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七卷 (6)
七卷 (6)
1. 七、氣穴三百六十五
(素問氣穴論)
黃帝問曰:余聞氣穴三百六十五,以應一歲,未知其所,願卒聞之。(人身孔穴,皆氣所居,本篇言穴不言經,故曰氣穴。周身三百六十五氣穴,周歲三百六十五日,故以應一歲。卒,盡也。)岐伯稽首再拜對曰:窘乎哉問也。其非聖帝,孰能窮其道焉?因請溢意盡言其處。
白話文:
黃帝問道:我聽說人體有三百六十五個氣穴,與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天相應,但我不知道它們具體在哪裡。請您告訴我。
岐伯深深作揖,回答道:這是個很深奧的問題。如果不是聖人,誰能窮盡其中道理?因此,我只能盡量描述它們的位置。
(窘,窮而難也。孰,誰也。溢,暢達也。)帝捧手逡巡而卻曰:夫子之開余道也,目未見其處,耳未聞其數,而目以明,耳以聰矣。岐伯曰:此所謂聖人易語,良馬易御也。(聖人者聞聲知情,無所不達,故聖人易語。良馬者不稱其力,稱其德也,故良馬易御。)帝曰:余非聖人之易語也,世言真數開人意,今余所訪問者真數,發蒙解惑,未足以論也。然余願聞夫子溢志盡言其處,令解其意,請藏之金匱,不敢復出。
白話文:
(窘迫:窮困而困難。孰:誰。溢:暢達)皇帝合手徘徊了一陣子,謙虛地說:先生開啟我的智慧,我的眼睛看不到這其中的道理,耳朵也聽不到究竟,可是我的眼睛卻明亮了,耳朵卻清醒了。岐伯說:這就是所謂的聖人容易說出道理,良馬容易駕馭。(聖人聽了問題就知道答案,什麼道理都明白,所以聖人容易說出道理。良馬不是稱讚它的力量,而是稱讚它的品德,所以良馬容易駕馭)皇帝說:我可不是聖人,不能隨意說出道理。世人都說「真實的道」可以讓人開智慧,現在我要問的「真實的道」,就是為了破除迷惑,現在還不足以論述。但是我希望能聽先生暢所欲言,說出其中的道理,讓我明白它的意思。我會將它藏在金匱裡面,不敢再拿出來。
(真數,格物窮理之數也。發蒙解惑未足以論,蓋帝自謙非聖人,故不有真數,不足以論也。)岐伯再拜而起曰:臣請言之。(此下舊本有云:背與心相控而痛,所治天突與十椎及上紀,上紀者胃脘也,下紀者關元也。背胸邪系陰陽左右如此,其病前後痛澀,胸脅痛而不得息,不得臥,上氣短氣,偏痛,脈滿起,斜出尻脈,絡胸脅,支心貫膈,上肩加天突,斜下肩交十椎下。
白話文:
(真數就是格物窮理的規則。解惑啟蒙還不足以談論真數,因為黃帝謙虛自認不是聖人,所以不具備真數,無法談論。)岐伯再度拜了一拜,起身說道:「請允許我說說。」(舊本記載:背部和心臟相互牽制而疼痛,治療方法是按壓天突穴、十椎穴和上紀穴,上紀穴在胃脘部,下紀穴在關元穴。背部和胸口左右分屬陰陽,病症表現為前後疼痛不適,胸脅痛無法休息和入睡,呼吸急促短促,疼痛偏向一側,脈搏強而有力且斜出臀部脈絡中,貫穿胸脅,支撐心臟貫通膈肌,上肩連接天突穴,斜下肩部交會十椎穴。)
以上共計八十七字,按其文義與上下文不相流貫,新校正疑其為骨空論文脫誤於此者是,今移入針刺類四十七。)臟俞五十穴,(臟,五臟也。俞,井滎俞經合也。五臟之俞,五五二十五穴,左右合之,共五十穴。肝之井,大敦也。滎,行間也。俞,太衝也。經,中封也。合,曲泉也。
白話文:
以上這段文字總共有八十七個字,根據它的意思與上下文不連貫,重新校對後懷疑是骨科方面的論文誤放到了這裡。因此,現在將它移入針灸類別的第 47 篇。(臟俞五十穴,(臟,指的是五臟。俞,指的是井滎俞經合。五臟的俞穴,共為五個五,即二十五個穴位,左右加起來,一共五十個穴位。肝的井穴,是大敦穴。滎穴,是行間穴。俞穴,是太衝穴。經穴,是中封穴。合穴,是曲泉穴。
心主之井,中衝也;滎,勞宮也;俞,大陵也;經,間使也;合,曲澤也。脾之井,隱白也;滎,大都也;俞,太白也;經,商丘也;合,陰陵泉也。肺之井,少商也;滎,魚際也;俞,太淵也;經,經渠也;合,尺澤也。腎之井,湧泉也;滎,然谷也;俞,太谿也;經,復溜也;合,陰谷也。
白話文:
心
- 井穴:中衝穴
- 滎穴:勞宮穴
- 俞穴:大陵穴
- 經穴:間使穴
- 合穴:曲澤穴
脾
- 井穴:隱白穴
- 滎穴:大都穴
- 俞穴:太白穴
- 經穴:商丘穴
- 合穴:陰陵泉穴
肺
- 井穴:少商穴
- 滎穴:魚際穴
- 俞穴:太淵穴
- 經穴:經渠穴
- 合穴:尺澤穴
腎
- 井穴:湧泉穴
- 滎穴:然谷穴
- 俞穴:太谿穴
- 經穴:復溜穴
- 合穴:陰谷穴
右五臟言心主而不言心,以邪客篇云:手少陰之脈獨無腧。諸邪之在於心者,皆在於心之包絡,包絡者心主之脈也,故獨無腧焉。義詳針刺類二十三。)腑俞七十二穴,(腑,六腑也。臟俞惟五,腑俞有六,曰井滎俞原經合也。六腑之俞,六六三十六穴,左右合之,共七十二穴。
白話文:
關於五臟,古籍中提到「心主」,但未提及「心」,這是因為在《邪客篇》中說:「手少陰脈獨無腧穴」。所有侵犯心臟的邪氣,都停留在心臟的包絡上,而包絡就是心主的脈絡,因此獨無腧穴。(詳細說明請參閱《針刺類編》二十三。)
腑俞穴有七十二個,(腑指六腑。臟俞穴只有五個,腑俞穴有六個,分別為井、滎、俞、原、經、合。六腑的俞穴,六乘六等於三十六個,左右加起來,共有七十二個穴位。
膽之井,竅陰也;滎,俠谿也;俞,臨泣也;原,丘墟也;經,陽輔也;合,陽陵泉也。胃之井,厲兌也;滎,內庭也;俞,陷谷也;原,衝陽也;經,解谿也;合,三里也。大腸之井,商陽也;滎,二間也;俞,三間也;原,合谷也;經,陽谿也;合,曲池也。小腸之井,少澤也;滎,前谷也;俞,後谿也;原,腕骨也;經,陽谷也;合,小海也。
白話文:
膽經
- 井穴:竅陰
- 滎穴:俠谿
- 俞穴:臨泣
- 原穴:丘墟
- 經穴:陽輔
- 合穴:陽陵泉
胃經
- 井穴:厲兌
- 滎穴:內庭
- 俞穴:陷谷
- 原穴:衝陽
- 經穴:解谿
- 合穴:三里
大腸經
- 井穴:商陽
- 滎穴:二間
- 俞穴:三間
- 原穴:合谷
- 經穴:陽谿
- 合穴:曲池
小腸經
- 井穴:少澤
- 滎穴:前谷
- 俞穴:後谿
- 原穴:腕骨
- 經穴:陽谷
- 合穴:小海
三焦之井,關衝也;滎,液門也;俞,中渚也;原,陽池也;經,支溝也;合,天井也。膀胱之井,至陰也;滎,通谷也;俞,束骨也;原,京骨也;經,崑崙也;合,委中也。)熱俞五十九穴,(具水熱穴論注中,詳針刺類三十九。)水俞五十七穴,詳針刺類三十六,並出水熱穴論王氏注中。
白話文:
三焦經絡穴位
- 井穴:關衝穴
- 滎穴:液門穴
- 俞穴:中渚穴
- 原穴:陽池穴
- 經穴:支溝穴
- 合穴:天井穴
膀胱經絡穴位
- 井穴:至陰穴
- 滎穴:通谷穴
- 俞穴:束骨穴
- 原穴:京骨穴
- 經穴:崑崙穴
- 合穴:委中穴
有關59個熱俞穴和57個水俞穴的詳細說明,請參閱《水熱穴論王氏注》和《針刺類三十九》和《針刺類三十六》。
)頭上五行行五,五五二十五穴,(此即前熱俞五十九穴中之數,而重言之也。)中𦛗兩旁各五凡十穴,(此五臟之背俞,謂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腎俞也,皆足太陽經挾脊之兩旁者,共十穴。𦛗,膂同。)大椎上兩旁各一凡二穴,(大椎,督脈穴,連上兩旁者共三穴。其兩旁二穴,按王氏云:甲乙經、經脈流注孔穴圖經並不載,未詳何俞也。
白話文:
頭上五行穴,每行五個穴位,共二十五個穴位。(這與前面所提的熱俞五十九穴的數目相同,但這裡重複提到了。)脊椎兩旁各有五個穴位,共十個穴位。(這五個穴位是肺俞、心俞、肝俞、脾俞、腎俞,它們都位於足太陽經挾脊兩旁,共有十個穴位。脊椎,又稱膂。)大椎穴上面兩側各有兩個穴位,共四個穴位。(大椎穴是督脈上的穴位,連同上兩側的穴位,共有三個穴位。其兩側的兩個穴位,根據王氏的說法,甲乙經和經脈流注孔穴圖經中都沒有記載它們是什麼俞穴,因此尚不清楚它們的具體名稱。)
新校正云:大椎上旁無穴。今於大椎上旁按之甚痠,必當有穴,意者甲乙等經猶有未盡。)目瞳子浮白二穴,)瞳子髎、浮白各二穴,皆足少陽經也,共四穴。)兩髀厭分中二穴,(髀厭分中,謂髀樞骨分縫中,即足少陽環跳穴也。)犢鼻二穴,(犢鼻,足陽明穴也。)耳中多所聞二穴,(手太陽聽宮也。
白話文:
新的校正版本說:大椎穴上旁沒有穴道。但我現在按壓大椎穴上旁,感覺非常痠痛,肯定有穴道。我想甲乙等經絡還沒有完全收錄。
目瞳子、浮白兩個穴道(瞳子髎、浮白各兩個穴道,總共四個穴道),都屬於足少陽經絡。
兩髀厭分中兩個穴道(髀厭分中,指大腿骨縫隙中間,也就是足少陽環跳穴)。
犢鼻兩個穴道(犢鼻,屬於足陽明經絡)。
耳中多所聞兩個穴道(手太陽聽宮穴)。
)眉本二穴,(足太陽攢竹也。)完骨二穴,(足少陽經也。)項中央一穴,(督脈風府也。)枕骨二穴,(足少陽上竅陰也。)上關二穴,(足少陽客主人也。)大迎二穴,(足陽明穴也。)下關二穴,(足陽明穴也。)天柱二穴,(足太陽經穴也。)巨虛上下廉四穴,(巨虛上廉,巨虛下廉,皆足陽明經穴。
白話文:
- 眉毛附近的兩個穴位:攢竹穴(屬於足太陽膀胱經)
- 眼眶外側的兩個穴位:完骨穴(屬於足少陽膽經)
- 頸椎正中央的穴位:風府穴(位於督脈)
- 腦後枕骨部位的兩個穴位:上竅陰穴(屬於足少陽膽經)
- 耳後上方的兩個穴位:客主人穴(屬於足少陽膽經)
- 耳旁的兩個穴位:大迎穴(屬於足陽明胃經)
- 頸部靠近下顎的兩個穴位:下關穴(屬於足陽明胃經)
- 頸後正中的兩個穴位:天柱穴(屬於足太陽膀胱經)
- 頸部兩側共四個穴位:巨虛上廉穴和巨虛下廉穴(均屬於足陽明胃經)
)曲牙二穴,(足陽明頰車也。)天突一穴,(任脈穴也。)天府二穴,(手太陰穴也。)天牖二穴,(手少陽穴也。)扶突二穴,(手陽明穴也。)天窗二穴,(手太陽穴也。)肩解二穴,(足少陽肩井也。)關元一穴,(任脈穴也。)委陽二穴,(足太陽穴也。)肩貞二穴,(手太陽穴也。
白話文:
曲牙穴(腳上陽明經的頰車穴) 天突穴(任脈穴) 天府穴(手上太陰經的穴位) 天牖穴(手上少陽經的穴位) 扶突穴(手上陽明經的穴位) 天窗穴(手上太陽經的穴位) 肩解穴(腳上少陽經的肩井穴) 關元穴(任脈穴) 委陽穴(腳上太陽經的穴位) 肩貞穴(手上太陽經的穴位)
)喑門一穴,(督脈瘂門也。)齊一穴,(任脈神闕也。)胸俞十二穴,(謂俞腑、彧中、神藏、靈墟、神封、步廊,左右共十二穴,俱足少陰經穴。)背俞二穴,(足太陽大杼也。)膺俞十二穴,(胸之兩旁曰膺。膺俞者,手太陰之雲門、中府,足太陰之周榮、胸鄉、天溪、食竇,左右共十二穴也。
白話文:
**喑門穴:**位於督脈上,又稱瘂門。
齊一穴: 位於任脈上,又稱神闕。
胸俞十二穴: 指俞腑、彧中、神藏、靈墟、神封、步廊等六對穴位,均屬於足少陰經。
背俞二穴: 指足太陽經上的大杼穴。
膺俞十二穴: 指胸部兩側的穴位,包括手太陰經的雲門、中府,以及足太陰經的周榮、胸鄉、天溪、食竇等六對穴位。
)分肉二穴,(足少陽陽輔也,重出。)踝上橫二穴,(內踝上,交信也,足少陽經穴。外踝上,附陽也,足太陽經穴。左右共四穴。)陰陽蹺四穴,陰蹺穴,足少陰照海也。陽蹺穴,足太陽申脈也。左右共四穴。蹺有五音,蹺、皎、喬、腳,又極虐切。)水俞在諸分,(水屬陰,多在肉理諸分之間,故治水者當取諸陰分,如水俞五十七穴者是也。)熱俞在氣穴,(熱為陽,多在氣聚之穴,故治熱者當取諸陽分,如熱俞五十九穴者是也。
白話文:
將肉分開成兩穴,踝骨上方橫向排列兩穴,分別為內踝上方的交信穴(足少陽經穴)和外踝上方的附陽穴(足太陽經穴),左右共四穴。陰陽蹺穴各兩穴,陰蹺穴為足少陰經的照海穴,陽蹺穴為足太陽經的申脈穴,左右共四穴。蹺字有五種讀音,分別是蹺、皎、喬、腳,以及與「虐」同音。「水俞穴」位於陰分,因為水屬陰,多存在於肉理諸分之間,所以治療水腫應取諸陰分穴位,例如水俞穴;「熱俞穴」位於陽分,因為熱為陽,多存在於氣聚的穴位,所以治療發熱應取諸陽分穴位,例如熱俞穴。
)寒熱俞在兩骸厭中二穴,(兩骸厭中,謂膝下外側骨厭中,足少陽陽關穴也。骸音鞋,說文:脛骨。)大禁二十五,在天府下五寸,(大禁者,禁刺之穴,謂手陽明五里也,在手太陰天府穴下五寸,左右共二穴。玉版篇曰:迎之五里,中道而止,五至而已,五往而臟之氣盡矣,故五五二十五而竭其輸矣。正此謂也。
白話文:
寒熱的俞穴位於兩骸厭中穴(兩骸厭中指的是膝蓋外側骨頭的凹陷處,也就是足少陽膽經的陽關穴。骸音鞋,說文:脛骨)。
大禁穴(不能針灸的穴位)位於天府穴下方五寸處(大禁穴,即不能針刺的穴位,指手陽明大腸經的五里穴。位於手太陰肺經天府穴下方五寸,左右共兩個穴位。玉版篇說:迎面找到五里穴,走到一半就停止,五次為止,五次往復臟腑之氣就用盡了,所以五次五次二十五次就耗盡輸氣了。這裡正是指這個意思)。
詳針刺類六十一。)凡三百六十五穴,針之所由行也。(自臟俞五十穴至此,共三百六十五穴。若連前移附針刺類原文所列天突、十椎、胃脘、關元四穴,則總計三百六十九穴。內除天突、關元及頭上二十五穴俱系重複外,實止三百四十二穴。蓋去古既遠,相傳多失,必欲考其詳數不能也。
)
白話文:
針灸的種類繁多,一共六十一種。人體三百六十五個穴位,都是針灸治療的重點。從臟俞穴開始,到最後一共三百六十五個穴位。如果再加上之前提到的天突、十椎、胃脘、關元四個穴位,總共是三百六十九個穴位。不過,其中天突、關元,以及頭上的二十五個穴位都是重複的,實際上只有三百四十二個穴位。由於時間久遠,傳承中出現很多錯誤,要查明確切的穴位數量實在是難以做到了。