陽二穴也。)肩貞下三寸分間各一,(謂肩髎、臑會、消濼,左右各六穴也。)肘以下至手小指次指本各六俞。(謂天井、支溝、陽池、中渚、液門、關衝,左右共十二穴也。)
白話文:
肩貞穴(位於肩井穴旁),左右各 1 個(屬於手太陽經穴位)。 肩貞穴下 3 寸,左右各 6 個穴位(指肩髎穴、臑會穴、消濼穴)。 從肘部到小指和無名指的本節處,左右各 6 個俞穴(指天井穴、支溝穴、陽池穴、中渚穴、液門穴、關衝穴)。
督脈氣所發者二十八穴:(今多一穴。)項中央二,(風府、啞門二穴也。)髮際後中八,(前髮際以至於後,中行凡八穴,謂神庭、上星、囟會、前頂、百會、後頂、強間、腦戶也。內囟會等五穴,重見前足太陽下。)面中三,(素髎、水溝、兌端三穴也。)大椎以下至尻尾及旁十五穴。
白話文:
督脈的氣所經過發出的穴位有28個:(現在多了一個穴位。)
頸部正中線有兩個穴位:(風府穴、啞門穴) 髮際後方正中間有八個穴位:(從前髮際到後髮際,正中間共有8個穴位,分別是神庭穴、上星穴、囟會穴、前頂穴、百會穴、後頂穴、強間穴、腦戶穴,其中囟會等5個穴位在足太陽膀胱經中另有記載。) 臉的正中線有三個穴位:(素髎穴、水溝穴、兌端穴) 從大椎穴以下到尾椎骨以及兩旁有15個穴位。
(謂大椎、陶道、身柱、神道、靈臺、至陽、筋縮、中樞、脊中、懸樞、命門、陽關、腰俞、長強、會陽也。內會陽二穴屬足太陽經,在尻尾兩旁,故曰及旁。共十六穴。本經連會陽則二十九穴也。)至骶下凡二十一節,脊椎法也。(此除項骨而言。若連項骨三節,則共二十四節。
骶音底,尾骶也。椎音槌,脊骨也。)
白話文:
這些穴位包括:大椎、陶道、身柱、神道、靈臺、至陽、筋縮、中樞、脊中、懸樞、命門、陽關、腰俞、長強、會陽。其中會陽穴屬於足太陽經,位於臀部的兩側,所以說「及旁」。總共有 16 個穴位。加上會陽穴,本經就共有 29 個穴位。
從頭頂到骶骨下共有 21 節脊椎,這是脊椎的結構方法。(這不包括頸椎。如果加上頸椎的 3 節,則共有 24 節脊椎。)
任脈之氣所發者二十八穴:(今少一穴。)喉中央二,(廉泉、天突也。)膺中骨陷中各一,謂璇璣、華蓋、紫宮、玉堂、膻中、中庭,共六穴也。)鳩尾下三寸胃脘,五寸胃脘,以下至橫骨六寸半,一,腹脈法也。(鳩尾,心前蔽骨也。胃脘,言上脘也。自蔽骨下至上脘三寸,故曰鳩尾下三寸胃脘。
白話文:
任脈發出的氣穴共有二十八個(現在少了個)喉嚨中央兩個(廉泉、天突);胸骨凹陷處各一個,稱為璇璣、華蓋、紫宮、玉堂、膻中、中庭,共六個穴位;鳩尾骨下三寸的胃部、五寸的胃部,往下到橫骨六寸半的位置,一個,這就是腹脈的規定。(鳩尾骨,心前遮蓋的骨頭;胃脘,指上腹部。從遮蓋骨頭往下到上腹部三寸,所以說鳩尾骨下三寸的胃部。)
自臍上至上脘五寸,故又曰五寸胃脘。此古經顛倒文法也。又自臍以下至橫骨長六寸半,骨度篇曰:𩩲𩨗以下至天樞長八寸,天樞以下至橫骨長六寸半。正合此數。一,謂一寸當有一穴。此上下共十四寸半,故亦有十四穴,即鳩尾、巨闕、上脘、中脘、建里、下脘、水分、齊中、陰交、氣海、丹田、關元、中極、曲骨是也。此為腹脈之法。
白話文:
從肚臍上面到上腹(心窩)距離五寸,因此又稱為「五寸胃脘」。這是古代醫書文法的倒裝句。另外,從肚臍以下到橫骨(髂骨)距離六寸半,《骨度篇》上說:「肚臍以下到天樞穴八寸,天樞穴以下到橫骨六寸半。」正好符合這個數字。一寸:指有一個穴位。上下共十四寸半,所以也有十四個穴位,分別是鳩尾、巨闕、上脘、中脘、建裏、下脘、水分、齊中、陰交、氣海、丹田、關元、中極、曲骨。這就是腹部經絡的穴位分佈方法。
)下陰別一,(自曲骨之下,別絡兩陰之間,為沖督之會。故曰陰別。一,謂會陰穴也。)目下各一,(足陽明承泣二穴,任脈之會。)下唇一,(承漿穴也。)齗交一。(督脈穴,任脈之會。)
白話文:
)生殖器下方一個,(從恥骨下方分出,連接兩條陰經之間,為沖脈與督脈的交會處。因此稱之為「陰別」。「一」,指的是會陰穴。)眼睛下方各一個,(足陽明經的承泣穴兩個,任脈的交會穴。)下嘴脣一個,(承漿穴。)牙齒交界處一個。(督脈的穴位,任脈的交會穴。)
衝脈氣所發者二十二穴:挾鳩尾外各半寸至齊寸一,(齊,臍同。寸一,謂每寸一穴,即幽門、通谷、陰都、石關、商曲、肓俞,左右共十二穴也。)挾齊下旁各五分至橫骨寸一,腹脈法也。(謂中注、髓府、胞門、陰關、橫骨,左右共十穴。上俱腹二行脈法也。按:此皆足少陰穴,蓋衝脈並足少陰之經而上行也。)
白話文:
衝脈氣所流經的穴位有 22 個:
- 挾鳩尾外各半寸,直到齊寸一(齊同臍,寸一指每寸一個穴位):幽門、通谷、陰都、石關、商曲、肓俞穴,左右共 12 個穴位。
- 挾齊下旁各五分,直到橫骨寸一:中注、髓府、胞門、陰關、橫骨穴,左右共 10 個穴位。(共兩行脈穴)
(註:這些穴位都屬於足少陰經,因為衝脈與足少陰經並行向上。)
足少陰舌下,(刺瘧論曰:舌下兩脈者,廉泉也。指此而言。故廉泉雖任脈之穴,而實為腎經脈氣所發,重出。)厥陰毛中急脈各一,(急脈在陰毛之中,凡疝氣急痛者,上引小腹,下引陰丸,即急脈之驗,厥陰脈氣所發也。今甲乙針灸等書,俱失此穴。)手少陰各一,(陰郄二穴也。
白話文:
舌頭下方屬足少陰腎經的經脈,據《刺瘧論》記載,舌頭下方的兩個穴位是廉泉穴。因此,儘管廉泉穴在任脈上,但實際上是由腎經的氣血流動而形成的,所以稱為「重出」。
陰毛附近的兩側各有一個穴位,屬厥陰肝經,稱為「急脈」。急脈穴位於陰毛中。凡是有疝氣急痛的,向上會牽引小腹,向下會牽引陰囊,這就是急脈穴的徵候,是由厥陰經的氣血流動而形成的。現在的《甲乙針灸》等書籍都遺漏了這個穴位。
手少陰心經上也有兩個穴位,分別是陰郄穴和極泉穴。
)陰陽蹺各一,(陰蹺之郄,足少陰交信也。陽蹺之郄,足太陽附陽也。)手足諸魚際脈氣所發者,凡三百六十五穴也。(手足諸魚際,言手足魚際非一也。然則手足掌兩旁豐肉處,皆謂之魚。此舉諸魚際為言者,蓋四肢為十二經發脈之本,故言此以明諸經氣府之綱領也。總計前數,共三百八十六穴,除重複十二穴,仍多九穴,此則本篇之數。
白話文:
陰經和陽經的蹺脈各有一處,陰蹺脈的郄穴是足少陰腎經交會的地方,陽蹺脈的郄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附陽位置。
手和腳的各種魚際發出的脈氣,總共有三百六十五個穴位。所謂手和腳的各種魚際,並不僅指手和腳的魚際穴。手和腳掌兩側豐滿的肌肉位置,都叫做「魚際」。這裡所說的各種魚際,主要是因為四肢是十二經脈發出的脈氣的根本,所以提到魚際來說明各經氣府的要點。
算上前面列出的穴位,總共有三百八十六個穴位,去掉重複的十二個穴位,仍然多出九個穴位,這就是本篇所列的穴位數目。
愚按:氣穴論言氣穴三百六十五以應一歲,而氣府論復言三百六十五,其數既多,又將何所應乎?余嘗求之天道,此正所以應人也。夫天象有豎有橫,有經有緯,經分南北,緯分東西,如歲數之應天者,特以緯度言之耳,而天之四正四隅,蓋無往而非此數。其在人者,故有氣穴氣府及孫絡溪谷骨度之分,亦無往而不相應,此正天人氣數之合也。
白話文:
愚認為:氣穴論說氣穴有三百六十五個,對應一年;而氣府論又說有三百六十五個,這些數字如此之多,用來對應什麼呢?我曾從天道的角度探求,這恰恰是為了與人體相應。
天象中有豎有橫,有經有緯。經度分南北,緯度分東西,例如年份的變化與天空相應,這只是從緯度方面來說的。而天的四個正方和四個角落,幾乎無處不與這個數字相應。
在人體中,所以有氣穴、氣府以及孫絡、溪谷、骨度的區分,也無處不相應,這正是天人氣數相合的體現。
今考之氣穴之數,則三百四十二,氣府之數則三百八十六,共七百二十八穴,內除氣府重複十二穴,又除氣穴氣府相重者二百一十三穴,實存五百零三穴,是為二篇之數。及詳考近代所傳十四經俞穴圖經總數,通共六百六十穴,則古今之數,已不能全合矣。此其中雖後世不無發明,而遺漏古法者,恐亦不能免也。
)
白話文:
現在的氣穴有三百四十二個,氣府有三百八十六個,總共有七百二十八個穴位。其中氣府有重複的十二個,還有和氣穴重複的二百一十三個,所以實際上只有五百零三個穴位。這是現存書籍記載的數量。
不過,仔細考察近代流傳的十四經俞穴圖經,總共有六百六十個穴位。所以古今的數量不一致。
雖然後世的人有些發現,但是可能也遺漏了古代的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