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四卷 (1)

回本書目錄

四卷 (1)

1. 四卷

2. 藏象類

3. 十八、老壯少小脂膏肉瘦之別

(靈樞衛氣失常篇)

黃帝問於伯高曰:人之肥瘦大小寒溫,有老壯少小,別之奈何?(寒溫者,言稟有陰陽也。)伯高對曰;人年五十以上為老,二十以上為壯,十八以上為少,六歲以上為小。黃帝曰:何以度知其肥瘦?伯高曰:人有肥有膏有肉。(肥者,即下文所謂脂也。)黃帝曰:別此奈何?伯高曰:䐃肉堅,皮滿者,肥。

䐃肉不堅,皮緩者,膏。皮肉不相離者,肉。(䐃肉,肉之聚處也。此言偉壯之人,而有脂膏肉三者之異:脂者緊而滿,故下文曰肉堅身小;膏者澤而大,故下文曰肉淖垂腴;皮肉連實而上下相應者曰肉,故下文曰身體容大。䐃,劬允切。)黃帝曰:身之寒溫何如?伯高曰:膏者其肉淖,而粗理者身寒,細理者身熱。

脂者其肉堅,細理者熱,粗理者寒。(淖,柔而潤也。膏者肉淖,脂者肉堅。若其寒熱,則粗理者皆寒,細理者皆熱。淖音鬧。)黃帝曰:其肥瘦大小奈何?伯高曰:膏者,多氣而皮縱緩,故能縱腹垂腴。肉者,身體容大。脂者,其身收小。(縱,寬縱也。腴,脂肥也。膏者縱腹垂腴,脂者其身收小,是膏肥於脂也。

肉為皮肉連實,自與脂膏者有間。縱,去聲。腴,音俞。)黃帝曰:三者之氣血多少何如?伯高曰:膏者多氣,多氣者熱,熱者耐寒。肉者多血則充形,充形則平。脂者其血清,氣滑少,故不能大。此別於眾人者也。(膏者多氣,氣為陽,故質熱而耐寒也。肉者多血。血養形,故形充而氣質平也。

脂者血清而氣滑少,故不能大。若此三者,雖肥盛皆別於眾人,而脂者之氣血,似不及乎膏肉也。愚按:世傳肥白之人多氣虛,而此云膏者多氣,不無相左。若據余聞見之驗,則蒼瘦之氣虛者,固不減於肥白,是以不宜膠柱也。)黃帝曰:眾人奈何?伯高曰:眾人皮肉脂膏不能相加也,血與氣不能相多,故其形不小不大,各自稱其身,命曰眾人。(眾人者,言三者之外,眾多之常人也。

其皮肉脂膏血氣各有品格,故不能相加,亦不能相多,而形體大小皆相稱而已。)黃帝曰:善。治之奈何?伯高曰:必先別其三形,血之多少,氣之清濁,而後調之,治無失常經。(三形既定,血氣既明,則宜補宜瀉,自可勿失常經矣。)是故膏人縱腹垂腴,肉人者上下容大,脂人者雖脂不能大也。

(此重言其詳也。)

白話文:

十八、老壯少小脂膏肉瘦之別

黃帝問伯高:「人的胖瘦、體型大小、體質寒熱,以及老、壯、少、小的區別,該如何分辨?」(「寒溫」指的是體質的陰陽屬性。)伯高回答:「五十歲以上為老年,二十歲以上為壯年,十八歲以上為少年,六歲以上為兒童。」

黃帝問:「如何判斷人的胖瘦?」伯高說:「人有脂、膏、肉三種類型。」(「肥」即下文所說的「脂」。)黃帝問:「如何區分?」伯高解釋:「肌肉堅實、皮膚緊繃的,屬於脂型;肌肉鬆軟、皮膚鬆弛的,屬於膏型;皮肉緊密相連的,屬於肉型。」(「䐃肉」指肌肉聚集之處。這裡描述的是體格壯碩者的三種差異:脂型者肌肉緊實、身形較小;膏型者皮膚潤澤、體型較大;肉型者皮肉結實、上下勻稱。)

黃帝問:「身體的寒熱狀況如何?」伯高回答:「膏型者肌肉柔軟,若皮膚紋理粗疏則體寒,紋理細密則體熱。脂型者肌肉堅實,紋理細密則體熱,粗疏則體寒。」(「淖」指柔軟潤澤。膏型者肌肉柔軟,脂型者肌肉堅硬。寒熱方面,紋理粗者皆偏寒,細者皆偏熱。)

黃帝問:「三種體型的胖瘦大小有何不同?」伯高說:「膏型者氣多,皮膚鬆弛,故腹部寬大下垂;肉型者體格魁梧;脂型者身形緊湊。」(「縱」指寬鬆,「腴」指脂肪肥厚。膏型者腹部下垂,脂型者身形緊緻,可見膏型比脂型更胖。肉型者皮肉結實,與脂、膏型不同。)

黃帝問:「三種人的氣血多寡如何?」伯高回答:「膏型者氣多,氣多則體熱,故耐寒;肉型者血多,血能充盈形體,故體質平和;脂型者血清稀、氣滑少,故體型不大。這三種人與常人不同。」(膏型氣多屬陽,故體熱耐寒;肉型血多滋養形體,故體格壯實;脂型氣血清稀,故身形較小。這三類雖肥胖,但氣血狀況有別,脂型者氣血可能不如膏、肉型充足。)

黃帝問:「一般人呢?」伯高說:「常人皮肉脂膏均衡,氣血不多不少,體型適中,稱為『眾人』。」(「眾人」指多數普通人,其皮肉脂膏與氣血比例適中,體型勻稱。)

黃帝說:「好。該如何治療?」伯高回答:「須先分辨三種體型,瞭解氣血多寡與清濁,再調理,不可違背常規。」(確定體型與氣血後,才能適當補瀉。)

總結:膏型者腹部下垂,肉型者體格魁梧,脂型者雖有脂肪但體型不大。(此為詳細說明。)

4. 十九、血氣陰陽清濁

(靈樞陰陽清濁篇,全)

黃帝曰:余聞十二經脈,以應十二經水者,其五色各異,清濁不同,人之血氣若一,應之奈何?(十二經水義,詳經絡類三十三。此言經脈經水各有清濁之異,而人之血氣如一,其何以分別應之?)岐伯曰:人之血氣,苟能若一,則天下為一矣,惡有亂者乎?(人之血氣若果如一,則天下皆同,當無雜亂矣,蓋言其必不能同也。惡音烏。

)黃帝曰:余問一人,非問天下之眾。岐伯曰:夫一人者,亦有亂氣,天下之眾,亦有亂人,其合為一耳。(察之一人亦有亂氣,況於天下乎?故推於一人,即可以知天下,然則人己血氣本不一,而不一之理則一也。)黃帝曰:願聞人氣之清濁。岐伯曰:受谷者濁,受氣者清。

(人身之氣有二:曰清氣,曰濁氣。濁氣者,穀氣也,故曰受谷者濁;清氣者,天氣也,故曰受氣者清。二者總稱真氣。刺節真邪篇曰:真氣者,所受於天,與穀氣並而充身也。五味篇曰:天地之精氣,其大數常出三入一,故谷不入,半日則氣衰,一日則氣少矣。是指入者為天氣,出者為穀氣。

)清者注陰,濁者注陽。(喉主天氣,故天之清氣,自喉而注陰,陰者五臟也。咽主地氣,故谷之濁氣,自咽而注陽,陽者六腑也。)濁而清者上出於咽,清而濁者則下行,清濁相干,命曰亂氣。(濁之清者,自內而出,故上行。清之濁者,自外而入,故下行。一上一下,氣必交併,二者相合而一有不正,則亂氣出乎其中矣。

)黃帝曰:夫陰清而陽濁,濁者有清,清者有濁,清濁別之奈何?岐伯曰:氣之大別,清者上注於肺,濁者下走於胃。胃之清氣,上出於口;肺之濁氣,下注於經,內積於海。(大別,言大概之分別也。上文以天氣穀氣分清濁,而此言清中之濁,濁中之清,其所行復有不同也。

清者上升故注於肺,濁者下降故走於胃。然而濁中有清,故胃之清氣上出於口,以通呼吸津液;清中有濁,故肺之濁氣下注於經,以為血脈營衛。而其積氣之所,乃在氣海間也。上氣海在膻中,下氣海在丹田。)黃帝曰:諸陽皆濁,何陽濁甚乎?岐伯曰:手太陽獨受陽之濁,手太陰獨受陰之清。

(手太陽,小腸也,小腸居胃之下,承受胃中水穀,清濁未分,穢汙所出,雖諸陽皆濁,而此其濁之濁者也,故曰獨受陽之濁。手太陰,肺也,肺者五臟六腑之蓋也,為清氣之所注,雖諸陰皆清,而此其清之清者也,故曰獨受陰之清。)其清者上走空竅,其濁者下行諸經。(此即上文胃之清氣上出於口、肺之濁氣下注於經之義。

空,孔同。)諸陰皆清,足太陰獨受其濁。(足太陰,脾也。胃司受納水穀,而脾受其氣以為運化,所以獨受其濁,而為清中之濁也。)黃帝曰:治之奈何?岐伯曰:清者其氣滑,濁者其氣澀,此氣之常也。故刺陰者,深而留之;刺陽者,淺而疾之;清濁相干者,以數調之也。

白話文:

十九、血氣陰陽清濁

黃帝問道:「我聽說十二經脈對應十二條河流,河流的顏色與清濁各不相同,但人體的血氣卻是一致的,這該如何對應呢?」

岐伯回答:「如果人的血氣真的完全一致,那天下就太平無紛爭了,怎麼可能會有混亂呢?」

黃帝說:「我問的是個人,不是天下眾人。」

岐伯解釋:「即使是一個人,體內也有混亂之氣;天下眾人中,也有混亂之人。道理是相通的。」

黃帝問:「請說明人體之氣的清濁。」

岐伯回答:「接受食物之氣的是濁氣,接受自然之氣的是清氣。清氣注入五臟(陰),濁氣注入六腑(陽)。濁氣中的清氣會從咽喉上行,清氣中的濁氣則會下行。若清濁互相干擾,就會形成亂氣。」

黃帝問:「陰屬清,陽屬濁,但濁中有清,清中有濁,該如何區分?」

岐伯說:「大致而言,清氣上注於肺,濁氣下行至胃。胃中的清氣會上升到口部;肺中的濁氣則會注入經脈,積聚於氣海。」

黃帝問:「所有陽經皆屬濁,哪一條陽經最濁?」

岐伯回答:「手太陽小腸經承受最濁之氣,手太陰肺經則接受最清之氣。清氣上行至孔竅,濁氣下行至經脈。所有陰經皆屬清,唯獨足太陰脾經接受濁氣。」

黃帝問:「如何調治?」

岐伯說:「清氣運行順暢,濁氣運行遲滯,這是常理。因此,針刺陰經時應深刺且留針;針刺陽經時應淺刺且快速出針。若清濁混亂,則需根據情況調理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